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旭姣
当前新课程理念下的中学教学都倡导和注重实现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与提升,帮助学生们形成前进与发展的持久性助推力。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现阅读与写作的有效结合、使两者融为一体应当是新课程提出的三个维度教学目标的要求,更是实现学生语言感知能力、思维认知能力和情感表达能力以及写作能力等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性策略。
一、将阅读作为写作素材积累的有效媒介
浙江师范大学张新英教授认为,在整个语文教学活动中最为核心的内容就是阅读,可以说阅读是语文的灵魂点和生命线。阅读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实现对知识内容的全方位认知,而且对于学生们写作素材的积累是大有裨益的。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强化教材内容的挖掘和拓展,特别是从同一个作者或者相同风格类别的作品上對学生们进行阅读的引导,其中可以将作者一直以来的写作特点和风格贯穿和融入进来,也可以将一种文体的特点渗透和加入进来,由此不仅能够帮助学生们拓宽知识的认知视野和认知广度,而且能够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学生们形成阅读的乐趣。在学习了《纪念刘和珍君》《祝福》《拿来主义》等鲁迅先生的文章之后,可以让专门安排一节课对于鲁迅先生的写作特点进行讲解,可以将这几篇文章具体的内容和风格进行横向上的对比,让学生们进行深入的感知。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们对于《朝花夕拾》《呐喊》等鲁迅先生的文集进行阅读拓展,这样学生的写作素材就能够得到丰富和提升。同时,在阅读的过程中还可以安排学生尽可能地读同一个拓展内容的书目,让学生相互之间就读书的体会和感悟进行交流和探讨,并且让他们以读书随笔、读后感或者读书心得的形式,以书面的形式进行总结和表达,这样对于学生写作素养的提升也会产生较为明显的助推作用。
二、将写作作为阅读不断深化的重要依托
中学生的思维发散能力同样是语文教学中需要重点培养的方向之一,也是语文核心素养中不可或缺的部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对于教材中的内容进行改写、扩写或者续写,让学生充分地发挥自身的想象,结合对文章知识内容以及作者情感表达的认知和理解进行写作。这个过程中首要的就是学生对于文章的主题、主旨、主线、结构、情感等有着较为清晰的认知,而这一切都需要通过充分的、细致的阅读来完成,如果没有反复的阅读、带着思考的阅读是难以进行写作的,这就是通过写作来倒逼学生阅读的开展。在教师的课堂提问交流中应当注重设置一些课堂教学的悬念或者设计一些在思维上较为发散的题目,让学生们能够基于自己对知识内容的理解和思考进行回答。比如,在《祝福》一文的教学中,笔者在完成规定的教学内容之后,对学生进行提问:“祥林嫂悲惨的命运是如何造成的?”并且让学生之间开展充分的交流,有的学生回答:“封建的礼教造成了这一结果。”有的学生回答:“极端特殊而又十分不幸的遭遇导致了祥林嫂的悲惨命运。”而且在学生之间互相交流的过程中,围绕这两种观点进行了激烈的辩论,作为教师,应当对学生进行充分的鼓励,肯定他们提出的观点和意见,并且实施有针对性的引导,让学生的思维更加发散,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视野更加开阔,从而为写作过程中的视野拓展和思维延伸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将读与写的融合作为教学的重要支撑
高中学生在写作中经常会出现的内容空洞、东拼西凑的问题,究其原因主要是学生对生活观察不够细致、感受不够深刻、思考不够深入。在教学中,一方面应当强化阅读延伸及反思。比如,在《故都的秋》这一课的教学中,在带领学生认真阅读的基础上,让学生通过反复的阅读和思考,对于文章基于“秋”的描写特点、情感抒发等进行充分的体验和感悟。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安排学生以“秋日有感”为主题进行写作,让学生结合对文章的感知和理解,联系自身的地理位置以及秋天的景象与独特之处,对于秋的场面、秋的感悟等以写作的形式进行描写和表达。教师可以围绕学生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的培养,带领他们到大自然中去观察去感悟,帮助他们寻找角度、提升思维,让学生对秋天各种作物的成熟状态有真实的感知和了解,对农民们在田间忙碌的场景和脸上流露出的喜悦之情有更为深入的体验,只有这样,学生在写作中才能进行场景细节的刻画描写和情感的抒发表达,才能够将阅读中的体味与现实中的所见所闻融合到一起,共同作用于写作主题的展现。在学生完成写作之后,让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作文的评改和交流,选取一些优秀的作文让学生在课堂上阅读,让其他的学生进行充分的学习、思考和借鉴,这样通过长期的训练,学生的综合素质就能够得到锻炼与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