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服骑射:一场深谋远虑的改革

2018-08-06 08:55王向东
群众 2018年12期
关键词:胡服骑兵赵国

王向东

商鞅变法,北魏孝文帝改革,王安石变法,张居正一条鞭法……翻开史书典籍,一次次改革犹如星光璀璨,闪烁在悠长的华夏文明史上。胡服骑射,是战国时代赵武灵王强势推行的一场军政改革,其思虑谋划之深远缜密,其善抓主要矛盾和关键少数的君王智慧,其排除萬难誓将改革进行到底的坚定决心,足资两千多年后的今人镜鉴。

问题倒逼,改革势在必行

从战国地图上看,赵国很像一只被挤压变形的长柄水勺。弯曲的长柄直插西北部的匈奴领地,勺子周边则紧紧簇拥着秦、魏、燕、齐等一众封国,这且按下不表。就连中山、东胡、林胡、楼烦这样的小国也敢在赵国耳边喋喋不休、扰攘不止。中山国虽小,却像一枚钉子楔入赵国腹地,严重威胁着赵国的领土完整。而楼烦等小国也真的很烦,时常兴风作浪,围困城池,践踏领土,骚扰打劫,也实在够赵国受的。

公元前326年,赵肃侯驾崩,魏、楚、秦、燕、齐五国“会葬”,联手来了个杀马特风的集体亮相。五国各派出精锐1万名,浩浩荡荡参加肃侯葬礼。其实哪里是来送葬的,伺机报仇和发财来了,他们要估一估一向自强图存的赵国有多少油水可捞,那个刚刚即位的15岁君主赵武灵王又成色几何。这是一场怎样的葬礼啊,将人性的丑陋和贪婪袒露无遗。如果用视觉艺术形式来表现:乌泱乌泱的五路纵队,黑白分明的极简配色,电闪雷鸣的内心风暴,随时可能燃烧爆发的阴险沉默……那一天的那一刻,赵武灵王表面不动声色、平静如水,内心却早已山呼海啸、天崩地裂,改革的种子想必至晚在那一天,已经深深扎根在少年赵雍的心头。

赵武灵王24岁前后,赵国接连吃了几次败仗。一次是赵联合韩、魏攻秦失败,损兵八万;紧接着,在观泽之战中败于齐国;次年,强秦夺得赵国中都和西阳两座城池。这些失败像一记记重锤,敲击着赵武灵王年轻而敏锐的心灵。

虎狼环伺,虫噬鼠咬,内力不足,一连串加速暴露的问题倒逼着年轻的国君,变则生,不变则亡!改革已经迫在眉睫、如箭在弦。赵武灵王必须面对上述现实并作出抉择。

切中肯綮,抓关键少数

中国是一个讲究孝悌忠信的国度,相对于守成与传承,改革的认同和接纳度要低得多,正如鲁迅先生所说:“中国太难改变了,即使搬动一张桌子,改装一个火炉,几乎也要血;而且即使有了血,也未必一定能搬动,能改装。”赵武灵王对改革的性质和面临的阻力有着充分的认识——改革势必触动特权阶层的既得利益,阻力也主要是来自于贵族勋戚。明乎此,赵武灵王很快确定了突破口和主攻方向,那就是牢牢抓住两个“关键少数”。

以肥义为代表的改革支持者是第一个关键少数。忠心耿耿的肥义身份相当特殊,他既是赵肃侯的托孤重臣,亦即奉肃侯之遗命辅佐赵武灵王的持重老臣,又正好拥有戎狄血统,对倡扬戎狄文化的胡服骑射改革方案自然衷心拥护、双手赞成。肥义的作用在于消除赵武灵王的思想顾虑。改革大计已定,却担心遭世人非议,毕竟在当时,那是一桩过于特立独行的举措。肥义激励赵武灵王说,“论至德者不和于俗,成大功者不谋于众”,又举出舜、禹等圣贤的事迹予以佐证,“贤者与变俱”,把变革视为贤者的必备素质,这给武灵王提供了莫大的精神和道义支持。与肥义同属支持者阵营的还有楼缓、仇液等一干戎狄外族之臣,他们从国情、地形、人文特征等具体层面雄辩地论证胡服骑射对增强国家硬实力的现实价值,进一步坚定了武灵王改革的决心。

