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商品经济和人才培养

2018-08-06 19:35程爱
智富时代 2018年6期
关键词:商品经济人才培养农村

程爱

【摘 要】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的重要讲话,深刻阐述了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大意义、指导思想、总体要求和目标任务,为我们做好新时代“三农”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农村要与其实际相结合,多思考,多研究,以问题为导向,按照发展总要求,提出科学合理、操作性强的发展办法和举措,推动“三农”工作有序展开,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特别是对于近年来随着商品经济在农村的日益发展,农村对于人才的需要变得越来越迫切,以下就是我对于相关问题提出的想法。

【关键词】农村;商品经济;人才培养

一、发展农村商品经济所面临的矛盾

(一)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人才素质的矛盾

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是80年代初期在中国大陆的农村推行的一项重要的改革,是农村土地制度的一项转折。“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实行改革开放,而改革最早始于农村改革,农村改革的标志为“包产到户(分田到户)”即后来被称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俗称“大包干”)。起初是小范围内进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验,取得了成功,后由政府推广,成为广大农村都采用的生产形式。经历包工到组,包产到户,包干到户的过程。形成了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这极大地促进了农民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促进了农业生产的发展。同时,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弊端又逐渐显露出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历史上存在的问题:第一:家庭主要是在分散经营,规模过小,难以形成大规模化的经济模式。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条件下耕地的条块分割不利于经营的规模化。一家一户小规模的生产经营,交易方式落后。由于势单力薄,谈判资本弱,难以保护自身利益。第二:.基础设施难以建设,农业生产长期高成本。第三:不能很好的,灵活性的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农民对于土地只享有使用权,使得农民不能自由处置土地。这样一方面限制了农田的规模化经营,另一方面也限制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及其选择谋生方式的自由。甚至许多地方都出现了大片的田地被荒芜的现象。大量农民外出打工、中青年劳力不足而导致的土地抛荒、弃耕等问题。这些由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引起的问题,使得农村更加缺乏商品经济的发展。归根结底,是人的科学文化素质太过于地下,缺乏对发展农村商品经济的正确的认识,外加中国人历年来传统小农思想,使得经济上的差距越来越大,让农民更好更快的走上全面的小康道路更加迟缓。

(二)现行的教育体制与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矛盾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教育制度可谓是十人评价九人摇头啊,我们天天要求素质教育,培养创新型人才,可是,看看我们的高中教育,无不是只重视升学率,每年一个学校能考上多少个清华、北大,整天学生是埋首于故纸堆之间,作题、作题、还是作题。在中国的大多数农村地区,特别是是一些贫困大省,像甘肃,青海省等已经出现严重的后果。苦读书,死读书,一贯主张“知识改变命运”的真理,而更多的成为了像王明一样的书呆子,只是教材的复读机,而没有真正的运用知识与现实的实际相结合。一个最大的现实例子就是中学教育和大学教育之间存在着严重的鸿沟,彼此之间脱节。有些同学在步入大学之后,由于那种松松垮垮的管理体制,并不像高中那种紧张有节奏有规律的生活,感到不适应,很久都不能从大学生活中学习到生活的乐趣,精神始终处于瘫痪状态,忘了是怎么思考问题,以什么方式思考问题!总是觉得生活没有像高中那样的有意义,总感觉没有学习到应该学习的东西!甚至是总是在想着回到过去高中那种生活体制中去!而有的同学却是离开高中那种象牙塔似的体制后,总是在考虑以后的工作或者将来考研究生考博士,以获得更高的学历,先是总是存在那么大的竞争压力,总是感觉自己能力不足,怕跟不上时代的潮流,不看生活的重负出现轻生的现象!类似的现象还很多,这些问题都充分暴露了中国教育体制中存在的弊端,它已经严重影响了当前社会的健康发展,影响下一代的心理素质,影响到新世纪的人才不能适应社

会的快速变革。所以,在每年全国面向农村的招生就业中,一定的高材生并不能真正意义上去改变农村的贫困现状。这个问题如果不引起足够的重视和解决,将会造成更加严重的后果。

