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吸收能力的我国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研究

2018-07-30 09:22王保乾陈浩天
现代经济探讨 2018年7期
关键词:中间品吸收能力高技术

王保乾 陈浩天

内容提要:该文利用我国1990-2016年中高技术贸易进口数据,基于吸收能力视角,采用国际技术溢出模型对我国接受国际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研究结果表明: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高等技术资本品进口、高等技术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一定抑制作用。从技术吸收角度分析,本土创新能力对中等技术资本品、高等技术中间品技术溢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财政支持研发力度对高等技术资本品、高等技术中间品技术溢出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科技人员投入对中等技术资本品和中等技术中间品技术溢出具有显著促进作用。

一、 引言与文献综述

进口贸易是国际技术溢出的重要途径。技术溢出通过模仿效应、本土化融合等途径促进本国技术进步。1990-2016年我国进口商品货物总额持续增长,2016年商品进口总额达到104907.2亿元,位居世界第二。但是,持续增长的进口总额并不等同于国际技术溢出效应,它还取决于进口国是否有足够的技术吸收消化能力。

发展中国家技术进步的来源主要有两种途径,其一是本土的自主研发方式,其二是通过吸引FDI、进口贸易伴随而来的技术引进。关于进口商品技术溢出效应的相关研究,可归纳为两类:一类是进口商品贸易技术溢出机制问题,另一类是进口商品贸易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问题。

1. 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机制问题的研究

Krugman(1979)建立了一般均衡的非比较优势贸易模型,假定贸易是由企业内部的规模经济驱动的,相较于国内投资品而言进口中间品包含更多的先进技术,厂商投入更多先进技术,吸引高层次人才,获得比国内中间品更多的经济产出。Barro & Lee(1994)选取OECD最初的21个国家为样本,研究了资本品进口与本国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证分析表明,进口资本品占国产资本品的比例越大,其对进口国生产率的贡献就越大。Keller(2002)利用8个OECD国家13个制造业1970年至1991年数据,研究了国内外研发投资对于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国内制造业研发投资对本国制造业生产率提高具有促进作用,贸易商品的技术溢出效应明显,行业劳动率的提高也受到相关行业的影响即具有关联效应,地理距离与进口品技术溢出呈现负相关关系,地理位置的远近也阻碍进口商品的技术溢出效应。Worz(2004)根据进出口贸易品中技术密集程度的不同将贸易品分为高技术密集品、中等技术密集品和低技术密集品三类,并对不同层次技术密集品技术外溢进行实证研究,研究结果表明,技术密集程度高的产品具有较强的技术溢出效应,对进口国的经济增长具有更大的促进作用。Goldberg & Pavcnik(2007)研究了进口关税对于制造业生产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进口关税的下降使得企业有能力购买先进设备、核心零部件的中间品,促进技术转移,同时进口国通过对中间品进行模仿、技术的消化吸收、技术创新,提高本国生产效率。赵林海和叶灵莉(2010)将进口商品分为资本品、中间品和消费品,对不同商品结构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显示,从长期看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对本国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且中间品进口具有更强的技术溢出效应。张会清和唐海燕(2011)利用1995-2008年中国制造业数据研究了中间品进出口与生产率之间的关系,实证结果显示,简单加工组装的中间品进口的增加对于制造业生产率提升的促进作用不显著,高质量中间品进口对制造业生产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楚明钦和陈启斐(2013)根据BEC分类,将中间品细分为零部件和成套机器设备,利用1998-2010年数据研究中间品进口对技术进步的影响,实证结果显示,零部件进口对本国技术进步有促进影响,成套机器设备进口对本国技术进步有抑制作用。罗勇和曾涛(2017)利用2000-2014年世界投入产出表数据,选取13个我国主要中间品进口来源国,实证分析中间品进口商品结构对我国技术创新的影响,结果表明,低技术工业制成品的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高技术工业制成品的中间品进口具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中技术工业制成品的中间品进口提升作用并不显著。

