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英语课堂的语言学知识引入探讨

2018-08-06 13:52蔺蓉
魅力中国 2018年26期
关键词:语言学英语课堂大学

蔺蓉

摘要:大学英语课堂的通识英语,是否需要对相对专业的语言学知识有所涉及,从而培养学生的语言学术素养,进一步拓展思维。本文基于此思考,将从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突破,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以及启蒙学生大学阶段的科研能力几方面探讨语言学知识植入英语课堂的意义。此外,通过课堂实例教学,总结出以下几点切实可行的语言学知识植入方式:1. 基于讲授内容的适度拓展;2. 社会热门话题的语言学牵引;3. 影音英文素材的深入挖掘。对语言学知识植入课堂的意义的研究,旨在探寻高等教育中,院校的学术英语教学未来发展,而植入方式的探讨,则是为此理论是否能通过教学落到实处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大学英语课堂;语言学植入

一、引言

对于内地高校而言,语言学是研究生阶段才会涉及的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学科,提及在大学英语课堂上植入语言学知识,的确会有是否会超出学生理解范围的质疑。其实,笔者所要推广的理念并非是让学生去系统的学习语言学知识,而是引导他们通过一种语言学的思维去重新认识自己所学的英语句法,并在了解了一些简单的语言学知识后,能够用相对科学的方法去解释一些生活中常见的语言学现象。一方面,这能够打开他们对语言学习的好奇心,感受奇妙的语言魅力所在,进而激发学生们内在的学习动机,完成他们对于语言这门学科从更高维度的认知;另一方面,有了发现问题,利用简单的语言学理论解释问题的训练,无形中也是在启蒙本科阶段學生的科研能力,这对于一些想要继续深造读研的学生来说,也是很好的前期能力积累。而从教学这个角度来说,语言学知识的植入能一定程度的缓解创新型教学中,大学英语课堂内容乏于更新的尴尬,也为今后大学英语课堂应该如何改革提供了一些思路和方法。

二、语言学知识植入英语课堂的意义

(一)教学内容的多元化突破

大学英语课堂,长久以来都更像是高中英语课堂的延续,在互联网科技日益发达的大背景下,如果提及创新型教学,也更多侧重于像微课、慕课或翻转课堂等在授课方式上的革新,鲜有授课内容的创新。基于传统的教学模式,大学英语课堂的授课内容,无非是在语言难度上有所提升,体现在句式结构更加复杂,词汇更加丰富,涉及的文章更有深度等方面。基于这样的思考,笔者认为,大学英语课堂,在对授课形式的不断探索中,授课内容也不应局限于语言的听说读写学习。语言学知识的课堂植入,在丰富授课内容方面是一个大胆的尝试。提及内容推陈出新,教学者往往又容易偏向于推崇口语的练习,但笔者认为,对于一些没有实行小班授课或分级教学的院校来说,课堂并非是理想的能够为学生提供口语练习的场所,教师可以给予引导,但更多的口语练习是学生在课外完成的。这样一来,以语言学知识为启发点,培养学生如何发现问题,研究问题并最终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师在大学英语的课堂上,可以去思考并发展的,及时高效的创新型教学任务。

语言学知识在学科分支上,涉及语音学(Phonetic)、形态学(Morphology)、句法学(Syntax)、语义学(Semantics)、语用学(Pragmatics)等,这些门类在入门阶段的基础性知识中,并非晦涩难懂,如果能够很好的理解运用,深入浅出,都是和学生们平时的英语学习和生活息息相关的,文后关于语言学知识植入英语课堂的方式中,都会有所提及。

(二)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

对于通过高考进入大学的学生们来说,高中系统化的语法讲授和高强度的语言技能练习,是一个全面的对英语基础知识的巩固过程,这样的语言训练的确能够让学生在考试的时候具有一定的优势,可如果只是通过加大难度来延续这样的授课内容,那么四级考试便成了学生们进入大学的最直接的目标,这样一来,一旦通过考试,学生很快就会丧失学习英语的动力。而对于英语底子本就相对薄弱的学来说,一味的文法练习,只会让他们对英语的学习失去成就感。

