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探究*

2018-08-02 02:45张渝鑫
现代教育技术 2018年7期
关键词:贫困地区混合能力

陈 亮 张渝鑫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探究*

陈 亮 张渝鑫

(陕西师范大学 教育学院,陕西西安 710062)

利用信息化手段改变传统课程模式,设计基于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相结合的课程模式,是提高贫困地区课程质量、进行教育精准扶贫的主要任务。为此,文章首先基于混合学习的内涵与特征,分析了混合学习应用于中小学扶贫课程开发的适切性;随后,从设计原则、设计内容和设计理念三个方面,对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进行了设计;最后,提出了该模式的应用策略。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在贫困地区中小学教育中的应用,有助于师生的共生发展,推动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为教育精准扶贫提供参考。

混合学习;教育精准扶贫;扶贫课程模式;中小学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明确指出要着力加强教育脱贫,加快实施教育扶贫工程,让贫困家庭子女都能接受公平有质量的教育[1]。实现公共教育资源向贫困地区、贫困学校的有效传输,促进贫困地区信息技术和教育的融合创新发展,需要以设计学校教育的载体——课程作为主要任务,在根本上解决农村地区教育贫困的问题。国家力图通过教育扶贫提高贫困地区的课程质量,努力构建农村地区开展信息化、数字化、个性化学习的教育体系,推动城乡义务教育一体化发展。在国家出台了一系列教育精准扶贫方针政策之后,农村贫困地区虽然得到了大量的物质、资源、经济帮扶,教师的信息化能力也通过各种培训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但是贫困地区的课程模式基本没有发生变化,教师并没有利用优质教育资源设计出适合于贫困地区学生的课程模式。混合学习灵活整合了多种学习方式,它将E-Learning的优势和传统课堂学习的优势结合起来,从而让学习达到最佳的效果[2]。本研究正是基于混合学习的视角,将其运用到贫困地区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开发中,通过有效整合互联网优质教育资源,发展出具有扶贫特色的贫困地区校本课程,以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信息素养,实现贫困地区教育脱贫的发展愿景。

一 混合学习与扶贫课程开发

1 混合学习的内涵与特征

目前,学术界对于混合学习的概念还没有一个权威的界定。如Singh等[3]认为,混合学习是采用多种传递模式来优化学习产出和降低学习成本的一种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聚焦于学习和企业的产出;何克抗[4]认为,所谓的混合学习,就是要把传统学习方式的优势和E-Learning的优势结合起来,也就是说,既要发挥教师引导、启发、监控教学过程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体现学生作为学习过程主体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使两者优势互补,才能获得最佳的学习效果。经过十多年的发展,混合学习的定义逐步偏向于面对面教学与计算机辅助教学的混合,这种发挥不同教学优势的混合,在大数据的背景下势必能以较低的学习投入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基于此,本研究认为混合学习是根据学习者特征,设计合适的学习内容,运用最佳的学习策略或方法,对教学媒体进行选择与组合并开展恰当的学习活动,以达到一定教学目标的一种学习方式,其关键在于对学习资源传递通道的选择。

简而言之,混合学习是将信息技术与传统课程讲授相结合的一种学习方式,它的核心思想是根据不同问题、要求,采用不同的方式解决问题,表现在教学上就是要采用不同的媒体与信息传递方式进行学习,而且这种解决问题的方式要求付出的代价最小、取得的效益最大[5]。以混合学习的理论内涵和核心思想为基础,本研究明确了混合学习的特征:①发展性——基于在线学习的混合学习会在一定程度上发展教师的专业能力和学生的学习能力,从而促进学习的发生;②多样性——根据不同的理论指导和不同的教育信息传递通道组合,形成多种多样的混合学习模式;③灵活性——混合学习中的“混合”一词,旨在将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各自的优势结合起来,这种结合会提高学生在学习方式、学习评价、学习交流等方面的灵活度。

2 混合学习应用于中小学扶贫课程开发的适切性分析

为使农村贫困地区学生能享受到与城市发达地区学生同等的教育,实现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和教育公平,必须改变贫困地区当前的教育教学方式,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单纯的线上学习会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学习的孤独感,也容易发生弃学现象,而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又不能满足学生的多样化学习需求,故有必要发挥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各自的优势,以达到优势互补的效果。基于此,混合学习应用于中小学扶贫课程开发具有较大的适切性。

