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

2018-07-29 12:24邵美玲
商情 2018年31期
关键词: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邵美玲

【摘要】本文从风险评估、单位层面内部控制、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监督等四个方面对P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进行了分析,发现P事业单位存在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制度不成体系且落实不到位、未进行系统全面的风险评估工作等问题,提出建立风险评估机制、完善单位层面和业务层面内部控制、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等完善内部控制的措施,以期在帮助P事业单位解决问题的同时,为其他行政事业单位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政事业单位 内部控制 单位层面 业务层面 内部审计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是保证所有的单位和组织、机构正常运转的一个基础。随着内部控制重要性的逐渐凸显,财政部于2012年颁布了《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规范(试行)》(简称《规范》)。本文采用实地调研法和案例分析法,将P事业单位作为研究对象,以内部控制的基本理论为依据,对其内部控制中存在的问题提出改进措施,促进幻现范》的真正落实。

一、P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

(一)P事业单位基本情况

P事业单位始建于1983年,2005年增列为学士学位授予单位,2007年顺利通过教育部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单位现占地面积81.52万平方米,固定资产总值7.07亿元,科研仪器设备总值2.07亿元。内设机构数量39个,在编制人数1161人。2016年度支出总额在三亿五千万元以上。

(二)风险评估现状

《规范》出台后,P事业单位进行了廉政风险防控工作,制定了从领导班子到各业务部门的权利运行廉政风险分布图。P事业单位在2016年成立了内部控制领导小组,确定、启动相关的工作机制和牵头部门,P事业单位负责人担任领导小组组长一职。没有编制内部控制手册。

(三)单位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1)内控工作组织情况。确定办公室作为内部控制牵头部门,负责组织和协调单位内部控制工作,并要求其他部门积极配合办公室共同完成内部控制建设工作、单位的监察处和审计处负责检查和监督财务制度、日常审计工作和法规的执行情况。

(2)内控制度建设情况。经济活动的决策、执行、监督三个不相容岗位实行分离,岗位上权责对等。建立了比较完善的议事决策机制,对权力集中的领域和关键岗位建立制衡机制实行分事行权,分岗设权,分级授权,关键岗位轮岗和专项审计。

(3)内部管理制度完善情况。《规范》出台后,P事业单位修订了内控制度。比如计财处就有关于预算、政府采购以及资产管理等的制度规定,这些工作对于内部控制建设打下了较好的制度基础。

(4)内部控制关键岗位工作人员管理情况。P事业单位岗位的每名人员均是竞争上岗,具备相应的资格和能力。建立了基本健全的工作人员的培训、评价、等机制,定期对工作人员进行培训,评价审核。制定了单位轮岗实施办法,明确规定干部任期制和轮岗交流制。

(5)财务信息编报情况。按照国务院财政部门根据《会计法》制定的关于会计核算、会计监督、会计机构和会计人员以及会计工作管理的制度,包括规章和规范性文件,对经济业务相关事项进行账务处理,同时也按照规定编制财务会计报表。

(四)业务层面内部控制现状

(1)预算业务的现状。在预算业务管理上,P事业单位建立了《P事业单位预算管理办法》,明确规定计财处具体承担全单位预算归口管理职能部门职责,对预算业务管理流程进行了梳理并编制了经济流程图。

(2)收支业务的现状。在收支业务管理上,P事业单位建立了一系列制度明确P事业单位计财处具体承担单位的会计核算工作和财务管理职责。对收支业务流程进行了梳理并编制了流程图。

(3)固定资产管理现状。对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日常管理等相关的规定比较全面,各业务部门使用的固定资产由本部门指定人员管理,对于单位公共资产,由资产管理岗人员负责管理。

(4)合同控制现状。P事业单位建立了《P事业单位经济合同管理暂行办澎,经济合同的起草、签订、管理按职责分为合同的承办部门和业务归口管理部门。

(5)政府采购业务现状。P事亚单位建立了《P事业单位物资采购办法》、《P事业单位小额物资和服务自行采购暂行办法》。政府采购的程序为:采购计划的申报与论证一采购计划的决策~执行采购,资产管理处根据市财政局审批的当年采购计划依法开展采购工作。P事业单位在政府采购业务方面,按照不相容岗位相分离的原则,建立了政府采购制度并组织实施。

(五)评价与监督现状

P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自2011年才开始有序开展,审计由两个部分组成,一个是工程项目审计,另一个是经费审计。主要开展情况:工程审计按照结算金额的不同相应由不同的单位进行审计,单位的审计部门对审计情况进行不定期追踪,并对其中造价比较高,工程量比较大的项目进行复核。经费审计主要包括财务收支、财务预算执行及综合报表、领导千部经济责任审计、科研审计、风险及内部控制审计。

二、户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

(一)内部控制工作安排

P事业单位内部控制落实不到位,相关工作一般由会计相关工作人员来担任,但是由于部分会计人员工作人员培训力度和本身能力、素质的限制,不能出色的完成工作。

(二)風险评估方面

近年来,内部控制落实时间短,没有专门的机构对风险进行评估。没有切实梳理过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没有形成风险定期评估。风险是按照业务部门和各项业务来划分的,未提及风险控制的方法。总的来讲,P事业单位并没有开始进行系统、全面的内部控制风险评估工作。

(三)单位层面内部控制方面

(1)内部控制制度不具体,不成体系。从P事业单位的年度报告上来看,虽然制定了覆盖全面业务的制度文件,但是具体到一项制度而言,规定编制的还不够细致,只是能够起到一个规范要求的作用,对于具体业务的操作指导却还有待完善,例如:政府采购业务,该单位制定了《P事业单位物资采购办法》《P事业单位小额物资和服务自行采购暂行办法》两项制度,入库登记过程中,是极容易出现延迟或是忽略问题的,但是对于这些可能会出现的问题,并没有做出更详细的规定。同时各项制度也是散落在各业务处室,并未形成一个系统的制度汇编。

