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体传播时代的艺术生产

2018-08-06 13:52游洋
魅力中国 2018年26期

游洋

摘要: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把艺术创作——艺术作品——艺术欣赏作为完整的系统研究,揭示出艺术品与欣赏者、对象与主体、生产与消费之间相互依存、相互转化的辩证关系。而进入群体传播时代,艺术生产的传播手段发生了极大的嬗变,从创作手段到艺术消费,再由艺术消费回到创作本身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革。在当代艺术生产时代深刻变革的背景下,艺术生产呈现出平台性、互动性、主体性等特点,艺术创作的格局就此打破。

关键词:艺术生产;艺术消费;群体传播

马克思主义理论将一切活动都归入“物质生产”“精神生产”和“人对人自身的生产”三类,而艺术生产就是“精神生产”的一部分。艺术生产的过程表现为一个本质力量的物化过程,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也体现了一般实践活动的特点。但艺术生产绝不是一般的物质生产,他要比物质生产丰富得多,也复杂得多。在群体传播时代,媒介的迅速发展使得媒介交流呈现出极强的个体性和交互性、全时性,这种变化也影响着艺术生产活动从创作到欣赏的全过程。如何认识群体传播对艺术生产的影响?而在群体传播时代,艺术生产又呈现出怎样的特点?传媒异常发达的当今社会,对群体传播和艺术生产关系的叩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理论的提出和发展

马克思对于艺术生产理论的阐述要追溯到1857年,他在《政治经济学批判》导言中明确提出了这个概念。他在《1848年经济学——哲学手稿》中明确提出,“艺术不过是生产的一些特殊方式,并且受生产的普遍规律的支配”。马克思从生产实践活动出发来考察艺术问题,把艺术看做是一种特殊的精神生产,这在艺术史上是一个前所未有的创举。

本雅明肯定了马克思的艺术生产理论,认为艺术是人类的生产活动之一,他还认为,艺术生产与物质生产一样包含了生产、商品、消费等要素,艺术家就是生产者,艺术作品是商品,而欣赏者就是消费主体,也就是消费者。在考察摄影和电影以及讲故事等几种艺术生产方式时,他还敏锐地感觉到了现代技术对艺术生产的影响,一再强调“艺术像其他形式的生产一样,依赖某些生产技术——某些绘画、出版、演出等方面的技术”。艺术家在关注作品内容的同时,应加强对艺术技巧和艺术生产工具的运用,并以此来对艺术生产方式进行改造,这就使艺术家成为了生产者,艺术家的生产方式发生了改变,而新的艺术生产方式的出现也会导致新的艺术传播和接受方式的出现。

伊格尔顿则主要提出了生产关系对生产方式以及艺术形式的影响。他认为,生产关系、生产力凝结而成的艺术生产方式对艺术作品的形式与内容的决定性作用,由什么样的艺术生产方式就生产出相应的什么样的艺术。

二、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的莅临

所谓群体传播,是指群体进行的非制度化、缺乏管理主体的传播行为。传播的自发性、平等性、交互性,尤其是信源不确定性及由此引发的集合行为是群体传播的主要特征。随着信息技术的进步,互联网为群体传播提供了一个新型的成本低廉却又无时不在的“物理空间”——信息聚集、交流的互联网平台。而这个“物理空间”所提供的交流信息的平台引发的类似核爆炸传播力也就远非传统群体传播可比拟的。而随着时间的推移,群体传播的内容也由最初的突发事件为主,扩展到艺术生产领域。

产能过剩为群体传播提供社会土壤。当产能过剩时,在艺术生产领域,最重要的问题不再是如何组织生产,而是如何将生产出来的产品销售出去,并尽可能多的拓展市场。由于艺术生产的过剩,媒体的运行也就从“传播为主导”的模式转变为“接收为主导” 的模式。他们在网络上主动搜寻自己感兴趣的艺术产品,或者自演自拍,自娱自乐。在艺术生产领域和媒介传播领域,生产者和消费者的关系同时在变化、逆转和模糊。而在这个过程中,受众由被动的接受转变为主动的选择,甚至在自己完成艺术接受的过程中或者之后,主动参与到传播过程中。

网络以及信息技术的发展与广泛应用也为大众由艺术作品的接受者转换为传播者和创作者提供了技术条件。任何一个个人,只需要一部智能手机,就可以进行图片、文字、音频、甚至是视频的创作。像抖音这类手机App,就可以直接用手机进行拍摄和后期剪辑。在这种App上的用户,既是艺术生产者也是艺术消费者和传播者。