(三)农村的现行技术手段与农村实行现代化的矛盾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并提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与以往相比,内容更丰富、更全面,标准更高,是新农村建设的深化、拓展、升级。现代的中国科学技术也属于前沿国家,但是并没有与真正贫困的农村地区相结合,使中国的科学技术与实际的农村问题产生严重的脱节。国家的相关技术并不能让每一个农民真正的掌握,要掌握一门农业技术,农民还的花大价钱去学习,不能真正的使脱贫让人民信服,人民满意。

二、人才的智力开发——是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着力点

“致天下之治者在人才。”当今世界的综合国力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竞争。古往今来,人才都是富国之本、兴邦大计。

从“空谈误国,实干兴邦”,到“撸起袖子加油干”,要在复兴之路上做到走快走好,破解前进中遇到的难题,寻求创新发展的办法,增强持续发展的动力,迫切需要人才的支撑。明确人才工作方向,坚持人才第一理念。人才工作,不是“面子工程”,不是一味追求数量、学历的乱干,而是要明确方向,找准着力点。树立人才是第一资源的理念。结合农村商品经济发展的实际,把技术人才与商品经济的发展有机的相结合。但是,中国对于商品经济发展的创新性人才太少,特别是农村教育、职业教育、家庭教育等薄弱,严重制约着我国民族素质的整体全面提高和各方面人才的大量涌現。虽然经过了十几年的改革与发展,中国教育目前仍然比较落后,一些长期困扰教育发展的弊端仍然比较突出,这与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到本世纪中期实现现代化的客观要求还存在比较大的差距。中国教育的问题出在哪?问题在于违背教育的客观规律性,偏离了国家的教育方针。教育要实现大发展,适应社会经济全面进步的客观要求,就必须根除积弊,进行比较彻底的改革。教育改革是涉及教育各方面各环节的一场广泛而深刻的改革,但成败的关键,在于以高考制度为首的制度的彻底变革,如果抓不住这个关键,则改革必然不能成功。教育改革的指导思想,是全面彻底地贯彻落实国家教育方针。教育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政治方向,坚持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客观规律,以培养和造就社会主义劳动者、建设者和接班人为目标。。因此要把首要的教育的人才改革放在第一位。

“关问题的矛盾事项,我认为在做好农村人才开发的问题上,要处理好以下三个方面的关系。

(一)普遍农民素质的提高和开发人才的关系

农民的科学文化水平制约了先进技术和装备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农民普遍受教育程度较低,农村生产力水平低,与新农村建设要求的“发展现代农业”不相适应。在我县大多数乡镇农村的生产工具,犁田的还是曲辕犁,挖地的还是锄头,收割的还是镰刀,砍柴的还是斧头,这样的生产力水平,决定了大多数农民的观念还是停留在小生产经济的传统观念上,缺乏开放的市场经济意识,造成农民只注重眼前利益、个人利益、局部利益、短期行为、投机取巧,即使走向市场经济的大潮,也不能真正成为成熟的市场主体。特别是在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完善、市场经济日益发达的今天,农民的这些表现特别显得不合时宜,这是农民素质差的一个重要方面。因此素质问题上注重教育问题。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农民的教育水平的高低决定的农民素质的水平直接决定着新农村建设的步伐,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一环,也是影响我国经济和社会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为了达到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最本质、最核心的内容和最为迫切的要求,培育出一大批高素质的社会主义新型农民。如何提高农民素质,是我们当前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当然不是普遍的撒落式的全选,而是要求在经济文化建设中,让一部分人的素质跟上农村经济建设的步伐,打造人才上要重点突出,注重精英者的文化培养。是农村出现带头致富的实干企业家,通过自己富有再带动其他年轻有为的人真枪实干,对对农村经济的发展有一个模范带头作用。促进人的脑力开发和经济的快速发展。