(1)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可以提升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能力

教师作为扶贫课程开发的核心,唯有具备一定的专业能力、达到一定的信息化水平,才能在面对面教学时向学生传递尽可能多的知识,并在学生进行线上学习时给予个性化指导。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开发,要求贫困地区的教师不能只是为了使用信息技术而使用,而选择有效的信息技术手段或信息技术手段的组合以将尽可能多的信息传递给学生才是信息技术使用的关键。因此,在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中,教师一方面可以通过线上学习支持培养自己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另一方面在面对面教学时也能通过优化个性化学习服务而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

(2)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可以提高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能力

当贫困地区学生通过互联网接触到多种学习资源、面对的学习资料——教材从单一走向多元化之后,学生的厌学情绪就会减少,会愿意针对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主动进行资料的收集并学习,而这样的学习过程会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和信息整合能力。在进行协作学习时,学生要有一定的沟通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能力,与同伴进行“头脑风暴”,完成学习任务。因此,在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中,学生一方面可以提升自己的自主学习能力,另一方面也可以提升与其他同学合作完成任务的协作学习能力。

(3)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可以提升贫困地区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贫困地区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上,国家已经投入了大量的资金,贫困地区学生进行在线学习的基本条件现已基本满足,但在传统课堂中信息化教育设施的使用频率并不高。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开发,要求贫困地区学生进行在线学习和面对面学习,学生在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进行线上提问,教师可以进行个别化指导,学习同伴也可以进行解答,解决了学生在传统课堂上羞于提问的弊端。此外,通过对学生的在线个别化指导,教师也可以了解每位学生的学习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教学设计,为学生的线上学习和线下学习提供适切的学习内容,在满足学生不同学习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设计

目前,我国贫困地区的中小学已经基本完成了相关教育硬件设施的建设,经过相关培训后教师的信息化水平有了一定的提升,但还没有形成一种可以使信息化手段在教学中发挥最大作用的课程模式,以使学生和教师在学与教的双边活动中提升各自的信息技术能力。基于此,结合上述混合学习应用于贫困地区中小学扶贫课程开发的适切性分析,本研究对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进行了设计。

1 设计原则

综合混合学习理论和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特点,本研究确定了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三项基本原则:

(1)主体发展性原则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设计应尊重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发展性原则,以发展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为主要任务。一方面,学生只有在自愿的情况下去主动学习、自主完成学习任务,才能在学习中积极应对挑战,积极主动地去解决学习难题而不是逃避甚至弃学;另一方面,学生通过参与协作学习,可以集思广益,激发学习的灵感。

(2)内容特色化原则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在内容上既要具有混合学习的特色,又要具有扶贫的特色,故内容特色化原则是该模式的首要原则。混合学习包括面对面学习和在线学习,在设计中小学扶贫课程教学时要关注学习者的特征,考虑使用多种教学媒体的组合,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和多种学习理论的指导等;针对教育精准扶贫,国家不仅要关注基础软硬件教育资源的建设,更要关注教师教育信息化能力的提升——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设计,旨在使贫困地区的教师通过混合学习,开展具有校本特色的扶贫课程,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实现教育脱贫。

(3)评价多维度原则

评价的多维度作为生成评价反馈预警机制的基础,对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起着重要的作用。对贫困地区中小学生的学习进行多维度评价,目的是监测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习能动性以及学习效率,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信心,提高学生的学习质量和学习效率。为此,贫困地区教师应重视对学生的过程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并从多方面、多角度对学生的学习过程和学习效果等进行综合评价。

2 设计内容

(1)以技能驱动模式和混合学习模式为设计依据

本研究以混合学习中Valiathan[6]提出的技能驱动模式、Barnum等[7]提出的混合学习模式为设计依据,进行了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设计。

①技能驱动模式是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在线学习模式,是学生自定步调的自主学习,教师在学生的学习中由主导变为指导。在技能驱动模式中,教师的指导和学习监督对学生的学习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而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教师的指导相结合,既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也可以消除学生的学习孤独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

②混合学习模式是线上学习与面对面学习的结合,只有将两者结合起来并发挥各自的优势,才能使学生在学习中以较小的投入获得较大的学习效果。在混合学习模式中,在线学习可以满足不同学生的不同学习需求,拓展学生的视野;而面对面学习有利于推动学生对相关学习知识点的深入理解,促进系统知识的建构。