2. 关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吸收能力的研究

在进口商品技术溢出效应的吸收能力方面国内学者发表了大量研究文献。叶灵莉和王志江(2008)利用我国进口商品数据,对资本品、中间品的技术溢出效应进行了实证研究,结果显示,资本品、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显著。王孝成和于津平(2010)利用中国1985-2007年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高技术商品进口对于本国技术进步的影响,结果表明,本国研发投入、高技术商品进口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来源,且人力资本对高技术商品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部分学者也对我国不同区域技术吸收能力差异进行了研究。李小平和朱钟棣(2004)利用我国29个省市1990-2000年数据研究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显示,东、中西部的进口对技术进步溢出效应为正,东部的进口技术溢出效应最低,西部最高。谢子远和项燕(2013)利用我国31个省市1998-2010年面板数据实证研究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实证结果表明我国人力资本、研发强度对我国吸收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

综上所述,国内外学者对于进口贸易技术溢出及其吸收能力进行了很多有价值的研究,但是按照技术层级和BEC分类研究中高等资本品和中间品技术溢出的较少。鉴于此,本文将国际贸易商品按照技术层次分为初级制成品、资源型制成品、低科技含量制成品、中等科技含量制成品、高科技含量制成品五类。鉴于初级制成品、资源制成品、低技术含量制成品本身蕴含的技术含量较低、技术溢出效应弱,本文的一个独特视角是以中等和高等技术含量资本品和中间品为突破口,分别利用1990-2016年国家中高技术进口商品数据,研究其技术溢出效应。在此基础上,尝试利用本土创新能力、科技人员投入、政府支持投入作为技术吸收变量,分析中高技术资本品和中间品进口对我国国际贸易技术溢出效应的影响机制。

二、 技术溢出效应与吸收能力作用机制分析

1. 进口资本品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

与消费品不同的是,资本品、中间品本质上是一种物化技术,资本品和中间品能够重新投入到产品的生产中。资本品技术溢出效应表现在:第一,资本品进口可以增加国内资本品种类,能够与现有资本品形成更加完备的资本品体系,更能发挥设备的优势,从而提高生产效率。第二,进口资本品尤其是高技术资本品,可以直接提高生产设备的技术水平和生产效率。第三,进口国可以通过“逆向工程”对资本品中蕴含的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吸收,同时结合国内优势资源进行技术创新。由于吸取了先进国家在技术创新、研发上走过的弯路,同时基于本国优势的生产要素,因而形成“后发优势”。第四,资本品进口可以带来规模效应,促进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研发活动具有成本高、周期长、风险大等特点,对于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如果单靠自身研究,企业生产线、产品更新换代速度都会大大放慢,甚至会有半途而废的风险。成套设备和整条生产线的引进使得技术相对落后、自身研发能力不足的企业快速提升规模效益,通过“干中学”提高研发能力。

2. 中间品促进技术溢出效应的传导渠道

第一,中间品进口可以增加国内中间品种类,能够与现有中间品形成更加完备的中间品体系,尤其是对于技术复杂度高的中间品商品结构,进口国企业往往会通过投入更多的研发支出,招纳更多的研发人才和提高自己的劳动力素质来对生产工艺做出更加合理的改进,使资源得到更加优化的配置,从而促进生产技术创新水平的提升。第二,进口国可以通过“逆向工程”对于中间品中蕴含的技术进行模仿、消化吸收,同时与国内的优势资源结合,进行技术创新。

3. 其他贸易传导渠道

第一,竞争与挤压效应。商品进口的增加会对本国国内投入品产生挤压效应。面对国外中间品尤其是高技术中间品进口带来的竞争压力,本国企业不仅要努力提高本企业的自主研发能力与水平,增加研发投入和加强研发人才队伍建设,同时还要学习并吸收国内先进中间品中的先进技术,通过“逆向工程”对资本品进行模仿、技术的消化吸收与技术创新。否则,技术复杂度高的中间品进口会迅速替代国内中间品,挤压国内中间品市场,导致国内中间品需求趋于萎缩,抑制本土创新能力的提升。竞争与挤压效应倒逼本土企业增加研发支出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加强创新人才尤其是高层次创新人才队伍建设。相反,如果不能跟上创新的潮流,将逐步被挤出市场。