(二)职业教育体制的改革与人才培养的关系

建立多维的农村职业教育体系,为了使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要求相适应,应建立一个多层次、多形式,纵向衔接、横向沟通,有利于工读循环的职业教育体系。我国的职业教育体系要从独立、分散向着系统化、网络化并与普教、高教融合、沟通、衔接的方向发展。初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初级技术工人,主要由就业训练中心,初级技术学校承担。中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中级技术工人和生产、管理、服务第一线的中等技能型人才,主要由技工学校、中等职业学校和职业高中学校来承担。高等职业教育的任务是培养高智力技能型、高级技术应用性专门人才,主要由高职学院、职业大学、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和部分高等专科学校承担。这是当前我国职业教育的现状,说明目前我国注重了职业教育的分层发展,对于下乡的高材生不再有空虚的无用武之地,反而给农村带来一定的管理与技术模式,使得人才结合当地的实际情况,有机的结合管理与技术,才会使得农民发挥出更大的潜力,产生更多的经济效益。因此,再谈农村如何搞活经济,首先应该是发展人才,特别是会管理和服务的职业人才,才会造就更多的财富,带来更多的经济效益。

(三)政府部门对农村科技的普遍化与人才提升的关系

政府应该大力的提高农民的科技素质。邓小平指出:“农业的发展,一靠政策,二靠科学。科学技术的发展和作用是无穷无尽的。”但在不少地方,农民们仍然主要使用传统的技术手段,农业的现代性还不明显。另外,我国农业主要以作物高产为目标,是数量型的增长方式,没有实现向“高产、高质、高效”的转变。因此,政府应该积极的让农业的发展由传统的小、散、乱的局面,不断向现代化和商业模式创新型模式转变。对此政府不仅应该实施积极的农业技术政策,引进先进的技术手段,加大农业科技投入。认真落实国家和省、市有关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投入的规定,不断加大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力度。而且深化农业科技项目管理改革。按照不同分级负责的原则,根据农业主导产业发展情况和农业龙头企业等科技主体的需求,各级每年都要排出一批重大农业科技项目,组织科研单位开展合力攻关和转化推广,努力提高科技经费的使用绩效。另还要加强对农业科技工作的领导。各级党委、政府要把加快农业科技进步作为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措施,认真研究制定农业科技发展规划,并把工作实绩列入党政领导科技进步目标责任制和新农村建设工作督查考核内容。充分发挥各级农科教结合工作协调小组的职能作用,加强对农业科技重大工作的组织协调,充分发挥政府工作人员和农村工作指导员、科技员的作用,广泛利用电视、报刊、广播、网络等各种媒体,开展形式多样的农村科普宣传活动和科技信息服务,不断提高农民群众的科技素質,加快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普及一定的农业科技,培训一定的农业技术技术人才,使其运用有效地技术手段使的各种农产品增值。

三、以教育为本,多样式的开发农村人才

劳动者用劳动推动着人类社会的不断进步。劳动者和科学技术是推动人类社会生产力发展的两大要素,其中劳动者是推动生产力发展的第一要素。

劳动者的素质和数量、多大程度上推动经济的发展经济的发展的程度是与其劳动者所受的教育相关的,及你掌握的信息量的多少和智力的开发程度。文化素质越高,收入水平越高。文化素质高的农民思想观念新,接受新鲜事物快,自我发展能力强,就业机会多,获取的收入多。反之,素质相对较低的农民,小农意识较强,接受新品种、新技术较慢,即使在农业产业发展生产,获取的收入也相对较低。而对于你所掌握多少的信息量与你们智力的开发都需要一定的人力资本的投入,正是因为这样,劳动者接受教育,提高劳动者素质,提高生活水平上可以看出教育与现代的经济发展是息息相关的。

十九大报告指出,建设教育强国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础工程,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

冯翠玲代表认为,国家把教育驾驭一定的特殊地位,强调教育的重要性,教育事业与中华民族的复兴紧密相关,充分体现党对教育的重视。教育事业全面发展,优先发展教育。党无论在发展环境、政策支持,还是经费投入上,都能够体会党和国家坚持教育优先发展理念的决心。随着教育优先发展战略的大力实施,我们的教育事业必将取得更加显著的成就。

