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中的“伪对话”(下)

2018-07-30 11:33黄玉峰
内蒙古教育·综合版 2018年6期
关键词:文本语文教育

黄玉峰

(四)

“伪对话”似乎是语文课(也许还有政治课)所特有的问题,其他如数学、外语等学科,较少出现这个问题——时间宝贵,教师多传授一些知识还来不及,哪有时间绕圈子忽悠人呢?而“语文课最无聊” 也成了许多求知欲旺盛的学生的“共识”。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现象?“伪对话”的成因恰恰与语文学科独有的几个特点有关。

首先,教语文需要有扎实的功底。它涉及的面广,举凡文史哲美,都在语文教学中有相当的地位。过去,连北大等学校都常有把学问浅薄的老师轰走的例子,胡适也险些被轰,就是一个实例。而今总体上说语文教师自己腹笥俭涩,缺乏深刻理解。语文学科没有硬标准,成了很难教好却又很好“混”的学科。一些教师自己也不会思考,不爱读书,品味庸俗。“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没有存粮,为了掩盖虚弱,天天拿些“瓜菜代”换花样,开始还好对付,时间长了,必露马脚。虽然有“教育专制主义”为之护身,但终究难引起学生的兴趣。

其次,跟风作秀,应付“观众”。苏东坡有一首“画雁”诗说得好,“野雁见人时,未起意先改。君从何处看,得此无人态”。野外的大雁本来自由自在,浑朴自然的样子是最美的,然而为了要“画雁”,画家跑去盯着大雁看,但是“被看”本身就会让雁失去自然姿态。各种五花八门的公开课、检查、评比就好比是刻意画雁,画者未必有所获,被画者却先被“污染”。观察本身会改变观察对象,这个量子力学里的定律用在教学上也是屡试不爽的。为了迎合“观众”心目中的完美,“雁”不但被反复训练,甚至还有被钉死成标本供“欣赏”的。

我们且看这一段教学实录,课题是郁达夫的《故都的秋》:

(师)快速阅读全文,明确故都的秋有何特色?这些特色的描写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 第一段。“北国的秋,却特别地来得清,来得静,来得悲凉”是文眼,概括了故都秋的特色。3至11段是集中描写特色的段落。

(师)找同学朗读,附带任务:1.圈出文中呈现色彩的词语。2.标出文中传递声音的、事物的名称。请大家随朗诵者一道去神游故都,观秋色,闻秋声,品秋味。(语调要低沉舒缓,渲染出“清”“静”“悲凉”的气氛)

(师)作者绘声绘色为我们描绘了几幅秋光图?请概括。

(生)五幅。有:静对蓝朵、落蕊轻扫、秋蝉残鸣、闲人话秋、秋果将熟。

稍有常识的人,一眼就能看出,这样“完美”的配合,这样“天衣无缝”的答案,绝不可能是自然的碰撞,不知事先经过多少次精心的排演,学生才能一字不差地说得和“标准答案”一模一样。现在有一种提法,叫做课,形象地说出了这种作秀的本质。

鉴别表演性“伪对话”,最大的一个特点就是:跟风,毫无自己的主心骨,社会上流行什么,或者说“市场”上需要什么,就制造什么。过去强调纪律,就有装出来的井然有序,现在为了迎合所谓“快乐学习”的潮流,就弄一些形式上的“气氛活跃”、肤浅的狂欢,不管中心怎样换,学生的心里就像蜻蜓点水了无痕迹。

在所有原因背后,有一个最深刻的原因,是社会的原因。近几十年来,我们的精神世界始终是浮躁的。

(五)

那么,我们怎么办?

二十多年前我曾发表过两篇文章:《还我琅琅书声》《关于语文“背诵”与“记忆”问题的再认识》,专门论述传统的“背诵”的重要性。其间写了一首打油诗,描绘语文教学的症结所在,诗云:“学生不读书,教师在演戏。悠悠十二载,腹中空如洗。”几十年过去,问题依然存在,而且变本加厉。这几年,我担任“上海教师资格证书”的评委,来报考的都是本科毕业,有的还是硕士生毕业,有的甚至是研究唐诗宋词的,但没有几个能完整地背出几首诗词。常识的欠缺可用“惊人”二字来形容,真是可怜!然而,空洞的无用的理论却是一大套。究其原因,就是在中小学没有打好底子,到了大学又忙于应付课题。

“伪对话”的形式是花样百出,然而“真对话”却也是变化无穷,教无定法,无捷径可走,无模式可循。那些真正的好课,可以随物赋形,一课一格。然而,如果真要寻求根本规律,却又是大道至简:唯“归真”“返璞”“务实”而已。