三、群体传播时代的艺术生产的特点

(一)巧用平台化思维,基于受众主动介入、双向传播

随着融媒体时代的到来,多种传播媒介交互联动地实现艺术内容的生产、传播与消费。个人并不再需要以传统媒介构建信息渠道,能够构建起自己的信息渠道,人们不缺乏信息,而是缺乏有价值、由吸引力的信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交平台成为完成艺术作品传播的重要渠道,因此,在创作艺术作品的同时,增加作品的社交平台作用,使作品平台成为共时、同屏的社交空间。在这个平台的社交空间里,受众可以针对作品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形成与节目主题、内容、细节的紧密相关的有趣的话题,借助话题的传播效力和话题本身承载的互动性、影响力激发讨论的热度、广度。

对于群体传播时代的艺术生产者而言,必须思考的是如何满足受众主动介入的双向传播诉求,重视將传统媒介生产接入社会关系渠道,通过节目构建社交空间,进而打造平台,使受众深度参与节目内容。作品生产者也可以围绕作品内容,在把握受众心理的基础上,适时地制造话题,并使之自然地融入到节目所构建的社交平台空间,从而引发受众广泛的讨论和传播,从而达到社交空间反促节目内容的目的。作品的社交平台空间还可以从作品内容的喜好出发,通过话语的共鸣建立与艺术消费者的强连接关系,提升作品影响力。

(二) 挖掘大数据,艺术消费对艺术生产的能动反作用

互联网群体传播时代,群体不再被局限于一处,而是在反权威的网络中,通过社交媒体串联群体传播。这种群体内人际关系不再以空间距离为尺度,而是增加了时间因素。而网络的可记录性为艺术接受提供了可供研究的大数据。艺术接受者在艺术接受的过程中,在电脑、手机或任何提供艺术接受的媒介上产生的大数据通过网络手机汇总到存储器,通过大数据分析,提炼出消费者在艺术消费过程中的蛛丝马迹,为后来的艺术生产调整提供有数据支撑的依据。比如,一部电影,多少观众在看到那个地方时放弃了观影,那些观众对哪些人物感兴趣,观看时加入哪些细节有助于电影的接受等。

在互联网中,不管是论坛、微信群、朋友圈还是任何社交平台上的群体之间都有一定的分别——群体的数量、性别、年龄、地域、族裔、收入、受教育程度等等。这些精准定位的群体,在收集数据资源和培养目标群体中提供了天然的便利。使以实现艺术消费为目的的艺术生产过程中,根据受众消费喜好定制生产的方式和内容。

(三) 艺术创作格局被打破

群体传播时代,艺术生产者不再依赖高高在上的广播电视杂志等傳统媒体,也不需要借助“价值连城”的高清摄像机等生产工具,艺术生产几乎可以是零门槛的自助制作和零成本的传播渠道,并且这样的生产传播过程更轻、更快、更有效。因此艺术生产不再是局限于曾经的精英圈层。曾经,艺术生产往往由行业精英把持,外人或新人很难进入圈子,或者需要付出很高的成长成本。而群体传播时代的到来,使原先的单一封闭的艺术生产圈子,逐渐被众多群体部落所代替。人人都是生产者,人人都是传播者,人人都是消费者。而群体传播的分众性,使他们在传播中总能找到相对应的消费群体。

群体传播还为草根艺术生产者提供了便利,他们可以根据自己的价值取向和兴趣爱好,组成一个一个的艺术生产的“微群”。而这些“微群”由于生产者的理念相似,创作手段灵活多变,再加上无障碍无门槛的传播平台,创作出优质的艺术作品也就不足为奇了。

四.结语

简言之,马克思主义的艺术生产在群体传播时代已经发生了深刻的变革,在当今时代的艺术生产活动中,我们在遵循马克思主义艺术生产的普遍性的同时,也要认识到群体传播时代所带来的机遇与挑战。一方面,要适应群体传播时代受众需求和传播特征,另一方面,也要从质和量上寻求艺术生产创作的平衡,有高原也有高峰,守住艺术生产的审美属性。只有这样,才能促使艺术生产在群体传播新时代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从而满足人民对艺术欣赏的美好需求。

参考文献:

[1] 温朝霞. 《论大众传播时代文化艺术生产的嬗变》学习论坛. 2008年 7月 第 24卷 第 7期

[2] (德)瓦尔特·本雅明.胡不适.技术复制时代的艺术作品[M].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2005:84

[3](德)特里·伊格尔顿.文宝译.马克思主义与文学批评[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0:80

[4] 王冬冬 马瑜珑.《互联网时代纯网综艺节目创作理念分析》现代传播 2016 年第 10 期 (总第 243 期)

[5] 徐杰.大数据时代下新媒体电影的呈现与问题.

[6]刘婧雅、文田: 《大数据时代的电影营销》,载《电影艺术》2014年第1期

[7] 董学文:《马克思主义文论教程》[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4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