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进天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思路探讨

2018-08-02 01:55贾凤伶
湖北农业科学 2018年13期
关键词:融合农业农村

贾凤伶

(天津市农村经济与区划研究所,天津 300192)

自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了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新理念后,2016年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 《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积极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加快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1]。大力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积极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新常态,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重大战略举措和创新思维[2]。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属于产业融合的范畴[3]。当前产业融合已成为产业发展的新趋势。通过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实现第一产业向第二、第三产业延伸,能有效促进农民增收及农村经济社会整体发展水平的提升。

1 天津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现状

随着现代农业的不断推进,天津农业产业化发展取得了显著成效,特别是近十几年来,随着农业功能的不断拓展,涌现出了设施农业、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不同农业新业态,延长了农业产业链,拓宽了农村产业范围,成为拉动农村经济的新亮点,为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1 农村经济总体呈增长趋势

自2000年以来,随着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逐步转型,农村经济一直呈不断发展的趋势,农业由单一的生产功能不断向多功能拓展,农林牧渔总产值不断增长。截至2014年底,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156.3亿元提高到441.71亿元,年均增长7.7%(图1);农业生产结构不断优化,2000年农林牧渔业的产业结构为 53.4∶0.9∶33.1∶12.6,农业和牧业居于主导地位,到2014年,产业结构调整为52.2∶0.7∶26.6∶18.0∶2.5,农业和牧业虽然仍居主导地位,但农业、林业和牧业均有下滑趋势,渔业经济得到大力提升。另外,从当前产业结构看,农林牧渔服务业得到长足发展,总产值达到10.69亿元,已占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2.5%,为农林牧渔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2 城乡居民消费水平逐年提高

随着收入水平的快速提升,城乡居民消费水平也呈快速增长趋势。截至2014年底,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31506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24290元,自2000年以来分别以年均10.1%和13%的速度增长;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7 014元,人均消费性支出达到13 739元,自2000年以来分别以年均7.6%和13.3%的速度增长。由此可见,农村居民在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低于城镇居民2.5个百分点的情况下,其人均消费性支出的增长速度高于城镇居民0.3个百分点,这一现象表明随着城乡一体化建设的推进,城市元素逐步融入农村,致使城乡居民的消费观念逐渐趋同(图2)。

图2 2000-2014年天津城镇和农村居民的人均可支配收入与人均消费性支出情况

在消费结构方面,2000年以来,城镇居民一直以用品及其他类和食品类消费为主,但近年来食品类、衣着类和用品及其他类呈下降趋势,而居住类呈上升趋势;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较大,从以食品类和居住类为主逐步转向以用品及其他类和食品类为主,目前用品及其他类处于主导和上升趋势,食品类、衣着类和居住类处于下降趋势(图3、图4)。

图3 城镇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图4 农村居民消费结构变化

1.3 涉农区三次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升级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天津涉农区一、二、三产业均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其中,第一产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70.46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201.49亿元,年均增长7.79%;第二产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 334.69亿元增长到 2014年的 9 236.56亿元,年均增长26.74%;第三产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246.1亿元增长到2014年的5 685.74亿元,年均增长25.14%(图5)。 由此可见,在三次产业发展中,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较快,为拉动第一产业发展奠定了基础。另外,在三次产业结构中,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 10.8∶51.4∶37.8 调整为 2014 年的 2.2∶61.1∶37.6,第二产业仍居主导地位,但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有所下降,其中第一产业产值下降较多,说明天津涉农区三次产业结构正在逐步优化调整,目前第二产业是一二三产业发展的核心和重点。

图5 天津涉农区国民经济总产值发展趋势

1.4 与第一产业相融的工业企业竞争力明显增强

随着第二产业的迅猛发展,与第一产业发展相关的工业企业规模逐步扩大。截至2014年,全市具有法人资格的农林牧渔业活动单位有4 908个,农副食品加工业有1 120个,食品制造业1 175个。其中,规模以上农副食品加工业有159个,2014年总产值达到843.05亿元,较2013年增长1.86%;规模以上食品制造业有120个,2014年总产值达到1 305.96亿元,较2013年增长15.74%。可见,农产品精深加工业已得到充分重视,为拉动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

