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黄梅戏唱腔特点的研究

2018-07-28 20:11徐冉
神州·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黄梅戏

徐冉

摘要:中国的文化艺术长河中,黄梅戏是中国民间文化的一朵奇葩,黄梅殘是中国五大戏曲剧神之一。其唱腔具有流畅、质朴、明快与抒情的特点,舞台表现力极强,并且表演细致,真实活泼。如今的黄梅戏早已经成为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之一,本文正是在此基础上以黄梅戏为出发点重点探讨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关键词:黄梅戏;唱腔特征;特点研究

黄梅戏是我国戏曲的主要地方剧种。黄梅戏最早出现在安徽安庆的民间,因此,整个唱段使用的都是安庆方言,具有极强的表现力,唱腔更是质朴流畅,表现的主要风格特征是抒情。黄梅戏从开始阶段就强调,要想使黄梅戏打动人们,深入人心,仅仅靠单一的演唱是不够的,因为这是一种强烈抒情的序曲,演员在演唱过程中必须融入深情的表演,而这种表演须是质朴和细致的,这样才能反映浓郁的生活气息和清新的乡土风味,才能真正的感染观众。

一、黄梅戏唱腔种类特点

黄梅戏唱腔含有诸多种类艺术文化特色,它属于板式变化艺术,其中含有主调、花腔以及彩腔等。在黄梅戏演唱中利用最多的就是主调,它是最基本也是最传统的唱腔,在大戏中广泛应用,依据不同状况又能分为火攻、二行、平词、三行等腔调。在正本大戏内会含有平词唱腔,绝大多数都利用到抒情性、叙述性较强的正本唱段中,曲调优美、声音婉转悠扬,最具代表的有《梁祝》,当前,黄梅戏内的平词腔调应用占比越来越大。由于黄梅戏的不断完善,使得现代的黄梅戏平词腔调中融入了一些音乐元素与地方民歌等,使传统的唱腔艺术在不断优化。二行、火攻皆依附于平词或其他曲调唱腔,一般为多次反复变换组合,前者为慢板,后者则是快板,大都会在任务激动或是剧情高潮的时候体现,其二者间经营联合应用,有节奏的复句具有传递感情的作用更大,尤其是人物恐惧、愤懑以及烦躁时。

花腔一般会出现唱小戏中,主要体现生活细节,它的腔调多半以欢快朴实为主,在实际表演中会呈现出生动活跃的气氛,使社会群众感受更加真切。含有浓郁气息的相间小调,一般会应用衬词,比如呼舍、哎喂,它状物言情较幽默,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夫妻观灯》中的“夫妻二个城门进,抬起头来看花灯。东也是灯,西也是灯,”这就能将上述特点体现出来。所以,此种朗朗上口的旋律以及密集型的语言皆为群众所喜爱,从而吸引更多群众来传承黄梅戏。

二、黄梅戏的唱腔特点

(一)流畅优美

黄梅戏作为安徽地区典型的戏曲种类,在发展的过程中充分体现了安徽的语言特色,特别是对安庆方言的运用,形成了黄梅戏的独特唱腔。其唱腔特点大多是七字句和十字句式,曲调常使用垛句,其中花腔的唱法更是让这些词句显得流畅优美,让人能够在愉悦的视觉环境中对戏曲中的人物情感产生共鸣,产生极大的观赏兴趣。比如:《天仙配》利用轻松明快、流畅优美的花腔唱法,让人们可以感受到董永和七仙女结为夫妻后双双回转家门的幸福场景,又能够在流畅的故事情节中体会到董永和七仙女无奈分别的遗憾。整个故事的前半段轻松明快,后半段悲痛无奈,唱腔流畅优美,使听众通过表演者的表演自动完成情感的转换,增强了黄梅戏曲的舞台表现力。

