勤劳和热情,中阿可以相互学习

2018-07-30 04:19
环球时报 2018-07-30
关键词:阿拉伯人谚语阿拉伯

阿联酋《海湾新闻报》7月28日文章,原题:对华关系促进相互学习 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学习阿拉伯语,这是北京之行后使我铭记于心的众多事实之一。但也不应该感到惊讶,因为成千上万的中国人已经在阿拉伯国家生活和工作。或许,更大的惊喜在于很多阿拉伯人会流利地说汉语。

中国领导人不久前对阿联酋的访问是一个里程碑,会大力推动这个海湾国家和这个亚洲大国发展关系。贸易是这种关系的基石之一。几年前,中国发起了复兴古代丝绸之路的“一带一路”倡议,旨在将欧洲、非洲以及亚洲其他地区联系起来。阿拉伯国家也是这个计划的一部分。

除了语言在贸易中有帮助外,中国人和阿拉伯人也能从彼此身上学到更多的东西。经济联系将促进文化和习惯交流,每一方都能采取一些对他们有益的做法。中国人长时间工作的能力和取得成功的坚强意志是阿拉伯人可以灌输到自身文化中的优良品质。另一方面,中国人也可以学习阿拉伯人的热情好客在培养更好的朋友关系和更强劲的贸易关系中发挥的作用。在我最近的北京之行中,让我感到惊讶的是,很多商店甚至在星期天仍然开门营业。陪同我的中国官员说:“当然了,中国人是勤劳的人民。”有报告称,中国人一年工作时间在2000小时到2200小时之间,这相当于每周工作38.5到42.5个小时。根据联合国机构的统计,英国人每年工作1677个小时,相当于每周32.25个小时;美国人每周平均工作34.5个小时,一年工作1794个小时。

中国经济学家说,既然中国在生产效率方面落后于英国和美国,中国人只好工作更长的时间,这样才能追赶上西方。那阿拉伯人呢?他们仍然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生产效率低下当然是其中的一个主要原因。但是在世界工作时间最长的国家排名中,排名前38的国家中没有一个是阿拉伯国家。

然而,阿拉伯人在热情好客方面能够教给中国人一些经验:比如,如何向陌生人伸出欢迎之手。我的一位来自西方国家的朋友已在阿拉伯国家生活,他对我说:“阿拉伯人,无论是来自哪个国家,非常热情好客,这是中国人能够从阿拉伯人身上学习的东西。”另一位经常到中国旅行的人说,中国人慷慨热诚,但是只发生在他们非常了解你时,或者你跟他们的朋友或者家人在一起时。中国人的热情好客还有很大发展潜力。

阿拉伯人和中国人都有理由为他们的历史遗产感到自豪。阿拉伯谚语说:“学问虽远在中国,亦当求之。”这个谚语即使现在仍然适用。▲

(作者朱马纳·塔米米,陈一译)

猜你喜欢
阿拉伯人谚语阿拉伯
第五届中国—阿拉伯国家博览会
阿拉伯国家宣布举办男装秀
从名言名句中看古代阿拉伯人的求知思想
阿拉伯小镇的露天集市
阿拉伯数字是阿拉伯人发明的吗
阿拉伯人商业活动与斯瓦希里语的传播
阿拉伯人的头巾
谚语趣画
谚语趣画(一)
24节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