第二,关联效应。进口商品贸易在提高本产业生产效率的同时,对各要素投入的上游产业和供应链中下游产业的产品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因而产生了前向关联和后向关联。一般而言,产业关联程度越紧密,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

第三,“干中学”效应。商品进口技术溢出的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干中学”的过程。一方面,进口国在使用过程中摸索进口商品中蕴含的技术方法,在模仿和复制的基础上掌握生产这些产品的方法,并结合本国需求进行科技创新,从而提高本国技术水平;另一方面,通过进口商品的“干中学”效应可以节约大量的学习成本和时间成本,在边干边学的过程中掌握外国先进技术。此外,在边干边学中还可以培养一批国内专业技术人才,提高整个行业人力资本水平。

4. 技术吸收能力

根据Canwtell(1989)关于技术吸收能力的描述,决定东道国企业技术吸收能力大小的主要因素有人力资本存量、东道国研发和自主创新能力。从本土企业技术吸收能力方面来分析,东道国人力资本质量越高,东道国企业对新技术模仿能力越强,东道国企业从模仿转向自主创新水平的能力越强,进口贸易的技术溢出效应越明显。

三、 模型选择与变量处理

1. 模型选择

Coe & Helpman(1995)首次提出进口贸易技术溢出的CH模型,认为技术进步是国内研发资本和国外研发资本共同作用的结果。本文根据CH模型的基本思想,利用Lall(2000)对进出口商品的技术分类标准,根据BEC分类将进口商品分为资本品和中间品,分别研究其技术溢出效应。

lnTFP=ɑ1lnSd+ɑ2lnS1f1+ɑ3lnS1f2+ε

(1)

lnTFP=ɑ4lnSd+ɑ5lnS2f1+ɑ6lnS2f2+ε

(2)

其中,TFP表示我国全要素生产率;S1f1表示高技术资本品进口贸易来源国的研发资本存量;S1f2表示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贸易来源国的研发资本存量;S2f1表示高技术中间品进口贸易来源国的研发资本存量;S2f1表示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贸易来源国的研发资本存量;Sd表示本国研发资本存量。

为了刻画不同吸收变量对于不同类别资本品、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的影响,进一步设立如下模型:

lnTFP=β1lnSd+β2lnS1f1×lnABCi+β3lnS1f2×

lnABCi(i=1,2,3)

(3)

lnTFP=β4lnSd+β5lnS2f1×lnABCi+β6lnS2f2×

lnABCi(i=1,2,3)

(4)

其中,lnS1f1×lnABCi为高技术资本品进口贸易来源国的研发资本存量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表示各个吸收变量对于高技术资本品进口的技术吸收能力;lnS1f2×lnABCi为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贸易来源国的研发资本存量与吸收能力的交互项,表示各个吸收变量对于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的技术吸收能力;同理,lnS2f1×lnABCi、lnS2f2×lnABCi分别表示各个吸收变量对于高技术中间品、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的技术吸收能力。

2. 变量测算与处理

(1) 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关于全要素生产率的测算,国内已有许多学者进行了研究(方希桦,2004;张军,2009),但普遍只考虑到物质资本和劳动力,忽略了人力资本作为投入要素的作用。根据Lucas(1998),人力资本被定义为有效劳动力数量,是决定经济增长的重要生产要素。它的大小不仅取决于劳动力数量的多少,还取决于劳动力的受教育水平。因此,全要素生产率的计算公式为TFP=Y/(LH)βKɑ。根据单豪杰(2008)关于我国资本存量的测算方法,我国资本存量计算公式Kt=Kt-1(1-δt)+It,每年的投资额I采用固定资产形成数据,再利用固定资产价格指数对其进行平减,经济折旧率δ取值为10.96%,劳动力数量选取我国总就业人数,劳动力教育水平采用人均受教育年限来表示。对于不同学历层次受教育年限做如下处理:大专及以上教育以16年计算,高中、初中、小学和文盲分别以12年、9年、6年和0年计算。相关数据均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新中国五十五年统计资料汇编》。