所谓“归真”就是要回到文本:“奇文共欣赏,疑义相与析。”文本本身的魅力,像是磁石一样,吸引着那些因为同一篇文章而感动的人们,走到一起,这才是“对话”的基础。离开“文本”本身,任何“对话”都是虚空。现在有些老师越来越不重视“读”,一堂课分析、表演、讨论充塞得满满的,读课文的时间反倒少得可怜。只因让学生花时间“读书”的课堂不“好看”,秀不出“对话”的场面——其实,在语文课上,文本与读者之间的“对话”,才应该是最核心、最有价值的对话。对话首先要学会倾听,首先要熟悉文本。难的是,你做教师的,有没有本事让学生反复诵读而不觉其烦,反而其味无穷,兴趣盎然!

所谓“反璞”就是要回到基本的“教”与“学”:教师要做的事是“教书育人”,而学生要做的事是“读书做人”。这是最基本的常识。教育的最终目的是让学生精神成人。“对话”只是教育的一个过程、一种方法、一种手段,教师要在此过程中教育学生尊重文本,虚心倾听,真诚质疑,平等交流,从而发现文本、提升自己,这诚然是必要的,但那不是教育的全部目的。除了对话以外,对中小学生来说更多的是接受,是积累,教师的主要任务是“传道、授业、解惑”。学校教师的任务是在较短的时间内,把人类几千年积累下来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并在这个传授过程中提高他们的能力,塑造他们的人格。所以“传授”还是主要的过程、方法和手段。不必排斥“满堂灌”,很多学生回忆三四十年代教师,如朱自清、周作人,大多一讲到底,而且不善言辞,效果照样很显著。

当年提出语文教学对话理论的王尚文先生,似乎预见到会出现“伪对话”的情景,所以一再说明:“‘对话型教学不是要把语文教学彻头彻尾、彻里彻外、百分之百地变成对话,而是要使语文教学具有对话性”,“以对话理论来颠覆语文教学是不可取的”。“‘对话型教学并不排斥教师的‘教。在‘对话型教学中教师要勇于教,善于教,否则就是严重的失职。”(王尚文《教学生学会对话》)

所谓“务实”就是不能脱离学习阶段的实际。既不能低估学生的接受能力,把他们当“傻瓜”使,出那些低能的问题;也不要侈谈创造性学习,研究性学习;更不能用空洞的大道理强迫他们接受。满堂问,满堂讨论,热热闹闹,浅层次重复,结果一无所得。

20世纪英国哲学家怀特海在《教育的目的》一文中说:“在中学阶段,学生应该伏案学习;在大学里,他应该站起来,四面瞭望。”

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平等,但是在知识的传授上,教师有权也应该把握主动。况且,纵观中外教育史,虽然接受性学习、发现性学习都需要,但至今为止全世界学校教育无论大中小学仍以教师的讲授为主。方法、理论都应该为我所用,而不是反过来,变成什么理论的奴隶。我认为,要立竿见影地减少“伪对话”的滋生,有一个最方便的办法:不要再过多强调“对话”,不要排斥接受性的学习(也就是现在被人不屑而弃置的“满堂灌” )。 “对话”理论提出之初,是针对师生之间缺乏平等意识、没有交流沟通的现象,这是有一定道理的。但任何一种观点,无论初衷有多好,一旦“模式化”,成为“流行”的时风,都难免被异化的命运。提出对话理论之后,不管教什么都讲究“对话”,而各种评优、比赛的标准也有以此为指标的。于是为了对话而对话,没有内容的“对话”层出不穷。需知,教师的基本功能毕竟是传道、授业、解惑。譬如电脑,学生有东西“输入”之后才谈得上“输出”。省去搞“花架子”的时间,让学生用更多的时间阅读,得到更多的“真知识”,才能避免“不疑之问”和“无知之答”。

爱因斯坦在谈教育目的时,曾引用怀特海的名言:“当一个人把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忘掉,剩下的就是教育。”我们讨论真伪对话的时候,所向往的是每一个人的精神的成長,心灵的充实,气质的变化,而这一切的实现,需要师生之间有浓度和深度的对话。

末了,我以为纠正“伪对话”的根本途径是改良评估体系。首先是改良考试本身,改良考试的内容和形式,剔除考题中的伪问题,杜绝本文开头所引的事例;其次是在评估教师的课堂优劣时,让那些表面热闹而无实际内涵的课堂得不到肯定。

猜你喜欢
文本语文教育
国外教育奇趣
题解教育『三问』
《快乐语文》2022年全新改版!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教育有道——关于闽派教育的一点思考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