(二)通俗易通

黄梅戏来源于民歌和民间故事,是人们熟悉的曲调,尽管其搬上舞台后融入了一些舞台表演因素,但是仍然保留着通俗易懂的唱腔特点,特别是其所采用的语言大多是安庆方言,对于当地人来说,更是具有一定的生活气息。黄梅戏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一方面体现在其唱腔功能上,不但有可以大段吟唱的板腔体,还有民族风味十足的花腔小曲来抒发人物内心的真实情感。根据不同的人物设置,黄梅戏的表演者要采取不同的腔调来进行演唱,或长或短,或慢活快,看似

混乱但却具有一定的旋律性,朗朗上口。比如《女驸马》,用轻松明快的腔调为人们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冯素贞与李兆廷自幼相爱,婚后由于家境败落,被逼退婚。于是素贞进京应试,不料中了状元,被招为驸马。洞房之夜,她将实情告诉公主,获得皇帝赦免,最终与李兆廷终成眷属。

黄梅戏通俗易懂的另一方面就在于其讲述的是人们所熟悉的故事,具有浓厚的乡土气息和坚实的生活基础,大多数黄梅戏曲采用的是民间传唱的小调,利用通俗的语句对故事人物和情感展开叙述,从而让观众易于接受。

(三)节奏明快

黄梅戏唱腔的最后一个特点是节奏明快、灵活多变。表演者根据所扮演人物的心情和经历变换着不同的节奏或唱腔,每一个变换之间都有与之配套的形态转变。在这个过程中,节奏的主要作用就是人物的情感和唱腔音韵、调值的变化。虽然在听众看来,黄梅戏节奏大多是一样的,但对于黄梅戏表演者来说,唱腔的把握要和伴奏保持一定的协调性,根据戏曲的实际需要,保证上下语气之间转换自然、联系合理,不同的语言、不同的演员、不同的场合、不同的戏曲、不同的唱词,其节奏的变化都会有很大的不同,但大体呈现出节奏明快的特点。

三、演唱方法

目前,黄梅戏的演唱基本上都是在真声的基础上进行混声,在保证黄梅戏的真声特点的前提下,利用深呼吸与引入京剧的高位置发声法,合理应用头腔共鸣来拓展音域,将黄梅戏高音发紧的问题切实的解决掉了。进而增强了黄梅戏的演唱质量,并且延长了表演者的表演生命。我国著名黄梅戏大师王少舫,在学习黄梅戏以前学习过京剧,因此在控制嗓音上轻松自如,并不会扯着嗓子演唱,并且嗓子的应用年限也有所延长相较于那些扯着嗓子演唱的演员更加健康。这便说明了在运用嗓音上,演唱黄梅戏时尽量应用真声进行演唱,可以说真声比较多的混声,这样才能确保演唱黄梅戏只得不足得到优化与完善。利用此种混声能够切实将声带的张力发挥出,保障高声区音色圆润且明亮,具有较强的穿透力;但中低声依据要保持在自然说话的真声状态,但此时的真声需要具备呼吸基础,而并非是大白嗓,这样才会在保证在借鉴的同时不失去黄梅戏自带的艺术特点。借鉴之后的声音要比之前的更加清晰,音色更具表现力,并且具有交钱的穿透力,上下音区也比较容易统一。并不会出现换声痕迹与真声与假声不协调的现象,时表演更加自然,从而使社会群众的欣赏需求得到满足。

参考文献:

[1]江曙明.趣谈黄梅戏唱腔在戏曲中的作用[J].黄梅戏艺术,2017(3):42-43.

[2]殷欣欣.从地域文化看黄梅戏的唱腔特点[J].明日风尚,2016(13).

猜你喜欢
黄梅戏
了不起的黄梅戏
天仙配
黄梅戏传统剧目和新编剧目缺乏以小生行当为主的剧目
浅谈安庆地域文化与黄梅戏传承发展
艺术黄梅戏
黄梅戏曲课
安徽省黄梅戏的数字化传播现状及应对策略研究
对黄梅戏进校园的几点思考
故乡的黄梅戏
黄梅戏的发展与特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