本文采用索洛残差法来估算中国的全要素生产率。假设生产函数为C-D函数,且ɑ+β=1。对Y=AKɑ(LH)β,两边同时取对数,移项整理得:

ln(Y/LH)=lnA+ɑln(K/LH)

我们用中国的数据进行回归,得到ɑ=0.503,β=0.497。以1990年为基期的TFP指数为:TFP指数=TFPt/TFP1990。

(2) 我国国内研发资本存量Sd的确定。国内研发资本存量采用永续盘存法进行测算,Sd=RDt+(1-δ)St-1d。其中,RDt为当年我国研发与发展经费投入,数据来源于《中国科技统计年鉴》;St-1d为我国研发资本存量;δ为资本折旧率,根据其他学者的研究,δ取8%。每年的研究与发展经费投入以1990年为基期进行平减。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OECD等机构统计数据表明研发活动集中于经济发达国家,因此,本文选取美国、德国、日本、法国、英国、加拿大、意大利、澳大利亚、新加坡9国作为外国研发溢出的来源国,同时这9个国家为我国重要的贸易伙伴国。数据来源于OECD数据库和世界银行数据库(World Bank)。研发资本存量依据永续盘存法计算得到,折旧率为8%。根据中高等技术商品分类,中高等技术商品进口数据来源于联合国贸易数据库(UN Comtrade)。进口商品数据需要将STIC2分类与BEC分类项对应,确定高等技术、中等技术商品进口中的资本品和中间品。

(4) 吸收能力指标选择。本土创新能力(ABC1),采用每年发明专利的申请数测度。政府财政支持研发力度(ABC2),采用每年研究发展经费中政府资金所占比重测度。科技人员投入(ABC3),采用每万名经济活动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测度。吸收能力相关数据来源于《中国统计年鉴》《中国科技统计年鉴》。

四、 实证结果分析

1. 关于不同技术层级下资本品、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的实证检验

(1) 时间序列变量的平稳性检验。为了避免时间序列可能存在的伪回归,对时间序列数据进行ADF单位根检验。从表1可知各个变量都存在单位根,一阶差分在5%显著性水平都拒绝了“存在单位根”的原假设,由此可以判断,各个时间序列一阶单整。

表1 方程(1)时间序列变量的ADF单位根检验

资料来源:作者计算整理,下表同。

(2) 协整分析。为了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on与Juselius提出的var协整检验的系统方法。首先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利用AR根检验判断结果的稳定性。经检验,有关资本品、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滞后阶数为3阶。从表2可知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lnTFP=0.0791lnSd-0.266lnS1f1+0.451lnS1f2

(5)

由方程(5)可知,从长期来看,高技术资本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抑制效应,相应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266;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相应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451。

方程(5)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6)

R2=0.856,R-2=0.643

模型显示,vec模型拟合优度良好,且方程各变量系数均通过了10%显著的t检验。方程(6)的误差修正系数为-0.448,即上一期非均衡误差对本期技术进步修正的速度为-0.448,说明方程(6)从短期非均衡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较快,即技术进步短期起伏波动较大。

短期看,本土研发投入并没有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相应的短期弹性系数为-0.141;短期内高技术资本品对技术进步具有促进效应,滞后1阶、滞后2阶、滞后3阶相应的短期弹性系数分别为0.111、0.05、0.067;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短期内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抑制作用,滞后1阶、滞后2阶、滞后3阶相应的短期弹性系数分别为-0.17、-0.134、-0.124。

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变量的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lnTFP=0.228lnSd-0.343lnS2f1+0.691lnS2f2

(7)

由方程(7)可知,从长期来看,高技术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抑制作用,相应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343;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促进作用,相应的长期弹性系数为0.691。

方程(7)对应的误差修正模型:

(8)