惠建林代表谈到,十九大报告把发展教育事业提到一个新高度,彰显了我们党强烈的使命担当和诚挚的为民情怀。教育是民生之基、国之根本,必须把教育事业放在优先位置,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知识就是财富”,“今天的教育就是明天的财富”,教育已经成为人才培养的重要途径,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影响力量,使人民幸福的重要手段,是实现现代化,实现中华民族复兴的基石。

然而,盡管一直强调教育对经济的重要作用,是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重点。但是在现实中,农村的经济与教育并没有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以至于有些人认为农村的教育改革已经落后于社会的改革,三亚就是一个非常生动的例子,教育的改革在这里看不到影子,虽然旅游业在一定的程度上促进教育的发展,但还是不容乐观,这种日益脱节的教育,繁荣的旅游业并没有使当地的农民富有,归根结底,教育的脱节就是经济落后的实质,面对这样日益严重的危机,我们应该把农村的教育提到日程上。

(一)树立“伦理本位,职业分途”的教育思想

教育就必须从乡村入手,十九大报告中指出:高度重视农村义务教育,优先改变农村教育,均衡义务教育,努力让每个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有限的通过农村教育的发展培养面向现代化的农业模式、拥有商品经济观念和一定技能的人才。设计出农村的教育模式,刷新农村教育观念。引导教师学会在终身教育的视野下,重新审视当前新时代的教育观念,为具体的实际发展行动作好储备。不是一味的所谓义务教育,而是应该远离应试的平台,重塑正确的教育观紧跟时代潮流,不与社会脱节,通过教育促进农村商品经济的发展。

(二)降低农村相关技术类的教育成本的政策

在农村,相关技术类的教育成本是非常高的,农民想要子女学到一定的技术改进农业种植方式也是有一定困难的,需要高资本的去投资。国家和政府应该变革对农村劳动力的就业培训和知识的更新教育,在确保农村基础教育经费投入的前提下,应出资建立农村劳动力就业培训基金和基地,针对农村现有劳动力的年龄程度、文化水平和居住地的发展状况及经济发展的需求,给予一定的“分封制”的教育补助。

(三)改革农村教育机制

农村少年是农村劳动力的一部分,国家反而在一定的程度上正在的失去这个领域内出现的劳动力众多的问题都在农村,留守儿童的教育已经成为社会一个重要的热点话题。父母为了孩子更好的生活,大多数农民成为了边缘化的城里人“,这种城市化的生活给了他们生存的根本。但却使孩子——“留守儿童”在家长、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链中出现“断层”,因此,极易产生生活失助、学业失教、行为失控、道德失范、心理失衡的倾向,形成一定程度的反社会人格的孩童。留守儿童未来也是农村劳动力的一部分,农村因为留守儿童重大的问题没有从根本上解决,我们必须把这些问题纳入到社会经济发展总目标中加以解决,才能够标本兼治,学校的教育即乡村教师或多或少的承担起留守儿童爱的教育问题。

针对双亲外出打工的中小学学生,专门聘请多重身份的教师来管理学生的学习和生活。使留守儿童的心理和身心的健康得到同他人同等的保障,使其长大成人,成为一名合格的社会主义的建设者。

【参考文献】

[1]baike.so.com/doc/3514705-369..

[2]http://www.gkstk.com/article/wk-78500002186204-4.html

[3]美丽从这里出发—浙江美丽乡村建设的生动实践[J]党建杂志、新华网

[4]辛永林;酒泉市农村小学校园文化建设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2003年

猜你喜欢
商品经济人才培养农村
农村积分制治理何以成功
“煤超疯”不消停 今冬农村取暖怎么办
毛泽东社会主义商品经济思想研究
商品经济浪潮下明末“鬏髻”的嬗变
赞农村“五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