另一个关键群体则是公子成领衔的赵氏宗室贵族。宗室是中原文化的既得利益者。中原之国代表着高大上的先进文化,怎能返身学习野蛮低端的戎狄之俗呢?况且,实行胡服骑射,国家政策势必要进行整体性的配套改革,一个闪失就可能影响政局稳定。公子成是保守派的桥头堡,攻克之便祛除了大半的改革阻力。但既为桥头堡,必有其坚强、顽固之处。赵武灵王对此亦有着充分的心理准备。他先派大臣王绁打前站,上门召开小型吹风会,孰料后者不为所动,称病婉谢。赵武灵王当然知道病根所在,遂亲自登门拜访,详加阐释规劝。从利民富国的根本目的到各地居民大异其趣的服饰礼仪,从“俗”与“制俗”的关系到国家面临的形势,从家史祖制先王遗志到现实诉求报仇雪恨,一场现场演讲内容翔实、逻辑谨严而又情真意切、感人至深,公子成次日便高高兴兴胡服上朝了。

时机成熟,赵武灵王随即颁布改穿胡服的政令。

排除万难,将改革进行到底

胡服令既出,街市上胡服比例显著上升,是情是景大慰王心。然保守势力仍顽固地存在着,还是赵文、赵造、赵俊那拨赵氏宗室,他们不但自己坚持穿着宽袍大袖、奢侈靡丽的华服,而且纷纷上书朝廷,以犯言直谏的忠臣之姿劝谏武灵王脱胡服、遵古法。对改革而言,他们端的是一股逆流,煞是令人糟心。

但赵武灵王不生气,更没有乱了方寸。他是个实事求是的君主。武灵王八年,“五国相王”,国君们相互称王以抬高身份,颇有点自娱自乐、自我麻醉的味道,唯独23岁的武灵王坚持名实相副,低调称“君”,韬光养晦。如此老到沉稳之人又岂能低估改革的风险和阻力?再多的拦路虎也在意料之中。没关系,兵来将挡,水来土掩,摆事实、讲道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绊脚石们果然个个心悦诚服、自动清障。改革的阻力霍然而除。

不过话说回来,“胡服”还只是赵武灵王改革的前半程或曰基础阶段,穿着便利的胡服,目的在于训练骑兵作战,增强国家军事实力。如果说胡服的障碍主要在精神文化领域,解决了赵氏宗室思想问题之后,骑射的阻力就集中到了资金层面。骑兵在当时属特殊兵种,一名骑兵须配备特制的骑兵弓箭、长短刀,还有夜间宿营的皮帐篷、可支持长途奔袭因而质量要求相对较高的口粮和水,一样都不能少!加上骑兵的服务人员众多,外围工作繁杂精细,所费不赀,装备一名骑兵的费用可能是步兵的十倍。当然,骑兵的战斗力高出步兵很多,性价比还是大幅上升的。赵武灵王如何顶住重重压力解决资金困难,稳步推行改革大计,《史记》《资治通鉴》均未见交代,但困难可想而知。怎么把紧张的资金用到刀刃上、发挥最大的效用,也是考验大智慧的问题。逢山开路,遇水架桥,赵武灵王一路通关,此处亦不例外。

“天行有常”,“应之以治则吉”。改革以后,赵国军事实力大增,代郡和邯郸为代表的南北分裂局面大为缓和,文化裂缝趋于消弭,以蓬勃强劲的游牧文化为主体的国家文化新格局逐渐形成。

(作者单位:中共扬州市委党校)

猜你喜欢
胡服骑兵赵国
骑兵政委 邓永耀
希望在肩上
骑兵之败
蒙古骑兵,所向无敌
师与书·赵国华
浅谈唐诗中的胡服
古法奇观
胡服东来①
再議胡服騎射
浅谈唐朝女性服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