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文学批评思想的演化与形成刍议

2018-07-28 20:11常城
神州·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文学批评孔子

常城

摘要: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乃至其整个哲学体系大致经历了三个演化阶段。考察《论语》文本,孔子本人对“文”的定义较为多样化,同时他本人也并未提出纯粹的、现代意义的文学批评理论,他的相关思想是其整个哲学体系中的一个组成部分。同时更应将其置于孔子哲学的演化史中加以考辩;如果仅仅把它視为孤立的、静态的,那么其中一些具有不同倾向甚至略显矛盾的论点便会显得难以理解。

关键词:孔子;文学批评;贵族教育;积极入世;轴心突破

关于孔子文学批评思想的研究,当下学界已经取得了不少优秀成果。但是,学界尚未能对孔子文论中的矛盾之处给出令人满意的解答。此外目前这一领域的研究在方法、视角等方面仍存在一些瑕疵。因此,笔者希望将其文学批评思想与其整个思想体系结合起来,并通过分期讨论的方法使孔子文学批评思想的动态发展过程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以此尝试解读孔子相关思想中的部分矛盾之处。不当之处敬请方家指正。

一、孔子之“文”与其思想演化史的引入

据笔者初步统计,孔子在传世本《论语》中提到“文”字共计42次。这些条目中的“文”具有不同含义,需要区分。笔者认为,孔子语境中的“文”大体而言有四种含义:一是“纹饰”,二是比较具体的文献资料,三是泛指各类文化知识,四是泛指古代尤其是周代的文化传统。孔子并无单纯的文学批评理论,类似的内容大致可以对应到孔子之“文”的第三种含义。孔子的文学思想也有其演化过程。

朱熹在《四书章句集注》中对“四科十哲”一条进行分析时,提到了孔门学风的转变问题。钱穆在《论语新解》中则继承了朱熹的论述。孔门学风的变化源于孔子生活境遇的转变。依据相关记载,孔子的生平及其思想可以大致分为三个主要阶段:

第一阶段,是孔子在鲁国出仕之前。这是孔子进行各类文化知识的学习,并初步树立人生目标的阶段。第二阶段,是孔子出仕鲁国以及他周游列国的一段时间。第三阶段,是孔子结束周游列国、“自卫返鲁”之后,也就是他返回鲁国整理各类文献的阶段。下面,笔者将具体分析其文学批评思想在这几个时期中的发展演变情况。

二、孔子文学批评思想在三个时期的演变

1、贵族教育

孔子生平的第一阶段是他由浅入深地进行各种礼及其他文化知识的学习,乃至初步开展私学教育的时期。因而可以想象,这一时期中孔子的文学批评思想主要以教育事业为中心,所以也就出现了许多与“诗教”相关的论述。

在此时的孔子眼中,《诗经》是一部开展教育过程中首先要用到的一本书,孔子以《诗》为教育的起点。但是孔子并未对旧有的诗教观全盘接受。这里的在文化知识的基础上有了新的含义。孔子语境中,“兴”被理解为人思想境界的提升。他认为《诗》能起到对人情感的调节、疏导作用。

除了作为基础教育的《诗》本身外,与之紧密相关的“乐”也值得注意,先秦时期的《诗》大都是与音乐配合演出的。如果说《诗》的意义在于“兴”,那么乐的价值则在于“成”。所谓“成”,孔子从更为感性、自然的层面上彰显个人品质以及对《诗》、礼的理解。从这个意义上讲,“成于乐”是贵族教育的完满,这就构成了日后孔子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积极入世

在完成自身的学习并初步开展私学教育后,孔子本人及其思想演化逐渐进入入世阶段。这一阶段的孔子较另外两个时期有着相对明显的入世愿望。因而此时他的文学批评思想也大都更关照文学的实用价值,随之出现的是一批关于语言批评。

与“文学”一样,“言语”同样为孔门四科之一,其含义更多偏重与政治交往中的辞令,这也与《左传》等文献中反映的春秋时期重视语言运用的政治传统也有一定联系。孔子对语言的认识很大程度上反映了他“文质彬彬”的主张。但需要指出的是,孔子在语言方面的种种要求,大都是从现实政治交往的需要出发的在这种条件下,孔子形成关注实际政治功用的语言观也便可以理解了。

总之,孔子生平与思想演化到第二阶段是以入世进取为主基调的。因而他形成了以“文质彬彬”为核心的语言观,这是在具体而现实的政治交往中促成的。同时孔子又希望借助《诗》、乐开展礼乐文明的教化则是扎根于其政治理想而形成的文学批评思想。

3、轴心突破

当孔子“自卫返鲁”之后其生平与思想演化逐渐进入第三阶段,即他的入世之心有所减退,并在将自己一生的阅历与以往学到的知识相结合的基础上重新对自己的理想加以审视与突破。因而孔子这一阶段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在一定程度上是对先前相关思想的总结与突破。

《论语》中有许多孔子对原有文献与知识的总结。孔子更多地将道德修行与六艺引入到文学批评中孔子从道德层面上关注文学作品,实质上反映了这一时期孔子的思想渐渐从对周礼的发扬,转向了对人本身的关注上;相应的,文学作品本身则更接近于孔子追求仁与天道等目标过程中的基础与方法。

除传世本的《论语》外,孔子这一阶段的文学批评思想还可以从出土文献中窥知一二。上博简《孔子诗论》中体现了孔门在该时期内的诗教风格。 《孔子诗论》中既有孔子对礼的重视,也不乏许多对“情”的关照,可见,孔子也重视以情解诗。这种情礼合一正是一种突破。

总之,这一时期孔子对伦理道德的重视源于他中青年时期的生活体悟。相应地,他在这一阶段中关注道德标准的文学批评理论也同样如此。可以说,后世学者眼中孔子充满道德修为意味的文学批评思想是他集合毕生的阅历与知识而最终形成的结果。可见,后世人们通过《论语》等文献所认识到的孔子的相关思想看似纷繁复杂,是由于它们具有不同背景。

三、结语

笔者的分期方法并非绝对意义上的划分。即使到晚年,孔子也并非舍弃了年轻时的相关思想,而是在此基础上进行了更多的向上的突破。此外,孔子本身并无现代意义上的文学批评思想,我们只能在其整个思想体系中择取相关部分加以分析。但相应的,孔子的文学批评理论也是其全部思想的一个折射。历史分期与背景分析的方法,在一定程度上也可以成为研究孔子其他思想的一个门径。

参考文献:

[1]《四书章句集注》,北京:中华书局,1983年。

[2]钱穆:《论语新解》,上海:三联书店,2002年。

[3]叶朗:《中国美学通史·先秦卷》,南京:江苏人民出版社,2014年。

猜你喜欢
文学批评孔子
“文学批评的理论化与历史化”笔谈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媒介学视角下英美文学批评在中国的传播
孔子的一生
英国文学批评的历史轨迹探索
中国新文学批评的来路与去处
想象一部另类文学批评史
孔子在哪儿
如果孔子也能发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