(2)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设计

按照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设计要求,教师和学生都需要分别完成课前、课中和课后规定的教学或学习任务,具体的工作如表1所示。

表1 中小学扶贫课程中教师与学生的工作

图1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

(3)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设计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包括课前、课中和课后三个阶段的学习,具体如图1所示。课前,教师将学习资料上传至学习平台,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随时浏览这些资源;线上的学习资源包括创建者的联系信息,便于学生遇到问题时可以随时通过在线提问的方式与创建者进行沟通;学生可以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拓展学习,或根据自己的学习需求查找更多的资料,当遇到学习问题时可以继续向教师提问,由教师提供个性化的辅导,也可与同伴进行交流学习——这种自由的学习方式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主学习的信心。课中,学生根据教师布置的学习任务,通过教师分成的学习小组或自行组成的学习小组进行协作学习;小组成员之间要互相帮助学习,每学完一个单元之后小组成员都要聚集在一起,分享彼此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成果。课后,教师不仅要进行教学反思,还要对每位学生进行总结性评价;学生要将在学习后生成的笔记、作业、学习心得等学习产品上传至学习平台,在线上与学习伙伴交流分享,学习伙伴要对其作品进行评价反馈。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将优秀教学资源进行整合,形成新的教学资源。

3 设计理念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设计由以教师的教为中心转变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关注的重点是贫困地区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与此同时,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还关注师生、生生在学习中的交互问题:在交互的过程中,是否培养了学生的协作探究能力?教师是否满足了学生的学习需求?基于此,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应遵循以下设计理念:

(1)教育精准扶贫

贫困地区是实现全面小康的短板,补齐这块短板若只靠“输血”,则仅能图一时之快;只有通过教育授之以“渔”,来实现贫困地区的自我“造血”发展,才能有效阻断贫困的代际传递[8]。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提供了丰富的优质教育资源,使贫困地区学生享有与城市发达地区学生同等的教育资源。该模式重视学生本身、学生家长和贫困地区教师对待教育的态度,强调对贫困地区学生要有物质资源上的帮扶,让学生不因贫失学、不因贫误学,更要关注贫困地区学生的心理,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自信、树立“知识改变命运”的意识。

(2)个性化学习

个性化学习是学生在学习时根据自己的学习需要灵活选择学习内容,强调以学生为中心,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中,贫困地区的学生既可以学习教师提供的教学资源,也可以提出自己的学习需求、利用教师提供的学习资源进行自主学习;对于有疑问的地方,学生可以向教师或同伴提问。因而,该模式可以满足贫困地区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不同层次学生的发展需要;教师则可以通过对学生的在线指导了解学生的特点,进而对学生进行个性化指导,并在设计的课堂教学中为学生提供个性化的学习方式与内容。

(3)共生发展

共生发展是指教师与学生在教与学的双边互动中,互相促进对方的专业能力和学习能力的发展。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要求教师参与混合学习,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为学生筛选优质的学习资源,提供在线指导,并生成具有校本特色的课程,这种方式可以在一定程度上促进教师的专业能力发展。而贫困地区的学生在参与混合学习时,网络环境下的资源共享使学生的选择余地更大了,符合学生水平的学习规划能增加学生的学习自信,在与教师、同伴的交流方面更自由了,在学习安排上也更主动了,这有利于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并通过教学反馈帮助教师进行教学反思,推动教师与学生的共生发展。

三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应用策略

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开发使教学活动中的师生共生发展成为可能,同时也是贫困地区中小学研发校本特色课程的基础。为了有效地在贫困地区中小学践行这种扶贫课程模式,本研究从教师、学生、机制三个角度提出了相关的应用策略:

1 注重发展贫困地区教师的信息素养,提升其专业水平

教师作为推动扶贫课程模式应用的主力军,只有提升其专业水平,才能使扶贫课程模式得以实施[9]。近年来,国家十分重视培养贫困地区教师的专业能力尤其是信息技术能力,但忽视了教师信息素养方面的培养。信息素养是获取信息并对其进行一定加工处理的能力,提升教师的信息素养是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的基石。教师的任务就是将知识信息传播,而学生的任务是作为接收端接收信息,因此,贫困地区中小学不仅要注重培养贫困地区教师将现代多媒体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结合的信息技术能力,同时还应注重提升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10]。

