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好小学数学课堂问题的预设和生成

2018-08-06 13:52孟繁玲
魅力中国 2018年26期
关键词:梯形平行四边形预设

孟繁玲

摘要:数学课堂教学是一个动态生成教学资源的过程,用好课堂生成性资源是促进课堂精彩的必须。每一个课堂动态资源的生成过程都是师生、生生之间的一段情感交流过程,是一种对生活的体验过程,是一次智慧火花碰撞升华的过程。教师只有在教学中善于把握机会,创造性地用好生成性资源,及时诱导,最终会彰显课堂教学的精彩。

关键词:小学数学;课堂问题

一、合理预设,留有生成空间

强调动态生成,但并不是主张教师和学生在课堂上信马由缰地展开教学,而是要有开放、弹性、发展的合理教学预设。因此,需要我们在备课的过程中,准确把握教材,明确教学目标,全面了解学生,立足于课堂教学的谋划,把握好尺度,要精心而不精细,为课堂的生成留白。记得听一位老师教学“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一课时,是这样提示学生去“探索”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的:

(1)想一想,已学过哪些平面图形的面积公式?

(2)沿著平行四边形的什么剪开,就可以拼成已学的图形?

(3)平行四边形与拼成图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

(4)观察发现,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拼成图形的什么?高呢?你能根据这些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吗?

如此的紧锣密鼓,公式的推出自然是“水到渠成”,天衣无缝的“精细预设”,学生无需付出相应的智力代价,就能轻而易举地摘取“胜利果实”。

二、抓住时机,捕捉有效生成

在课堂上教师应开启慧眼,认真倾听,关注学生的注意力、神情、动作表现等,在学习的过程中发现他们的困惑、理解的偏差、观点的创意等动态资源,把握求之不得的良机,捕捉瞬间的“生成”,并进行正确的辨识和处理,选择性地变成课堂的宝贵资源。如教学二年级“解决问题”中的一道例题:操场上原有22人在玩游戏,跑走了6人,又跑来13人,现在做游戏的有多少人?课前我这样预设,通过学生做游戏的场景,让他们体会跑走了用减法,又跑来用加法。猜测学生会这样列式:①22-6+13=29(人),②22+13-6=29(人)。但在实际教学中出现了另一种新的见解:13-6+22=29(人)。我顺势让他说说自己的想法,这个学生说:“13-6=7是算又跑来的比跑走的多几人,所以做游戏的人就会比原来多7人,即22+7=29(人)。”这时另一个学生说:“那如果又跑来的人比跑走的人少,那该怎办呢?用他的办法就不行了。“这真是个好问题。”于是我乘机说:“你能将两个条件交换一下,变成一道新的问题,真不简单!”突然又一个学生站起来说:“可以做。那说明跑走的比又来的多 7人,也就是说操场上多跑走7人,人数比原来少了7人,用22-7=15(人)就算出来了。”又有一学生发言了,如果题中告诉我们现在做游戏的是22人,那怎样求操场上原来的人数呢?我抓住时机赶紧鼓励他:“你真会动脑筋,提出了这么一个有研究价值的问题。”……教学难点在学生一次次的辩论中不攻自破。教师适时抓住了有效的生成性资源,充分肯定学生的创新思维,及时调整教学预设,让学生在辩论中自主探究,同时让他们体验了成功的喜悦,及时捕捉的教学资源,为课堂焕发了勃勃生机。

三、灵活应变,巧用动态生成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教育的技巧并不在于能预见到课的所有细节,而在于根据当时的具体情况,巧妙地在学生不知不觉中做出相应的变动。”所以,课堂上我们应运筹帷幄,始终围绕目标,同时要有灵活机动、随机应变的教学机智,善于发现课堂上有价值的教学信息,因势利导,激活这些资源,让其产生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

(一)巧用质疑资源,点化学生思维困惑。

著名特级教师李烈在《我教小学数学》一文中指出:因为教学活动本来就是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多层次、全方位的信息交流活动,必然有师生双方之间思维的碰撞,因此教师要欢迎学生的发问,善待学生的质疑。在教学《公顷和平方千米》一课时有学生提问:为什么其它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都是100,而公顷和平方米之间的进率却是10000呢?难道它们不是相邻的面积单位吗?这位学生的质疑是在我的教学预想之外,我灵机一动,随即让大家查阅资料,果然学生们在新华字典后面的面积进率表中找到了答案。1公顷=100公亩,1公亩=100平方米。在学生的质疑中教师不要运用已有经验去武断做出回答,而是应适时点拨激起他们急于寻找答案的欲望,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收获的不仅是知识,同时也体验了劳动的乐趣,更重要的是通过自己的努力解决了学习中的困惑。

(二)巧用错误资源,点亮数学课堂。

爱心是敬业的根本。我们要用“阳光心态”来关照学生的差错,用放大镜去寻找学生思维的闪光点,教师直接纠正学生错误,表面看用时少,但实际往往收效不大。记得在我听过的一节课中,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个梯形的上底是1.3米,下底是2.5米,高是2米,求梯形的面积。一个学生这样解答:1.3+1.5=2.8(平方米)。全班学生顿时哄堂大笑,这位学生十分发窘,但这位教师没有把这种解法一棍子打死,而是让他讲讲自己的解题思路。“梯形的高是2米,而计算梯形面积时要除以2,乘2和除以2相互抵消了。”教师让学生进行讨论,最后达成共识。教师顺势说是谁帮我们找到了简便算法?全班学生的视线不约而同地集中到了刚才“出错”的学生身上,这个学生如释负重,先前的那种羞愧感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自信和投入……

新课程的实施需要我们倾注更多的心血,课堂生成性资源无处不在,作为教师,应该正视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因素,善于捕捉课堂中“即时生成”,珍惜这瞬间的“精彩”,使课堂因“生成”而精彩!

猜你喜欢
梯形平行四边形预设
平行四边形的烦恼
自卑的梯形弟弟
一课三磨:浅谈化学课堂教学中的预设与生成
论德语网络新闻标题中的预设触发语
“平行四边形”易错题
一道中考试题解答的预设与生成
找图形
特殊平行四边形与图形变换
浅析预设的应用
《梯形》测试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