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针联合巴氯芬在控制脑卒中痉挛状态中的作用分析

2018-08-02 01:32陈宗华樊峰冯博生杨佳佳杨丹冉小容
医药前沿 2018年22期
关键词:脑血管电针痉挛

陈宗华 樊峰 冯博生 杨佳佳 杨丹 冉小容

(重庆市黔江区中医院 重庆 409000)

脑卒中(cerebral stroke)俗称“中风”,又名“脑血管意外”,属于急性脑血管疾病,特点表现为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严重影响到患者的身心健康、生活质量乃至生命[1]。脑卒中肢体偏瘫及肌肉痉挛是脑卒中疾病中较为严重的一种,中医认为,其主要是由于“气血亏损,脉络空虚,风痰流窜经络或痰瘀停滞经隧,而血脉痹阻,经隧不通,气不能行,血不能濡”所致,严重影响到患者肢体功能的恢复,历来都是康复医疗的重点和难点。本研究选择78例脑卒中肢体偏瘫伴痉挛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分两组进行治疗,其中研究组采用电针联合巴氯芬治疗效果显著,特作如下报告。

1.资料与方法

1.1 普通资料

本研究所选78例均为本院康复科2016年2月—2017年2月收治的脑卒中肢体偏瘫伴痉挛患者。对照组39例,其中男22例,女17例,年龄34~75岁,平均年龄(53.6±3.5)岁,研究组39例,其中男21例,女18例,年龄36~77岁,平均年龄(53.7±3.4)岁。全部患者均符合全国第六届脑血管疾病学术会议制定的诊断标准,并且经过CT或MRI证实。全部患者病程3~7个月,平均4.5个月。全部患者生命体征稳定,语言认知功能有严重障碍者均被排除在外。两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等普通资料方面有可比性但差异不明显(P>0.05),不具有统计学意义。

1.2 治疗方法

1.2.1 研究组和对照组全部给予常规性脑血管疾病与抗痉挛药物治疗、康复训练、中频电刺激。

1.2.2 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电针刺激治疗,上肢痉挛劣势侧伸肌取肩髃、臂臑、曲池、外关、合谷穴,下肢痉挛劣势屈肌取承扶、股门、委中、足三里、半隆、太冲穴、连续脉冲双相三角波,频率为1~10Hz,脉宽0.175Ms,日/1次,2.5min.

1.3 疗效评定方法

1.3.1 用MAS评定方法对上下肢肌张力进行评分。

1.3.2 用修订的巴氏指数(Barthel)对两组ADL进行评分。

1.3.3 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60天进行评定。

1.4 统计学处理方法

2.结果

2.1 治疗2个月后,两组患者上下肢痉挛程度降低明显,研究组尤为突出。

2.2 两组Barthel评分均高于治疗前,研究组尤为突出。见表。

表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MAS评分对比(分,±s)

表 两组治疗前后Barthel、MAS评分对比(分,±s)

组别 治疗前后 Barthel MAS上肢 下肢对照组(n=29) 治疗前 25.62±12.70 2.85±0.91 2.79±0.64治疗后 37.81±9.53 2.23±1.16 2.01±1.05研究组(n=29) 治疗前 25.17±13.48 2.92±0.87 2.72±0.67治疗后 44.53±9.58 1.85±1.06 1.87±0.85

3.讨论

3.1 发生脑卒中痉挛,是因为“肌肉牵张引起脊髓前角及运动神经元构成兴奋性突触”,导致大脑失控、反射、紧张,抑制性神经介质也可引发痉挛或加重痉挛[2]。巴氯芬属于中枢性松肌剂,可通过与CABA受体结合,能够对兴奋性氨基酸的释放起到干扰作用,是脑卒中痉挛的主要常规用药。但巴氯芬有着自身的局限性,无法对痉挛严重的患者进行很好的控制。医界有研究发现,频率较高的电刺激可促进脊髓中强啡肽的释放,对脊髓前角细胞的兴奋有抑制作用。

3.2 康复训练可使高级中枢对神经肌肉重新分配,缓解痉挛,有利于偏瘫恢复。电针刺激可通过神经体液途径,调解脑内代谢,降低兴奋性氨基酸含量,升高抑制性氨基酸水平,抑制异常兴奋的传导,从而达到肢体痉挛的缓解[3],其机理符合《马丹阳十二穴》“环跳在髀枢,侧卧曲足取;折腰莫能颇,冷风并湿痹;腿胯连郳痛,转侧重唏欷;若人针灸后,顷刻病消除”。

3.3 本研究表明,研究组在巴氯芬的基础上增加电针治疗,对痉挛有明显的缓解作用,MAS评分显著低于对照组,ADL能力的恢复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有统计学意义,建议临床尝试应用。

猜你喜欢
脑血管电针痉挛
全脑血管造影术后并发症的预见性护理
脑血管造影中实施改良规范化住院医师培训的临床意义
阴道痉挛应用手法按摩联合仿生物电刺激
根管治疗意外治愈面肌痉挛1例
电针改善脑卒中患者膝过伸的效果
纳洛酮治疗脑血管疾病的临床效果
尼麦角林注射液治疗脑血管功能不全观察
低频电针治疗多囊卵巢综合征30例
电针“远心”穴治疗心肾不交型失眠疗效观察
头针加舌针联合推拿治疗小儿脑性瘫痪痉挛型20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