1.5 与第一、第二产业相融的产品市场占有率不断扩大

在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快速发展的同时,其终端产品的市场占有率也明显增加。2014年,限额以上农畜产品批发业购进额达到149.37亿元,较2013年增长69.16%,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购进额达到 1 129.72 亿元,较 2013 年增长 23.09%,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购进额达到67.01亿元,较2013年增长30.67%;限额以上农畜产品批发销售额达到155.29亿元,较2013年增长48.19%,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批发销售额达到1 232.21亿元,较2013年增长21.88%,食品、饮料及烟草制品专门零售销售额达到 78.26亿元,较 2013年增长32.02%。随着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销售市场的繁荣壮大,2014年全市亿元以上农业相关商品交易市场数量达到20个,摊位数达到14 140个,营业面积达到 157.79 万 m2,成交额达到 610.57 亿元(表 1)。

表1 2014年天津市亿元以上商品交易市场基本情况

1.6 与一二三产业相融的住宿和餐饮业得到空前发展

伴随天津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天津本地及外地游客逐渐增多,为迎合市场需求,住宿业和餐饮业得到空前发展。住宿业方面,2014年限额以上旅游饭店和一般饭店有229个,从业人员21 474人,餐饮营业面积406 842 m2,床位数55 058个,资产总计 117.2 亿元,营业收入达到 36.1 亿元(表 2)。 餐饮业方面,2014年限额以上国有及国有控股企业和民营及民营控股企业总计638个,从业人员达到35 066人,营业面积达到733 733 m2,床位数227 893个,资产总计 71.0 亿元,营业收入达到 54.6 亿元(表 3)。其中,涉农区星级以上饭店的客房数达到11 674间,床位数达到19 221个,为涉农区旅游业发展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表2 2014年天津市限额以上住宿业基本情况

表3 2014年天津市限额以上餐饮业基本情况

2 天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仍然属于弱势产业

天津农业基础较为薄弱,多年来农业总产值虽然一直保持增长趋势,但仍处于弱势地位。2014年,第一产业总产值仅占涉农区生产总值的1.3%,农业发展空间较为有限,农产品在有限的空间内很难得到大规模发展,以农产品为支撑的第二、第三产业的发展也因此而受限,成为拉动地方经济快速增长的短板。

2.2 城乡收入差距越来越大

2000年以来,城乡居民的消费增长速度一直大于收入的增长速度,农村居民则更为明显,年均高出5.7个百分点。由图2可见,伴随较高的消费水平,农村居民的人均收入与城镇居民的差距越来越大。其结果将导致农民仍然继续进城打工,这将严重影响农民在农村经济建设中的主体地位,减少农民在本地就业、创业的机会,农民进城打工的局面在短期内仍不可扭转,这将在一定程度上减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速度。

2.3 农村基础设施投资严重不足

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均需要投入大量资金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如第一产业的农田路网、水利水电建设,第二产业的园区化建设,第三产业的功能性设施建设等。从城乡一体化发展来看,虽然在新农村建设过程中农村基础设施有了较大改善,但农村与城镇的固定资产投资差距仍然较大。2014年,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为10 986.5亿元,而农村仅为667.6亿元,城镇是农村的16.5倍。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严重不足,将成为阻碍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因素。

2.4 农村资源环境需要进一步改善

良好的生态环境是保持产业健康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目前,天津在农业发展过程中,化肥和农药的施用量虽然有所下降,但用量仍然较大,2014年化肥施用量(折纯)达到 23.3万 t,是 2000年的1.4倍,塑料薄膜的使用也保持了较高的消费水平。另外,随着天津清洁村庄行动的开展,农村垃圾、污水得到了有效治理,但垃圾、污水处理体系仍需要进一步完善,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需要进一步加强。

2.5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业需要进一步提升

目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在天津已有一定的发展,尤其农家乐发展吸引了无数游客前去体验,感受农家风情。但从全市总体发展程度看,天津与毗邻的北京尚有一定差距,全市范围内富有创意的精品较少,大多休闲体验项目较为雷同,缺乏新意,生态和文化功能的开发相对不足,相关复合型人才也极为短缺,严重遏制了第三产业发展。

3 推进天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

3.1 总体思路

全面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按照国家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要求及天津市委、市政府关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部署。结合天津市农村产业发展实际,主动适应农村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以镇为建设单元,以镇区农业生产为基础,以资源为依托,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着力培育产业融合主体,打造产业融合创新平台,创新相关技术、人才、制度等机制,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相互交叉、深度渗透融合,加快建立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构建出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总体格局,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拓展空间,为农村繁荣发展注入新动力。