R2=0.783, R-2=0.479

模型显示,vec模型拟合优度良好,且方程各变量系数均通过了10%显著的t检验。方程(8)的误差修正系数为-0.56,即上一期非均衡误差对本期技术进步修正的速度为-0.56,说明方程(8)从短期非均衡向长期均衡状态调整的速度较快,即技术进步短期起伏波动较大。

短期看,高技术中间品对技术进步具有促进效应,滞后1阶的短期弹性系数为0.122;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短期内对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抑制作用,滞后1阶、滞后2阶相应的短期弹性系数分别为-0.386、-0.321。

方程(5)、(7)显示,国内研发投入和中等技术资本品、中间品进口是我国技术进步的重要动力,高技术资本品、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明显;方程(6)、(8)显示,本土研发投入短期内并没有对我国技术进步产生促进作用,高技术资本品、中间品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滞后作用,中等技术资本品、中间品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并不明显。这是由于短期内高技术资本品、中间品进口缓解了国内生产需求,提高了老旧设备的更新速度,但在长期中,由于技术差距较大,没有完成模仿到自主研发的跨越;“干中学”“技术交流”技术溢出效应并不明显。这是由于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初期,挤压了国内企业的市场份额,但是在长期国内企业通过“干中学”效应完成从模仿到自主创新的转化,从而带来了本国技术进步。

2. 关于不同技术层级下资本品、中间品技术吸收能力的实证检验

为了确定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on与Juselius提出的var协整检验的系统方法。首先根据AIC和SC最小准则确定最优滞后期,利用AR根检验判断结果的稳定性。经检验,本土创新能力、政府投入比重、科技人员投入对资本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指标滞后阶数均为3阶;本土创新能力、政府投入比重、科技人员投入对中间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指标滞后阶数均为3阶。本土创新能力对资本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变量的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lnTFP=0.89lnSd-0.014lnS1f1×lnABC1+

0.08lnS1f2×lnABC1

(9)

由方程(9)得出:高技术资本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本土创新能力交互系数为-0.014,表明本土创新能力对高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本土创新能力交互系数为0.08,表明本土创新能力对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

财政支持研发力度对资本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变量的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lnTFP=-0.099lnSd+0.064lnS1f1×lnABC2-0.264lnS1f2×lnABC2

(10)

由方程(10)得出:高技术资本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财政支持研发力度交互系数为0.064,表明财政支持研发力度对高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本土创新能力交互系数为-0.264,表明财政支持研发力度对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

科技人员投入对资本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变量的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3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方程:

lnTFP=-0.475lnSd-0.005lnS1f1×lnABC3+0.166lnS1f2×lnABC3

(11)

由方程(11)得出:高技术资本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科技人员投入交互系数为-0.005,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高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科技人员投入交互系数为0.166,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

本土创新能力对中间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变量的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lnTFP=0.787lnSd+0.0178lnS2f1×lnABC2-0.0597lnS2f2×lnABC2

(12)

由方程(12)得出: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本土创新能力交互系数为0.0178,表明本土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本土创新能力交互系数为-0.0597,表明本土创新能力对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

财政支持研发力度对中间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变量的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lnTFP=0.098lnSd+0.164lnS2f1×lnABC2-0.235lnS2f2×lnABC2

(13)

由方程(13)得出: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财政支持研发力度交互系数为0.164,表明财政支持研发力度对高技术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财政支持研发力度交互系数为-0.235,表明财政支持研发力度对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

科技人员投入对中间品技术溢出吸收能力变量的迹检验和最大单位根检验结果均显示在5%显著性水平上变量之间存在4个协整关系,得到标准化的协整方程:

lnTFP=-0.367lnSd-0.103lnS2f1×lnABC3+0.22lnS2f2×lnABC3

(14)

由方程(14)得出:高技术中间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科技人员投入交互系数为-0.103,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高技术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抑制作用;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研发资本存量与科技人员投入交互系数为0.22,表明科技人员投入对中等技术中间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

通过比较不同变量对于吸收中高技术商品进口技术溢出效用发现:

