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咏梅
人的内在秩序是什么呢?看不见,摸不着。其实,它时刻都在影响着一个人的生活状态。
在教学一线工作,经常会看到,有些学生因种种原因,造成学业成绩不良,行为拖沓,规则意识、纪律意识淡漠。不同班主任带的班,学生的成绩和表现,也会差距很大。我常想:那些优秀的班级,老师的方法很巧妙吗?差距在哪里呢?笔者经常对这些现象进行反思,由方法,想到“秩序”。原来蒙台梭利在《儿童的秘密》第八章《秩序》中,早有论述:“儿童具有两重秩序感。其中之一是外部的,这种秩序感从属于儿童对他本身与自己的环境的关系的感知。另一个是内部的,这使儿童意识到自己身体的不同部分和它们的相对位置。这种敏感可称之为内部定向。”我恍然大悟,也算是愚者干虑,终有一得:这些同学、班级的不同,可以用内在秩序的建立与否来分析吧。
蒙台梭利在書中还写到:“儿童生活在一座城市里,生活在一个堆满各种东西的封闭环境里,成人出于儿童不理解的原因搬动和布置这些东西,这时儿童对成人这种难以言传的态度是很难形成一种判断的。如果儿童过了对秩序的敏感期,那么,他所看到的这种紊乱就可能成为他发展的一个障碍,成为变态的一个原因。”那些出现问题较多的同学,应该与人生初期秩序敏感期的受教情况有直接关系。这些已无法挽回了,谁都不能重回儿童少年,暂且不论。
以我所在的初中学校为例,有经验的班主任在新接班级时,都要“靠班”一个月。因为学生进入新环境,旧的秩序已经结束,急需建立新秩序,以适应新的学校生活。新秩序的建立,不能只是理论要求,要实际练习。比如:对住校的同学,要手把手的指导叠被子,铺床铺,扫地,拖地,清理墙壁,班主任都要一一指导、落实、察看,反复进行。在学生内心逐步建立起新标准,直至达到要求。这个过程,也是慢慢进行内在秩序建立的过程,外在表现是内心秩序的体现。
自进入初二,我班一个男生宿舍卫生屡屡出现问题,白色瓷板地面,总有污痕,并且常有食物碎屑散布其中。每次查宿舍,我都要给他们进行补救整理。我三番五次地与两位值日的同学谈话,又用手机拍成照片,向他们反馈。批评表扬都解决不了问题,这成了我一大心事。最后决定换人。周一我果断调换了值日人员。
我计划在他们第一次值日时,就要帮他们弄清标准和做法,我手把手的示范:怎样扫地、包括床下地面墙壁,怎样拖地,拖几次,怎样涮拖布,什么时间拖,宿舍内劳动工具怎样摆放。我这样做的目的——教会值日的同学一步步认清要求,并建立起值日秩序。
这个宿舍从此地面泛起了亮光,卫生再也没有扣过分。我由此感到内在秩序的建立是有时机的。这样的秩序一旦建立,不但改变了环境,得到老师的表扬,这些同学获得快乐,建立了自信心。
优秀的老师很善于抓住时机,帮学生建立内在秩序。新生入学开始,不只是外靠卫生宿舍,还给学生提出内在的四气:“正气是形象,骨气是脊梁,志气是力量,朝气是希望。”现在,这位老师不常到宿舍去检查,她的学生一直做得很好。这位老师抓住适宜的时机,指导学生建立起了学校生活的内在秩序,班级学习成绩也遥遥领先。
我很赞同李振村在他的博文《等压教育》中说的话:“要把力气更多地下在帮助学生建立内在的秩序感上,让孩子们慢慢养成良好的能够约束的行为习惯”。有人说好孩子是已唤醒内心种子的孩子,他们认识到了自我。坏孩子还没有唤醒内心的种子,没有认识到自我,还浑浑噩噩的活着。我认为好孩子是已经建立内心秩序的孩子,坏孩子是还没有建立起内心秩序的孩子。一个人内在秩序的有无,真的非常重要。
内部秩序是社会群体长期社会交往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内在规律,并且通过人类集体学习和模仿机制不断扩大和发展。人类社会一般会形成,一个是“集体主义”的内部秩序,另一个是“个人主义”的内部秩序。“集体主义”内部秩序形成的社会结构通常是横向的,是一种“集体惩罚”机制。从长远来看,培养学生的内部秩序还是建立和谐的法治社会的重要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