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人民党崛起原因探析

2018-08-06 08:59魏筝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6期
关键词:印度人民党

魏筝

[摘 要]成立于1980年的印度人民党以极快的速度成长为印度第一大党,深刻改变和影响着印度的政治格局。印度人民党深谙印度多元化社会特征,竭力争取其他阶层支持;采取联合竞争策略,整合其他政党政治资源;采用实用主义路线,及时调整利益代表方向。印度人民党的崛起与这些举措密切相关。

[关键词]印度人民党;崛起原因;联合政治

[中图分类号] D564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6-0058-03

提及印度和印度政党,无法避开谈论其老牌政党——国民大会党(以下简称国大党)。它成功领导了印度的民族解放运动,1947年印度独立后的20年间,国大党势力强盛,在人民院和全国所有的邦议会中始终保持稳定多数,在印度国内多党林立的情况下,40年间竟没有任何政党能单独与之匹敌,实力与声望都遥遥领先。成为当时印度政坛的显著标志。可是,成立于1980年的印度人民党改变了这一政治现状,它成为国大党有力的竞争对手,甚至超越了国大党,目前在印度国内一党独大。印度人民党的产生是印度社会发展的结果,它的成长与崛起也必然与印度社会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顺应印度多元化社会特征,打破阶层壁垒争取民众支持

种姓制度是印度形成多元化社会的一个重要根源,距今已经有3000多年的历史。在印度各个种姓之间有着严格的界限规定,是一种非常森严的阶级制度。虽然印度在1947年独立之后,以法律的形式正式废除了种姓制度,但在实际生活中,它仍然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一种姓从出生起都有不同的身份地位和社会待遇。由于地位低下,低种姓群体没有政治权力,缺乏政治意识。但随着印度经济的发展、教育的普及、媒介的扩大、西方文化的冲击以及选举制度的实行等多种因素,低种姓群体的政治意识逐步觉醒,他们越来越认识到政治权力的重要性,开始为自身在政治、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平等权利和更高地位奔走呼号。[1]低种姓为维护自己的利益,不仅建立自己的政党,而且还利用种姓制壮大自身的力量。一些地区的选举越来越需要他们的支持,尤其是在一些低种姓集中的地区,他们成为各个党派争夺的政治资源和选民基础。

印度人民党前身人民同盟的社会基础只局限在婆罗门和一些富有的商人阶级,印度人民党成立之初集中的也是高种姓和较高种姓的印度教徒和中产阶级人士。[2]但在稳固传统高种姓及城市中上阶层基本盘的同时,印度人民党特别积极争取低种姓群体。一是明确提出要改善他们的社会生活状况。印度人民党曾提出“罗摩——面包”的竞选口号,强调要关注低种姓,将低种姓群体的切身利益纳入未来执政时期的重要内容。结果在1991年印度中期选举中,该党获得大量低种姓群体的支持,成为印度政坛的第二大政党,与国大党平分秋色。而在1992年后,该党领导人又主张印度人民党要进一步扩大社会基础,将势力发展的重点放在人数众多的农村。1996年印度大选,它一跃成为议会第一大党,问鼎中央,执掌政权;1998年,该党再次执政。二是印度人民党大力吸收低种姓和中下层群众入党,并予以任用为政府官员。长期以来,高层政治地位对于大多数低种姓“贱民”来说是遥不可及的,但是印度人民党为了吸引低种姓选民,提高在低种姓群体中的影响力,支持低种姓中优秀者担任要职。例如,2000年的印度人民党主席拉克斯曼彻就是一位出身低种姓的主席。

安东尼·唐斯的中位选民定理讲到,两大政党为了赢得选举,会不再受既定的意识形态政纲的束缚,对政党来说,唯一的最好的政纲就是能使中间选民满意的政纲。[3]印度人民党为争取权力向中间路线摆动,打破本身代表较高种姓的阶级属性,吸纳力量薄弱、没有强大政党进行政治代表的低种姓,重视他们的生存和发展利益,扩大了印度人民党的阶级基础。

二、采取联合竞争策略,整合其他政党政治资源

印度自独立以来,政治上延续着英国殖民时期的政治制度,实行议会内阁制,其中拥有545个席位的人民院——議会下院,是最为重要的立法机构。根据印度宪法,人民院选举采用相对多数制,占据多数席位的政党或者政党联盟便可以获得组阁的资格。在印度独立前期,国大党凭借自身无以比拟的强大实力一直将组阁资格牢牢地攥在手中。20世纪90年代,国大党丧失一党独大优势地位,一些地方政党逐渐成为印度政坛中的中坚力量。目前在数量对比上,除了七个全国性政党外,政党林立的印度大多数政党都是地方政党。它们的出现改变了印度政党政治的格局,地方政党使全国政治势力日益分散。从20世纪80年代末开始,没有哪个政党能够取得议会的简单多数、得到全国范围内的广泛支持,因此形成联合政府的局面不可避免,印度政治进入了一个联合执政的政治时代。[4]对于印度人民党来说,政党派别形势是十分严峻的,在全国性政党势力中,除了其自身是右翼政党,其余六大政党都是左翼政党。所以,它更有必要与一些地方政党实现联合,增强实力,从而牢固地位,维持政权。