3.2 主要目标

到2020年,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体系初步建立,农业生产功能多样,产业链条完整,农业新业态丰富、产业特色突出,主导产业总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主导产业吸纳本地从业人员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三产深度融合,三产总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5%以上,镇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景区、景点及特色村庄数5个以上,年接待游客数量达到50万人次以上;农村基础设施及公共服务设施配套完善,村庄生态环境明显提升,垃圾、污水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镇区经济快速发展,主导产业对总收入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增长率达到10%以上;一二三产业联盟机制完善,产城融合、城乡一体发展的格局基本形成,农村活力显著增强。

3.3 重点任务

3.3.1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 农业是弱势产业,也是基础产业,必须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才能实现与第二、第三产业的有效融合。一是全面提升农业园区建设水平。加强招商引资,做强实体,做大规模,做响品牌,拓展农业功能,拓宽投入渠道,创建具有区域带动效应的高效特色农业典型,带动建设一批标准化生产基地和园区,形成一批高度集中的特色农业产业集群。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监管。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示范工程,加强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监管能力建设,将农产品质量监管活动常态化。建立健全农产品可追溯体系,严格市场准入备案制度,借此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淘汰落后企业,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三是完善农产品流通体系。加强京津冀农产品流通体系规划,大力培育农产品现代流通产业,积极推广电子商务、连锁经营、“农超对接”等直销模式,大力提升本地农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3.3.2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推动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离不开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广泛参与[4],相关政府部门要在项目申报、承接产业转移等方面开辟绿色通道,引导其在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中发挥主力军作用[2]。一是培育专业大户和家庭农场。加强信息化服务,提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与市场的连接能力,促进产销信息对称。二是规范发展农民专业合作社。加强对农民合作社的政策优惠和财政补贴支持力度,加大农民合作社规范化管理,使合作社真正带动农民增收致富。三是壮大龙头企业。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在资金、人才、管理、技术等方面的优势,通过实施财税、金融、人才等配套措施,支持龙头企业拓展产业链,引导龙头企业与其他农业经营主体互相合作,实现利益共享。

3.3.3 大力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发展 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必须有第二、第三产业作为与农业融合的对象。通过引导适宜农村发展的第二、第三产业,更好地带动城乡协同发展和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一是加快推进第二产业发展。鼓励发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改造一批传统农产品加工企业,引进做大一批技术含量高的新兴产业,提高农产品附加值。二是加快推进第三产业发展。积极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产业发展,加大与农业项目有关的休闲、观光、住宿、餐饮等企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产品销售及流通企业建设,完善农产品销售企业和农贸批发市场的扶持政策;健全农村市场网络体系,提升农产品及其加工产品的消费档次和水平。三是积极推进第二、第三产业各环节与农村资源要素的融合互动。培养和集聚农业创新创业人才,吸引和鼓励返乡农民工和农业创客发展各类创意农业。发挥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作用,向前推动农业生产,向后带动销售、物流、观光休闲产业的发展,促进三产业之间的要素流通[4]。

3.3.4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农村基础设施建设是推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保障。一是对以农业生产和农产品加工为核心的农村,要配套完善水电路气、农田路网、通信网络等设施建设,满足农业生产和企业发展对基础设施的基本需求。二是围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业发展,支持建设村内生态停车场、田间观光道路、木栈道、观景台、农耕文化科普展示场所、多功能生产体验中心、游客接待休息设施、生态厕所、生产生活垃圾污水收集处理设施、电子商务配送设施等公共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5]。三是加强安全和环保设施建设,在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安全设施,垃圾和污水处理、养殖场粪污处理等环保设施建设,确保农村生态安全。

3.3.5 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工作 以特色小城镇建设为核心,加快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一是借鉴浙江经验,打造天津特色小镇。对全市乡镇规模化经营的特色产业进行摸底调查,按照 “一镇一业”的发展思路,将这些产业入围特色小镇建设计划,培育特色小镇经济,满足消费者多样化、个性化的消费需求。二是继续坚持“三区联动”发展战略。目前,天津涉农区“三区”已覆盖近三分之一的乡镇,未来要继续坚持推进“三区联动”发展战略,推进镇区的工业园区、农业园区和居住社区“三区联动”建设,打造适于本市的新型城镇化板块。

3.3.6 积极做好产业帮扶工作 在做好充分摸底调研的基础上,在资源优势明显、经济条件落后的农村地区实施产业帮扶工程,推进产业精准扶贫工作,在做好农业生产的同时,着力扶持特色种养业、农产品加工业和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电子商务等农村服务业发展,做大做强产业融合项目,培育地方造血功能,推进落后地区农村经济发展。