(2)没有建立内部控制信息化系统。P事业单位虽然有独立的财务、预算、人事等相关工作软件,但是缺乏建立一个能将经济活动及其内控流程全都嵌入的信息系统。

(四)业务层面内部控制方面

(1)预算编制。预算的编制前只对整个部门进行了意见征求,也只对部门整体经费进行编制,并没有对具体项目进行细化,显得比较粗糙不合理、不精细。业务活动与财力支持相脱节,预算编制更多的是基于上年的收支决算,并根据当年的财政状况来核定。

(2)固定资产管理。资产的使用管理虽然有相关的制度,但存在重购轻管、日常维护不当、长期闲置的现象,导致资产账实不符,资产使用效率低下和资源浪费。在《P事业单位资产管理内部控制制度中》未能明确固定资产盘点的时间要求,在实际工作中也极少在开展盘点工作。

(3)收支业务。目前P事业单位财务上的制度为简单的收付制,不涉及成本,甚至折旧都未涉及。随着近几年对于三公经费等的管控趋于严格,导致了很多三公消费的隐蔽性逐渐加强,这就可能导致财务上出现漏洞。

(五)评价与监督方面

经过对P事业单位内部审计现状的分析,其内部审计主要是工程项目审计和经费审计。在审计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是:第一,对工作人员的约束性不强、学习意识弱。制度上工作人员不太注重效果,沿用以前的工作方式方法,所以落实到具体工作人员上工作效果不尽理想。在制度下达之后,未及时组织相关工作人员学习,也没有得到很好的贯彻和落实。第二,人员力量不足。单位审计部门由五个人员组成,但是实际上只有两个人员做相关工作,可以说是人员配备严重不足。第三,未得到领导的高度认可,主要权力掌握在部分领导手中,工作人员没有实际的权力来高度完成工作。

三、尸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完善建议

(一)建立风险评估体系,完善风险控制方法

P事业单位应当建立风险评估机制,成立风险评估工作小组,定期开展风险控制工作。明确单位内部控制的目标,识别风险,对风险进行分析进而应对风险。在具体工作开展中,细化制度文件,切实梳理实际工作中存在的风险,对风险进行分类,减少风险出现的可能。完善风险控制方法,形成单位定期评估制度,加大对内部控制相关工作的工作力度,强化内部控制意识,重视内部控制工作。

(二)加强内控体系建设,完善单位层面内部控制

P事业单位应当加强内部控制制度体系建设,建立健全重大事项议事决策制度,建立健全关键岗位责任制,并且加强内部控制信息化建设。按照《会计法》和《内部会计控制基本规范》的规定,单位负责人对本单位财务会计报告的真实性、完整性以及内部控制制度的合理性、有效性负主要责任。另外,单位层面的制度落实性有待加强,增强内控意识,加强对单位负责人及相关人员在内部控制方面的培训,认真组织全体职工学习贯彻内部控制制度。

(三)强化各项业务管理,健全业务层面内部控制

(1)加强预算管理,提高预算科学性。加强预算管理,建立财务状况预警机制,加强财务风险预测。进一步加强预算管理,增强预算的科学性,使预算管理的约束力得到充分发挥,将可能萌发的财务风险予以化解。进一步加强部门间的沟通协调,预算方案与各部门的具体工作紧密相连。强化预算执行的刚性管理,严格按照审批手续执行。建立健全经费使用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单位预算进一步向质量、规模、效益相统一的内涵式发展方向发展。建立健全风险监控、评价和预警机制,对财务运作中潜在风险预警预报,提出控制措施。

(2)完善资产管理制度,健全科學管理体制。加强资产管理工作。根据现代资产管理要求,建立健全科学的管理体制,完善管理制度。建立科学合理的资产监督管理责任制,将资产监督、管理责任进一步落实到个人,明确不同部门以及个人的责任。定期对设备的使用效率进行评估,积极探索建立设备网络管理系统,坚持和完善资产定期清查制度,建立健全资产使用效益评价制度。

(四)建立健全内部控制监督与评价机制,强化审计监督

完善内部监督机制和内部评价机制,其评价流程和步骤应如:制定评价工作方案一实施现场测试一认定控制缺陷一汇总评价结果一编制评价报告。

加强审计对内部控制的监督,首先,补充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其次,定期开展内部控制的评价工作;最后应拓宽审计业务的范围。

参考文献:

[1]周金华,阎小瑞.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的SWOT分析[J].财会研究,2014.

[2]申群思.行政事业单位如何加强内部控制建设[J].现代营销(下旬刊),2017,(09).

[3]郑石桥,杨婧,赵珊,剧杰.内部控制学[M].北京: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2013.

[4]王海鹏.公路事业单位财务管理内部控制探讨[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6,(12).

[5]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研究课题组.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现状分析与政策建议——基于江苏省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问卷调查的研究[J].财务与会计,2014,(06).

[6]卢娟.新形势下行政事业单位财务管理的内部控制[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23).

猜你喜欢
内部审计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
浅析SAP系统在石化企业内部审计中的运用
新常态下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研究
财务管理视域下的行政事业单位预算执行途径研究
图书馆内部控制建设的深度思考
行政事业单位物资采购管理的难点及对策
行政事业单位的内部控制问题以及解决策略思考
我国物流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的问题及建议
房地产开发企业内部控制的认识
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控制存在问题及对策
制造企业销售与收款业务的内部控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