(1) 科技人员投入对吸收中等技术资本品和中间品具有促进作用。这是由于外国高技术商品中蕴含着较高的科技含量,我国消化、吸收这些高技术的能力还有待提高。

(2) 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对吸收高技术中间品和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具有促进作用。这是由于高技术行业尤其是高科技已经是一种国家综合实力的硬指标,高技术行业领域的竞争更加多元与激烈,政府在其中统筹安排,协调各方资源与优势,提供资金支持,对吸收外来的先进技术尤其关键。

(3) 本土创新能力对吸收中等技术资本品、高技术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这是由于高技术资本品进口国来源较为单一,主要是美、德、法、日等发达国家,个别高技术商品尤其涉及航天、飞机制造领域的,我国的进口来源国家主要是美国和法国。相较于高技术资本品,高技术中间品来源国较多,国际分工比较明确,因此我国高技术中间品来源国进口比率相对均衡,有更多的机会吸收外来先进技术,本土创新能力对高技术中间品吸收能力较强。

五、 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1990年至2016年全国时间序列数据分析了不同技术层级下资本品、中间品进口的技术溢出效应和其技术吸收能力。本文研究的边际贡献在研究方法与视角选择方面,即将进口商品按照技术分类和BEC分类,选取中等和高等技术商品分别研究其技术溢出效应,一方面在LP模型上进行一定的细化,另一方面在此基础上研究中高技术商品的技术溢出效应及其吸收能力的大小,这一研究为我国吸收国外先进技术、促进我国自身的技术发展具有一定的现实指导意义。研究的具体结论如下:第一,在技术溢出效应方面,从长期分析来看,中等技术资本品、中间品进口是我国技术进步的主要动力,高技术资本品、中间品进口对我国技术进步的作用并不明显;从短期分析来看,高技术资本品、中间品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具有滞后作用,中等技术资本品、中间品对促进我国技术进步作用不明显。第二,从技术吸收角度分析,科技人员投入对吸收中等技术资本品和中间品具有促进作用;政府对科研的支持力度对吸收高技术中间品和中等技术资本品进口技术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本土创新能力对吸收中等技术资本品、高技术中间品技术溢出效应具有促进作用。

随着全球化进程加快,2016年我国从发达国家进口总额占我国全部进口总额的比重超过45%。在此背景下,我们从更好利用发达国家中高等技术层次商品角度提出如下建议。

(1) 对于中等技术行业,政府需加快建立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各级政府要加强对企业创新的支持,优化激励制度设计,综合运用税收、金融等激励手段,强化相关政策扶植落实力度,积极有效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和研发人员。

(2) 对于高技术行业,政府要重点关注,统筹协调各类资源,集中优势资源优先发展、重点突破。在加大研发投入的同时建立长期监督机制,确保企业和科研机构合理使用经费进行创新研发或者提高企业生产效率。

(3) 在微观制度层面,进一步完善我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创造良好的知识产权保护氛围,解决维权面临举证难、成本高、赔偿低等问题,保护创新成果。加快知识产权法律、法规、司法解释的制定和修订,构建包括司法审判、刑事司法、行政执法、快速维权、仲裁调解、行业自律、社会监督的知识产权保护格局,为创新主体提供更加安全的创新环境,为国外高新技术流入创造有利条件。

(4) 在创新机制层面,促进专利成果和科研成果转化。政府搭建平台,加强高校、研究院之间的合作,积极推动从技术到市场的二次研发,提高科技孵化转化效率,进一步明晰科研成果和专利的转化流程,进一步提高专利和科研成果的市场交易效率。

猜你喜欢
中间品吸收能力高技术
美国对华反倾销与我国出口产品质量——以中间品进口为视角
2021年上半年高技术制造业快速增长
中间品贸易自由化对我国就业结构影响及其应对策略
中间品进口对出口增加值影响的文献述评
进口中间品对我国装备制造业出口技术结构的影响研究
欧阳明高技术控的产业情怀
吸收能力研究进展评述
技术转移二元视角:吸收能力与释放能力的作用
航天项目管理——高技术复杂项目管理
基于动态能力观的企业吸收能力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