2 培养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

贫困地区中小学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包括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故培养主动学习意识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协作学习意识。在与发达地区学生享有同等教学资源的基础上,培养贫困地区学生的主动学习意识有助于他们更好地适应混合学习模式,同时在学习的过程中汲取更多的知识,增强学习自信。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定的任务,来驱动贫困地区学生进行自主学习。但要想维持学生的学习兴趣,还需教师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和个性化的教学服务,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帮助学生更有效地进行意义学习。

3 构建混合学习的评价反馈预警机制

混合学习模式下的教学评价反馈包括学生进行自主学习的学习效果评价反馈和参与协作学习的学习效果评价反馈。构建混合学习的评价反馈预警机制,要求贫困地区的师生共同参与:教师在进行学习评价时要注意进行多维度评价,不能忽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学习积极性等,同时要制定一定的评价标准供学生进行自评和互评时参考,在学完一个模块的内容后要注意进行总结性评价,以对学生的学习起到警示作用,督促学生学习。综合的信息反馈可以使学生发现自己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通过这样的评价反馈预警机制,学生的学习会不断接近目标。

四 结束语

本研究设计了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并提出了该模式的应用策略,主要进行了理论层面的思考。如何将该模式在贫困地区中小学进行具体的实践应用并探究其实践效果,是后续研究的一个重点。此外,贫困地区学生是否适应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不同信息技术水平背景的学生在信息获取时的差异会不会拉大学习差距、学生参与混合学习时的自我控制和心理情绪等问题也有待进一步研究。基于混合学习的中小学扶贫课程模式的推出,有助于义务教育的均衡发展,并为精准教育扶贫提供一定的理论参考。在该模式的应用过程中,教师应该多多关注信息技术的应用,提升自己的信息素养,发展自己的专业能力,学生则应重点发展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最终通过师生共生发展进一步推动教育脱贫。

[1]新华社.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决定[OL].

[2][4]何克抗.从Blending Learning看教育技术理论的新发展(上)[J].电化教育研究,2004,(3):1-6.

[3]Singh H, Reed C. A white paper: Achieving success with blended learning[OL].

[5]李克东,赵建华.混合学习的原理与应用模式[J].电化教育研究,2004,(7):1-6.

[6]Valiathan P. Blended learning models[OL]

[7]Barnum C, Paarmann W. Bringing introduction to the teacher: A blended learning model[J]. T H E Journal, 2002,(2):56-64.

[8]俞岳.教育精准扶贫关键在提供“造血”能力[OL].

[9]陈恩伦,陈亮.教育信息化观照下的贫困地区教育精准扶贫模式探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7,(3):58-62.

[10]邢志新.基于教师核心素养的联片教研策略研究[J].现代中小学教育,2017,(5):83-85.

Research o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urriculum Model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CHEN Liang ZHANG Yu-xin

Using information technology to change the traditional curriculum model and designing curriculum model based on the combination of online learning and face-to-face learning are the main tasks of improving the curriculum quality in poverty-stricken areas and carrying out targeted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Therefore, based on the connotation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the blended learning, this paper analyzed the applicablility of blended learning applied in the development of poverty alleviation curriculum in primary and secondary schools. Then,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urriculum model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was designed from three perspectives of design principle, design content and design philosophy. Finally, the application strategy of this model was proposed. The application of the poverty alleviation curriculum model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based on blended learning in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education in impoverished areas could contribute to the common development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improve the balanced development of compulsory education and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targeted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blended learning; targeted educ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poverty alleviation curriculum model; primary and middle schools

G40-057

A

1009—8097(2018)07—0058—07

10.3969/j.issn.1009-8097.2018.07.009

本文受陕西省田家炳基金项目“教育信息化促进贫困地区教师专业发展扶贫路径研究”(项目编号:XSTJB201704)资助。

陈亮,讲师,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为教育政策与法律,邮箱为chenliang_0801@126.com。

2017年12月4日

编辑:小米

猜你喜欢
贫困地区混合能力
混合宅
消防安全四个能力
山西省政府采购贫困地区农副产品1.42亿元
一起来学习“混合运算”
对贫困地区乡村学前教育的几点思考
交通运输部累计投入约7100亿支持贫困地区交通建设
上学不如“混社会”? 贫困地区的“厌学症”如何治
大兴学习之风 提升履职能力
你的换位思考能力如何
混合所有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