通过简单的语言学理论解释我们身边五花八门的语言学现象,让学生们对认为理所应当的表达,通过多一个“为什么”的思考,感知语言的魅力所在;将他们认为只是为了应付考试的英语学习,演变成日常生活中关系密切的语言趣话,由于自己了解了一些简单的语言学知识,和别人侃侃而谈英文之时,关注度不再是谁的口语更流利,语法更正确,而是“我知道这些语言学现象背后的理论是什么”,“我觉得怎样表达才会更得体”,“我了解这趣闻暗含的语言学典故”等等。那么,即使是语言底子薄弱的学生,也不再会因为自卑而永远不踏进语言欣赏的大门,从而自暴自弃。从感受语言的魅力,到找到乐趣并开始自发地努力通过英语的途径获取更多语言学知识。这样一来,教师反而无需为了文法或是词汇,甚至表达这样的问题操心,因为只要学生开始对语言学感兴趣,他自然会自主能动地广泛涉猎这方面的知识,在学习的过程中,也自然会更多地阅读相关英文文献。

(三)启蒙学生大学阶段的科研能力

比起国外许多高校,我国的大学生在学术素养方面是相对欠缺的。蔡基刚就曾说过,不管学生专业课的教学语言是英语还是汉语,不管学生是研究型大学还是高职高专的,不管其毕业后是从事学术研究还是企业工作,学术素养应该是每个中国大学生必须具备的。除了知识和技能的的传授,或是只学习行业英语以及ESP(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已经无法适应经济结构多变的现代社会了。为了学科的专业性和行业的国际化需求,大学英语有必要培养学生用英语从事专业学习和研究的学术能力。只有这样才能体现大学英语的价值,才算是提供了优质的外语教育,才能发挥其在高校中不可替代的作用。

一个课堂上碰到的可以用语言学知识解决的问题,或是生活中一个能够用语言学理论解释的现象,都是很好的帮学生们打开学术思维的最直接有趣的途径: 每一个看似简单的事实背后,都能找到一个规律,并且现在、将来都不会变。这一点难道不是作为学术研究的,最朴素的原动力吗?可以从语域视角探究英语听力的训练,也可以从认知语言学角度重新打开对词汇学习的思路,或是每一个生活中发生的语言学现象,都鼓励学生们通过了解语言学的知识,写出一篇小的论文,从而启蒙他们的学术科研能力。

三、语言学知识植入英语课堂的方式

(一)基于讲授内容的适当拓展

课堂教学中,词汇和句法的讲解是占比很大的,可以基于某些词汇,用语言学知识引申到句法讲解,比如遇到buffalo 这个词的时候,可以让学生分析句子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 Buffalo英文中最常见的意思表示动物“水牛”。然而除了这个名词意思之外,大写的Buffalo也是专有名词(Proper Noun),表示美国纽约州的布法罗城(又称“水牛城”)。讲解完这个词的两层意思后,可以引导学生从语法角度出发,一个完整的句子是不能缺少动词的,鼓励学生查词典,寻找buffalo有没有动词词性,结果显示,buffalo有 “威胁,欺骗”的动词意义。整句话如图1所示,可以用句法学中的树形图分析句子结构,也就自然得到了对应的译文。

如果在此基础上继续深入,还可以引入语义学中有关 “同音同形异意词”(Homonym)的概念,让学生们搜集所学的词汇中,有哪些是类似的。继而引入词汇之间有趣的同义关系(Synonymy),反义关系(Antonymy),上下义关系 (Hyponymy)和一词多义(Polysemy)。学生们会发现语言学的知识和日常英语学习关系密切。这样基于课堂的适度拓展,是为学生们打开了语言学习的思路,依赖文本的句法和词汇的学习只是英语学习的一个方面,从语言学角度出发会有更新的收获。

(二)社会热门话题的语言学牵引

当下有一档很火的语言类综艺节目,叫做《朗读者》,节目组邀请的嘉宾解读自己喜

欢的名家作品,然后富有感情的朗读一段文字,便可以打动人心,有时让人泪流满面。可以以此为话题,向学生们提出问题,朗读因何有如此之大的魅力? 同样的一部作品,我们或许已阅读多遍,也深谙其中蕴含的道理,可为什么配以情感充沛的朗读,依旧能再一次击中我们内心柔软的地方,发声的朗读为何比不发声的默读更能提升读者对文本的深层理解?

