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在初中道德与法治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

2018-08-04 09:19巴音布鲁克
魅力中国 2018年25期
关键词:主体性创新思维

巴音布鲁克

摘要:学生的主体地位是指在教育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造性、合作精神及创新思维能力。要改变传统的课堂教学存在着诸多的弊端,提高道德与法治课的成效,就必须突出学生这个主体,使学生最大限度地参与到教学过程中,通过动脑、动口、动手,充分发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的主体地位。

关键词:完善观念;创新思维;主体性

课程改革带来了新的教育理念,我和所有的教育工作者一样,以极大的热情投入到了这次改革的潮流中。新课程的理念要求我们更新观念,更新知识,转变角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知识的倾向,让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合作,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在教学中尊重学生,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许多教师在这方面作了积极的探索,这里主要谈谈我在教学实践中的一些具体做法,向同仁虚心探讨。

一、 完善观念,从新开始“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意识

以学生为主体思想已被大多数教师所接受,但在具体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过程中,学生主体作用的体现往往很不到位,其主要原因在于教师惯于让学生跟着自己的思维走,使学生一味照搬而不积极思考,缺乏主观能动性,没有自觉性和创造性,只是一种被动接受,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提高学生素质的要求是很难适应的,因此就需要广大政治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真正树立起学生主体的思想,并落实到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尊重、相信学生为主体,让学生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二、在师生和谐的课堂交流互动中,激发学生的主体性

在课堂教学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离不开平等和谐的课堂教学。因此,教师首先要转变角色,确认自己新的教学身份。美国课程学家多尔认为,在现代课程中,教师是“平等中的首席”。作为“平等中的首席”,教师更应该承担起组织者、引导者、参与者的重任,创造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在形式多样的互动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学生主体性的发挥,要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出现,更要在科学、和谐的教学活动中进行。目前的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我们教师仍然是在唱主角,在尽情地灌输,即使让学生讲,也不能有与自己意见相左的东西,一派教师主体性的体现。这种教学方式的课堂里往往充满着严肃的氛围。要打破这种沉寂的氛围,可以将活动在适当的时间引入课堂,这种方法既为学生创设了合作交流的空间,又能够放手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独立见解。

三、创造条件,为学生发挥主体

只有合理安排课堂时间结构,给学生留有充足的自主学习时间,才有全员参与的可能性,才便于调动每个学生参与的积极性。成功的经验表明,导课要简洁、明快、巧妙、迅速,把学生的注意力吸引到本课的主题上来,切忌拖拉或扯远。结尾要精炼,这时学生已对本课内容十分熟悉,教师要画龙点睛,突出重点或提出希望即可,切忌冗长。“讲明观点”是一节课的主要任务。通过学生的合作探究、教师的补充解释,使学生对本课的主要观点“是什么”、“为什么”和“怎么样”有一个初步的明确认识,这一步最多不能超过20分钟。因此,内容要精选,条理要清楚,环节要紧凑,提问要准确,小节要简练,这样课堂才能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有自主学习的机会。如适当地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情境教学。让学生自己合作探究、演示小品、即兴表演、收集名言、讨论辩证、课前课后的调查等,使学生多一些自主学习的机会。

四、培养学生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在自主学习中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于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教会学生“看”书。基于道德与法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的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哪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五、改革传教式的教学法,激发学生的主体地位

教学过程中采用有利于发挥学生学习主体作用的讨论式、启发式、导学式、探究式等教学法,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加强学生的学法指导,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探索精神。要让学生积极参与到知识的形成和问题的探究过程中,让学生从“知识的接受者”成为“探索者”。积极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让学生表达的内容尽量让学生表述,能让学生思考的问题尽量让学生思考,能让学生提出的结论尽量让学生归纳、综合和得出结论。在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尤其应将结论性知识的获得转移到政治形势和社会想象形成过程的分析上来;将理论性知识结合到具体实践问题的分析中去。通过分析,能更好地让学生理解知识并运用知识。教学方法的改革应利于学生能力的形成和培养,因此教学中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应更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创新能力的培养。要多设计利于創新思维的开放式问题,多设疑、激疑、质疑,让学生多思多悟,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聚合思维、求异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技能和创新能力。

总之,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以学生为主体是教学的基本出发点,是进行素质教育提高教学质量的必要条件。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是教学改革的必然趋势。只有充分调动“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并着力构建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真正把课堂还给学生,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吴佳佳.互动式教学模式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教学中的应用[J].西部素质教育,2003

[2]周容容.有效提高课堂效益——以初中《道德与法治》为例[J].吉林教育,2005

[3]劳婷婷.体验式教学在初中道德与法治课中的应用研究[J].教育观察(下半月),2004

猜你喜欢
主体性创新思维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物理教学中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研究
构建优质高中数学课堂,实现活力教学
在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本科院校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研究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巧用“错误”激活数学课堂的实践与思考
培养职校生创新思维能力的研究
创新产品、优化布局,让传统主流媒体传播更具影响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