成功的和谈 有什么先决条件

2018-07-26 08:15
南方周末 2018-07-26
关键词:长平上党赵军

刘勃

秦赵交战,赵国连败,赵王开会要不要和谈。虞卿说,和谈可以,但现在秦国有必胜的把握,那就没法谈了。大王您应该不惜代价去联合楚、魏两国,造成天下诸侯联合抗秦的声势。这样和谈才能进行。但赵王没听,还是让赵豹去策划直接和秦国谈。虞卿乌鸦嘴:“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和谈一定失败,赵军将会覆灭

公元前262年,已经成为飞地的韩国上党地区拒绝投降秦国,于是转而投奔赵国。赵国就面临了一个要不要接收的问题。

著名的平原君赵胜说要,百万大军出击一年,未必能拿下一个城,在家坐着就十七个城进账,干嘛不要?

他的兄弟赵豹说不要,“圣人甚祸无故之利”,天上掉馅饼,不是好兆头。然后赵豹详细分析了秦国有多么强大,对上党有多么志在必得,秦用牛耕粮食产量有多高,上游打下游水运有多么方便,秦军将士有多么勇猛……总之,接收上党就是和秦国对着干,必败无疑。

结果赵王听了平原君的。然后引发长平之战,被秦国杀得大败,被坑杀了赵军四十万。

司马迁批评平原君,认为他是“未睹大体”“利令智昏”。反过来,赵豹就显得很有远见。

但现代历史学家大多认为,上党地势险要,是赵国甚至太行山以东各国的屏障,落入秦国之手后果绝对是灾难性的。所以,那本来就不是掉馅饼,而是平空掉下一把尖刀,你不捡,别人就要捡起来捅你。

这么看来,赵国接收上党的决定本来不见得错,只是仗打得实在难看。两军第一次交锋,是赵军主动进攻秦军的一支“斥兵”,也就是侦察部队,竟然反而被杀得大败。然后秦军两度发起进攻,都能夺取营垒,斩杀敌将。赵军只能全面防守不敢反击。

于是赵王开会,讨论要不要打下去的问题。这事记在《史记·虞卿列传》里。

虞卿说,和谈不是不可以,但现在秦国有必胜的把握,那就没法谈了。大王您应该不惜代价去联合楚、魏两国,造成天下诸侯联合抗秦的声势。这样和谈才能进行。

但赵王没听,还是让赵豹去策划直接和秦国谈。

赵国有这个想法,也不算奇怪。毕竟这么多年来,他更习惯的对外策略就是与秦国连横,而不是列国合纵。

上溯到商纣时代,秦赵两国就可以找到共同的祖先,尤其是赵家阔得早,所以秦王曾经也喜欢声称“姓赵氏”。

现在这位秦王之所以能上位,说起来还离不开赵国帮忙。当年是赵武灵王从燕国接了他,护送到秦国的。

秦国南方的大敌是楚国。楚怀王被骗到秦国囚禁起来,后来逃脱,想绕道从赵国回楚国,赵国封锁关口不让他入境,怀王这才被秦国又抓回去。

东方一度和秦国并称东西二帝的是齐国。《赵世家》里有许多秦、赵联合攻打齐国的记录。甚至于著名的“渑池会”,蔺相如好像一再和秦王别苗头,其实当时两国的关系友好是基调,所以也就在那一年,廉颇可以放心带兵攻打齐国。

有了这么丰富的历史经验,赵国尽管也时不时跟秦国打两仗,但对连横简直有点路径依赖。

和谈一开始好像还挺成功。赵豹派了一位身份高贵的特使,秦王还立刻就接待了。

赵王又把虞卿找来,问这事你怎么看,言下之意是你说谈不成,这不是眼看要谈成了吗?

虞卿还是乌鸦嘴:“王不得媾,军必破矣。”和谈一定失败,赵军将会覆灭。秦王一定会高调对天下诸侯宣扬赵国派使者求和的消息。楚、魏两国见到赵国这个态度,也就不会来救援大王了。而秦国知道天下诸侯不救援大王,那么战场上稳操胜券,还为什么要跟你和谈呢?

后来,果然一切都让虞卿说中。

《史记》有两处议论挺有意思,但见识可疑。

一是“王悔不听赵豹之计,故有长平之祸焉”。一开始就高唱失败的赵豹,还是被认可的。把上党让给秦国,然后等秦国如水之就下地打过来,对赵国来说,命运也未见得就比长平战败好。但啥也不干等死,这个姿势好像最能彰显远见卓识。

二是赵国“长平大败,遂围邯郸,为天下笑”。《史记》特别喜欢“为天下笑”这句话,有大人物干了蠢事,这几个字就可能出现。也是,相比嘲笑能带来的快乐,四十万冤魂或者其他什么惨痛结局,多大事呢?

(作者系大学教师、历史学者)

猜你喜欢
长平上党赵军
快速阅读理解专练
种树协议(原创)
抓住整体巧妙代入
上党地区民间传统手工艺生态环境探析
上党地区民间音乐调查报告
梁小姐想要一点真心
劳模
七分审题三分做
论宋初李筠之乱
七彩夜明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