语言学中,与朗读有关的韵律特征体现在音高的改变,重音或响度,以及句子之间的停顿。研究者发现,学生是否对文本有强烈的理解意愿,会体现在朗读的韵律上;反过来,自如而富有情感的朗读也能进一步加深对文本的理解。朗读是许多外语教学专家都推崇的有效提高外语能力的方法,王宗炎就指出,朗读时,我们学到的不只是个别语言点,而是整个英语体系;朗读在激发思维,加强记忆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听觉,让学生建立起书面文字和语音的对应关系,养成以意群为单位的阅读习惯,可扩大默读时有限的视距,从而提高阅读效率。

在了解了这其中蕴含的语言学道理之后,学生们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会对为什么学外语需要朗读从感性角度上升到一个理论高度,对于激发他们的内在学习动机也起到了积极推动的作用。

(三)影音英文素材的深入挖掘

为学生播放英文影片是许多英语教师都会运用的多媒体教学手段,那么选择什么样的影片能够为语言学的植入提供素材是能够好好研究的,这里推荐根据萧伯纳的剧作《皮格玛利翁》改编的英国影片《窈窕淑女》。影片讲述了一个买花姑娘,通过语言学家六个月的训练,以假乱真变身上流社会名媛的故事。学生在观看了影片后,除了对影片内涵的观后感式总结,教师应当适度给出一些语言学小知识,然后引导学生从语言学角度重新看待影片中的某些有趣的語言现象,一些看似简单的问题,多问一些为什么,也能发现其中的语言学道理。 语言学家韩礼德关于 “语域(Register)”的概念就可以很好的阐释,为什么即使卖花姑娘衣着得体,出入上流社会,依然会因为一口蹩脚的英文遭人非议,而同样的语言,放在她自己出生的环境中,却没有任何不妥。语域中有三个要素,分别是关于语言发生环境的“语场”;涉及对话者之间关系和身份地位的“语旨”;以及语言表达形式的“语式”。当语言表达的形式和语言者的身份不符,或是当前的语言环境不符,发生语域变异的时候,就是我们会感觉不自然,不能接受的时候。

在用语言学理论知识解释语言现象的时候,学生或许会觉得多此一举,会认为很多语言行为是人之常情或理所应当的,那么这时就是很好地可以启发他们学术思维的时候。做学问,做研究,就是要架构在理论基础上,让一切有章可循,想当然的臆测,和缺乏理论依据的推断都不是科学严谨的。发现一个问题,如果你尝试去解读它,就要找到理论突破口,通过实验或是数据来表明你所要呈现的观点。

四、结束语

高等教育的可贵之处,在于树立学生全新的思维,打破被动获取知识的单一途径,找到自主学习的新方法。要将大学英语区分于初高中英语,从学术英语角度找到突破口,是很有意义的探索。

参考文献:

[1] 高霞、朱正才&杨惠中(2006).朗读在外语教学和测试中的作用,《外语界》(2):64-71

[2] 王宗严(2002).朗读与英语学习,《外语与外语教学》8:51-52

[3] Kim, Y.S, Park, C.H, & Wagner, R.K. (2014). Is oral/text reading fluency a “bridge” to reading comprehension?. Reading and writing, 27(1), 79-99

[4] 周雪莲、程亚华、李宜逊、韩春翔&李虹(2016).朗读流畅性在儿童阅读发展中的预测作用,《心理发展与教育》32(4):471-477

[5] 蔡基刚(2015).再论我国大学英语教学发展方向——通用英语和学术英语,《浙江大学学报(人社会科学版)》45(4):83-92

猜你喜欢
语言学英语课堂大学
小组合作学习在高中英语课堂的应用研究
我的英语课堂经历
语言学研究的多元化趋势分析
至善
英语课堂中语用学委婉语的使用研究
A Pragmatic Study of Gender Differences in Verbal Communication
书讯《百年中国语言学思想史》出版
The Influence of Memetics for Language Spread
中国最美的十所大学
门槛最高的大学(前10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