4 推进天津农村三产融合发展的对策措施

4.1 加强组织领导,明确责任分工

各级政府要把推进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摆上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总体规划和年度计划[6]。成立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工作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市政府主管副市长任组长,办公室设在市农委,市农委、市发改委、市建委、市规划局、市财政局等相关部门为小组和办公室成员单位,共同推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按照属地负责的原则,涉农区党委、政府是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责任主体,负责本区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项目规划、用地、建设和管理。涉农区政府要成立相应的工作领导小组,参照市领导小组情况,结合本区实际,明确牵头部门及部门分工,各部门各司其职,科学规划,认真组织实施,按计划完成各项建设任务。

4.2 以规划为引领,合理产业布局

强化规划的支撑引领作用,做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规划,引领农村产业科学发展。一是加强产业规划统筹。把产业、城镇和农村作为一个整体进行统筹规划,对优势企业、园区、基地在城镇和乡村的空间位置上进行合理布局。二是引导产业集聚发展。将农村产业发展与新型城镇化建设有机结合,引导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向产业园区集中,通过农民就地城镇化,解决当地农民就业问题。三是与城镇、新农村建设等规划相协调。加强农村产业发展与城乡规划、土地利用总体规划、高标准农田建设规划等有效衔接,科学编制天津市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规划,构建科学合理的城乡一体化发展格局[6]。

4.3 拓宽融资渠道,加大投资力度

以政府投入为引导,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机制。一是落实相关涉农政策,用好国家财政扶持资金。落实国家农产品产地初加工补助政策、初加工用电享受农用电政策以及小微企业税收扶持政策等。农村新增建设用地优先用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二是加大市级财政扶持力度。设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引导基金和风险补偿基金,主要用于产业融合项目建设及风险发生时的补偿;对第二、第三产业的税收实行税收优惠政策;以贴息的办法鼓励银行向产业融合项目发放贷款。三是引入市场化投入机制[7]。鼓励民间资本、工商资本等社会资本通过直接投资、参股经营、签订长期合同、特许经营、PPP等多种方式参与农村产业融合发展。

4.4 加强经验总结,做好示范推广

在做好市场调查的基础上,做好产业融合项目的示范推广。一是引进推广成功模式。借鉴浙江以及产业发达地区经验,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以新型城镇化为依托,积极探索和总结成功经验和做法,引进成熟适用的产业融合模式,在全市适宜地区全面推广。二是加强产业融合示范区建设。以资源为依托,优先推进利益联结机制创新和农村金融保险、科技服务体系、部门合作机制等改革试验,打通农村地区一二三产业之间的阻隔,向融合方向发展[8],以休闲农业为载体,将一二三产业向内融合[9];开展依托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支持标准化、品牌化和创新能力建设试验;探索支持示范区基础设施建设工作的创新,以独特的生态环境面貌吸引、支撑产业进驻发展。

4.5 加大宣传力度,营造良好氛围

一是充分发挥广播、电视等新闻媒体的导向作用,广泛开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意义、发展模式、相关政策的集中宣传,提高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融合发展的积极性,认清培育产业公地的重要意义[10]。二是以龙头企业为核心,搭建国内外产业融合发展沟通交流的平台,把市外好的融合模式引进来,把市内好的融合模式推出去,提升天津市农业龙头企业、名牌产品和著名旅游景点的知名度。三是营造内部良好的经营环境,打造公平、公正的产品交易、项目发展平台,做好内部的软环境建设。

4.6 创新体制机制,完善奖惩措施

一是建立多种形式的利益联结机制。通过创新发展订单农业,引导龙头企业与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签订农产品购销合同;鼓励发展股份合作,采取按股分红等形式,使经营主体共担风险、共享利益。二是建立项目监管和风险防范机制。坚决依法依规严厉打击金融欺诈、非法集资等行为,切实保护投资者合法权益;通过建立农业保险政策,防范自然灾害带来的农业经营风险。三是建立监督检查机制。制定产业融合项目实施管理制度,对项目的组织实施、资金管理、档案建设、检查验收等项工作进行规范化管理。四是建立激励约束机制。对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做得好的地区和经营主体,通过财政奖补、税收优惠、金融扶持、通报表彰等形式给予适当奖励,对经营效果较差的产业融合项目,采取退出市场的办法予以淘汰,确保本地区产业融合发展的总体竞争实力。

猜你喜欢
融合农业农村
国内农业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