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亲情文学文本的体系构建及教学路径

2018-07-31 09:18郭连友
中学语文·大语文论坛 2018年5期
关键词:二十四孝祖孙母爱

郭连友

一、亲情文学文本的课程目标

整合亲情文学实现三个目标:通过赏析教材内外关于母子情、母女情、祖孙情的文章,了解什么是母女情、母子情、祖孙情,从而懂得母爱、父爱、祖爱,并练习如何用文字表达母爱、父爱、祖孙;通过赏析教材内外关于兄弟情、姐妹情、兄妹情、姐弟情文章,并练习如何用文字表达手足情谊;通过赏析教材内外关于孝的文章和结合新二十四孝图,了解什么是孝,并分享孝的故事,学会如何尽孝,完成写一封尽孝的家书。

二、亲情文学文本的体系构建

1.亲情教育恩育篇体系构建。(1)母爱系列:《合欢树》(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大堰河——我的保姆》(必修1)《触龙说赵太后》(必修2)《游子吟》《纸船——寄母亲》《感受母爱,体验真情》(必修2写作训练)。(2)父爱系列:《背影》(人教版初二上)《话说父亲》《父亲最令我难忘的细节》。(3)祖爱系列:《边城》(必修5)《项脊轩志》(选修《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悲哀的祖孙關系》《祖孙情深》(网文)。

2.亲情教育手足篇体系构建:《祭妹文》(《语文读本》第三册)《春夜宴从第桃花园序》(《中国古代诗歌散文》)《祭十二郎文》(《中国古代诗歌散文》)《兄弟情义》《小弟是做一辈子的》。

3.亲情教育孝育篇体系构建:《陈情表》(必修5)《新二十四孝》(网文)《二十四孝》《孝心无价》(毕淑敏)。

三、亲情文学文本的教学路径

1.紧抓养育情为之奠基

魏书生曾在《家教漫谈》中说:“孝敬父母是子女一切良好品德形成的基础;孩子孝敬父母,才会爱兄妹、爱亲友、爱同学、爱老师、爱人民、爱社会、爱祖国。”父母子女祖辈孙儿之间有着直接的血缘关系。父母是人生的第一位老师,父母为抚育子女成人,历尽艰辛,可谓呕心沥血;而学生身受父母慈爱,往往身在福中不知福。教学中,应针对学生实际,运用教材的示范作用,对学生进行潜移默化的熏陶感染,并适时给予点拨,使学生对父母形成正确的认识。

在教学朱自清的《背影》,就应紧扣父亲疼爱儿子这个中心,重点剖析“望父买橘”的“背影”这一情节,充分体会父亲的用心和艰辛;并通过语言描写和细节描写的分析,体味父亲对儿子的无微不至的关怀和深切的爱子之心。又如史铁生的《我与地坛》中,他对母爱的体会和感受使他从生活的磨难和阴影中走了出来,使他对生命的意义有了新的感悟。母亲在苦难的折磨中走完他人生的历程,在苦难中默默地承受着命运的重压,正是母亲的这种“活法”,解答了史铁生怎样生活、怎样面对命运、怎样面对苦难的问题,使他在逆境中更加坚强。

从心理学的角度考察,中国的长者似乎特别喜欢第三代,似乎祖父祖母喜欢孙子胜过儿、媳喜欢子女。归有光的《项脊轩志》中写道:“‘吾儿,久不见若影,何竟日默默在此,大类女郎也?比去,以手阖门,自语曰:‘吾家读书久不效,儿之成,则可待乎!顷之,持一象笏至,日‘此吾祖太常公宣德间持此以朝,他日汝当用之!”字里行间流露出祖母对归有光的浓浓深情和殷殷期望。

因此,教学中紧抓恩育,为学生良好道德情感的形成打下坚实基础。

2.紧扣手足情为之发展

一母同胞,情同手足。现在的高中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对手足之情没有真切的感受。教师教好学生读懂此类文章,师生心灵必定会经过一次手足情深的洗涤和熏陶,增加对人间亲情的体会和感悟,滋润心灵,修养内美,为之发展。

高中语文教材中描写手足情深的经典范文,首推袁枚的《祭妹文》(语文读本第三册)。这篇文章是袁枚散文中的珍品,表现了兄妹之间深挚的情感。兄妹童年相伴读书,“差肩而坐”,温馨之情溢于言表:“余捉蟋蟀,汝奋臂出其间;岁寒虫僵,同临其穴。”同捉蟋蟀,同葬蟋蟀,体现了妹妹性情的温厚善良。作者把追忆与现实联系起来,当年兄妹同葬蟋蟀,今日孤兄独葬亡妹,物换星移,今非昨是,岂能不让人潸然泪下?年长些时,哥哥远行广西,妹妹不忍哥哥分离,倚裳拽衣,不禁放声大哭。当年有妹送兄行,今日唯独兄送妹归,岂不痛哉?袁枚考中进士,衣锦还家,妹妹惊喜万分,扶案而出,家人瞠视而笑,妹妹为哥哥中考得官的欣喜之情和盘托出,手足之情可见一斑。往日种种琐事,如影历历,仿佛就发生在昨天,情真意切,兄妹情深。

3.紧推孝育为之深化

孝是中华民族的美德,“百善孝为先”。李密在《陈情表》里,李密为了达到目的,在孝字上大做文章,同时以巧妙的抒情方式来打动晋武帝。如“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刘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刘之日短也”。俗话说,人生七十古来稀,年近百岁而卧床不起的祖母可谓时日不多了,但我李密正当壮年,为国尽力的时间还长呢?那么我要先尽孝后尽忠。

又如毕淑敏的《孝心无价》,首先否定两种人,一是求学的苦孩,一是离家的游子。前者不顾家庭的困难,还要坚持读研究生,以致母亲不得不去卖血;后者在父母重病在床、行将就木的时候,斩断父母最后的期冀,断然离家。由此引发出行孝这一平常而又深刻的话题。作者相信天下每一个赤诚忠厚的孩子,都曾在心底向父母许下“孝”的宏愿,但作者更向我们揭示了一个残酷的现实:时间的流逝,将会带走行孝的机会。因为人生是短暂的,生命本身有不堪一击的脆弱;功成名就衣锦还乡的那一天,也许父母带着对我们深深的挂念已经离开了人世。于是,我们将永远无以言孝。文章最后强烈呼吁,赶快为自己的父母尽一份孝心。在作者看来,无论用什么方式来回报,无论这种方式是丰厚还是微薄,只要是向父母献上一份孝心,那么这种感情都是无比珍贵和美好的。

再如将《二十四孝》故事和《新二十四孝》找准比较点,做比较阅读,为亲情教育做延伸。

猜你喜欢
二十四孝祖孙母爱
人间至爱祖孙情
人间至爱祖孙情
孝道岂可愚学愚传
祖孙情
阅读母爱这本书
亲情祖孙
由敦煌本《二十四孝》看儒释伦理的融通
百善孝为先
母爱的另一面
现代二十四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