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德丝弦曲牌《剪剪花》的传承与嬗变

2018-07-28 20:11崔玲燕
神州·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曲牌传承

崔玲燕

摘要:作为首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常德丝弦是流行于湖南省常德、桃源一带,多以扬琴、琵琶、三弦、京胡、二胡伴奏,用常德方言进行说唱的时调小曲。本文重点对常德丝弦曲牌《剪剪花》的变迁加以论述,通过对其的研究与变迁分析,从而获得对常德丝弦音乐传承与保护的思考。

关键词:常德丝弦;曲牌《剪剪花》;传承

常德,古称“武陵”又名“柳城”,作为湖南省的省辖市,其历史已有两千余年。古时以来常德便是国家性交通运输枢纽城市,因此在它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成长历程中都受到了各地的影响。其中,常德丝弦曲牌体结构里的曲牌《剪剪花》是其结构中流传尤为广泛的一种曲牌。它也曾以新中国成立为分水岭而带来了常德丝弦的一次新生,因此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希望在这次的研究中能对其今后的发展产生新思想并希望这一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能被更多的人所了解。

一、常德丝弦曲牌的渊源

(一)源与流

常德人杰地灵“左抱洞庭之险,右扼五溪之要”,也使其文化底蕴源远流长。各地音乐艺人把其的唱法、结构和当地语言等交融在一起组成了常德丝弦。关于常德丝弦明确的源与流,现基本无史可考,但研究中大致有两种说法:一种是从扬子江地区传来的,另一种则认为是从蜀地流传开的。相关查阅了解后笔者比较赞同的即第一种说法。它海纳百川,兼容包备,以多元化的形式孕育出更扣人心弦的丝弦音乐,加之更灵活地运用常德地方语言,使其变得韵雅动人。常德丝弦音乐的乐曲从古到今的成果已存有 300 余首,其中以录音或文字记谱的方式而流传下来的曲目超过百首,按其乐曲结构通常可归类为板腔体、曲牌体和混合体这三种类型。曲牌体,又称牌子丝弦,是一种结合众多含有完整、独立内容的曲牌连结而成的表现出同类主题的套曲体音乐,是常德丝弦演唱中最根本最多見的方式。这些有着不同内涵、不同特色、不同技巧的曲调,在长期风雨与曲折的实践中充实着自己,并充分地展现了自己的独特与风采。

二、常德丝弦曲牌《剪剪花》的传承

曲牌《剪剪花》是有比较强的说唱性的单曲体结构的曲牌体,是《剪靛花》的别名。

明清到民国期间,曲牌《剪剪花》从文人和雅士的自我娱乐走向大众、从口口相传到出现专门刻印唱本的街巷、从都邑向村庄、乡镇等地扩散,一直在蓬勃发展。直到近代,日本侵犯的轰轰炮声遮盖了这一沁人心扉的韵雅新声。到新中国建立才让其艺术再次得到了重生。直至今日,随着时代的进步、新文化新思想的交融、老一辈优秀艺人的减少、欣赏群体的消失等因素使得常德丝弦音乐再次走向“下坡路”。当地政府和相关团体、艺人用各种方式在向其投入活力,而其到底会有怎样的发展是值得我们研究探索和期待的。

在其传承方式中现大致分为两种方式:一种称之为传统式传承;另一种称之为当代式传承。传统式多为潜移默化的口传心授、曲谱传承和班社传承。当代式传承则主要在于以学校教育的形式进行传承,通过把这些知识进行汇总编成相关教材让有专业知识的老师进行这种普遍式的教授。中小学多以专业老师教授的方式,而高校则多为优秀展演和讲座的方式进行。两种传承方式各有其特点,传统型更具有地方特色和个性发展,能深刻的被铭记于心但比較单一,也更易受到时间、事件等多方要素的影响使得传承无序或消逝。当代型传承则因其有较完善的教育传播体系,使其在地方性和个性特色上覆盖范围更广。但同样因其以理论性学习为主,使得他们的教学也多是照本宣科的唱而而没有体会其精细的韵味。

三、常德丝弦曲牌《剪剪花》的变迁

为顺应时代潮流常德丝弦对其音乐进行了多种创新方式,主要是以音乐风格的创新和创作方法的创新为主。

(一)结构分析

不管是曲牌体,还是板腔体,亦或者是混合体,都十分着重于“起、平、落”的构造原则。《剪剪花》是一首以结构形态特点命名的曲子,它的基本形态中具有标志性的特征,就是“减、减、花”。具体说,就是依首句主导乐句为本,其后,用音乐的手法将乐句减(剪)半,再以文体的形式对唱词二次减(剪)半,同时用衬句加花句幅的方式进行第三减(剪),最终重复下句,使乐意被充分表露出来。这样一来,乐曲的各部分之间便有了层次感,也使各乐段之间具有逻辑联系,原来平淡叙事性的音乐变得如滴入湖水中的雨滴泛起阵阵波澜,充分展现出组织性文笔的总结性能和创造性能。

(二)音乐风格创新

在目前的音乐实践中,加强音律线条感的主要方式是增强抒情感,曲作者对此进行了无数次的实验,在创作中他们加强抒情性与音乐的感染力,用优雅动听的旋律,流连忘返的腔调和引人入胜的情义来打动听者。比如创编曲目《我心中的桃花源》。为了增强旋律性,这首作品通过把传统曲调“剪剪花”的基本音调不断重复和升华的方式而写成的,引用了“剪剪花”中的特色音调“衣儿哟”部分,是常德丝弦与民歌的一次结合。它更注重作品的旋律性和抒情性,所以这个作品在其音乐风格的表现中使人眼前一亮且令听者心旷神怡。对世外桃源生活的期待与憧憬是每一对相互爱恋着的情侣间所向往的,而《心中的桃花源》便充分表现出这点,同时桃花源如诗如画的意境也表现得淋漓尽致。

(三)创作方法的创新

“以字装腔”的创作方法是最常见的。即凭借常德地方性方言的发声音调来创作出音律,使其具有地域特色。如创编曲目《新事多》。新编丝弦曲日《新事多》对传统牌子调《剪剪花》进行了新编和扩展,《新事多》的开头部分将《剪剪花》中的四分音符扩充为四个十六分音符的节奏型,并且照搬了《剪剪花》中的特色音调“咿儿哟”部分,稍作改编的是将“咿儿哟”部分的音调的广奏性缩短了,使得《新事多》的旋律更加欢快、流畅,表达了常德市民们对新生活的喜爱。

创新需要传统的支援,传统需要创新来注入鲜活的力量。笔者坚信通过地方性政府组织的加大关注力度、各单位共同奋斗以及丝弦艺人不懈学习进步的情况下,常德丝弦音乐的成长会如春雨一般进入广大市民群众的日常生活中,进而沁入全国再乘着大洋的波浪传递到各地。

参考文献:

[1]王炎琪、田正铁.《常德丝弦产生的历史渊源及其发展》.船山学刊.2008年第2期.

[2]李红云.《剪剪花》的渊源及结构艺术.民族艺术期刊.2003年5月.

[3]黄挥.《常德丝弦》.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8年2月.

[4]周用金.《常德丝弦普及本》.常德市文化局、教育局.2008年8月版.

猜你喜欢
曲牌传承
曲牌性视角下的器乐曲《海青》
聊斋俚曲是一个系统
基于Web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土族盘绣电子商务平台的设计与实现
“互联网+”时代出版人才培养的传承与突破
新媒体时代下的蒙古族文化传播研究
青年怎样传承长征红色基因
试论叠字体【叨叨令】
凉州贤孝的曲牌曲调特点
曲牌体联套是古典戏曲的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