印度人民党在1996年举行的第十一届人民院选举中一跃成为第一大党,有权进行组阁,瓦杰帕伊主席任总理。但由于印度人民党的宗教特性,除了少数地方小党外,得不到其他政党的支持,不能通过信任投票,不得不辞职,政府只存在了13天。[5]在这次无奈的失败经历之后,印度人民党吸取教训,开始采取竞选联盟的办法,与其他党派求同存异,进行联合竞选与联合执政。在第十二届人民院选举中,印度人民党得到179个议席,占总席位数的33.5%,作为议会第一大党再次组阁,它主动联合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阿卡利党等12个党组成全国民主联盟,组成了一个微弱多数的联合政府,瓦杰帕伊再次担任总理。虽然后来由于全印安纳德拉维达进步联盟退出联合政府而下台,但是执政时间也达到了13个月。第十三届人民院选举中,以印度人民党为核心的全国民主联盟,依然是议会第一大党,随即组阁。为了避免因为个别党派随时倒戈导致政府垮台,印度人民党提高风险意识,将联合政府的盟党数量扩大到24个,这样即使有个别政党退出统一阵营,联合政府也能继续执政。之后顺利完成5年任期,是印度独立以来第一个完成任期的非国大党政府。

印度人民党在争夺选票和保持执政地位的过程中,争取了其他地方政党的支持,整合其他政党的政治资源,与众多盟友一起联合执政,是审时度势做出的策略行为。它能够获得多数席位的选票与它的联合竞选策略密切相关,能够顺利完成执政,也有依赖于其联合阵营的政党支持,既保证了组阁条件规定以及执政的合法性,也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扩大影响力和势力范围,夯实立足的根基。

三、采用实用主义路线,及时调整利益代表方向

建党初期,领导人瓦杰帕伊属于温和派,他本想扭转其前身人民同盟教派主义色彩过浓的形象,提出“民族主义、民主主义、非教派主义和甘地社会主义”的纲领,将积极世俗主义作为党的信条和国大党竞争。[6]但是这种转变似乎徒劳无功,这从印度人民党第一次参加大选只得2票的结果可以看出。印度人民党立即调整了策略,正巧20世纪70年代中期,伊斯兰教复兴运动在国际上兴起,伊斯兰原教旨主义在伊朗、巴基斯坦和中东地区传播和蔓延,这让一直与伊斯兰教存在矛盾冲突的印度教产生严重的危机感。印度本身宗教传统严重,教派意识浓厚,国内反穆斯林情绪增长。80年代以来,印度人民党抓住机遇,调整选举战略,开始顺应复兴印度教文化和教派主义思潮,掀起“印度教认同”热潮,在1989年帕兰普尔全国执委会决议中正式提出 “一个国家,一种文化,一个民族”的印度教民族主义思想。印度人民党进行政治动员的一个重要手段就是鼓动印度教教派情绪,比如在1992年的阿约迪亚毁寺事件中竭力夸大宗教矛盾,挑起印度教教徒的宗教情绪,意图通过寺庙之争进行宗教政治动员,达到争夺中央权力的目的。这些极端的宗教思想使得印度人民党获得了印度教民众和印度教教派主义势力的广泛支持,势力范围和自身力量倍增。

但是印度人民党要在地方选举乃至获取上台执政的足够席位,要想在民主政治中保持上升趋势,一味推行极端印度教教派主义不是长久之计。1992年的毁寺事件引起了印度大规模的教派冲突和流血事件,印度人民党的声望下降,在1993年的邦议会选举中惨败,丢掉了中央邦、北方邦和喜马偕尔邦的执政地位。[7]印度人民党面对选举压力,必須要掩饰它的宗教民族主义本性。1995年以后,印度人民党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纲领开始逐渐趋向温和,一些比较有争议和敏感的问题被暂时搁置,它提出印度特性,以印度民族主义来取代印度教民族主义,以民族主义的形式伪装教派主义,使得教派主义色彩十分隐蔽,从而获取大多数民众的支持。而后印度人民党的得票率突飞猛进,在第十一届大选中便问鼎中央,成为议会第一大党,十二届、十三届大选中始终保持第一大党的优势地位。

从建党伊始,印度人民党就懂得适时调整其利益代表,不僵化不固化,这种实用主义的生存方式是印度人民党不断壮大的原因之一,从宣扬世俗主义到极端的印度教思想再到温和的印度特性,它一直在根据外部形势调整最利于自身的竞选口号和执政纲领。

通过以上对印度人民党崛起的原因进行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政党若要保持强大的发展动能,在进行政治动员、利益代表和实际行动中要做到:首先,惠及多数选民,拓宽执政基础。必须在保证不失去原本选民的基础上,具备更多的灵活性和包容性,表明自身利益代表的广泛性。其次,具备整合能力,团结外部力量。更加重视对外部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和重组,是每个政党必须要加强的能力建设。最后,坚持与时俱进,顺应时代潮流。只有把握形势发展特点,适时调整党的主张和政策,制定符合时代要求和国情民意的理论纲领,体现自身的优势和先进性,才能被人民所接受和认可。

参考文献

[1]思源.印度的宪政之路[J].炎黄春秋,2010(5).

[2]朱健.印度人民党执政期间印度“去世俗化”倾向研究[D].复旦大学,2007.

[3](美)安东尼·唐斯.民主的经济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8.

[4]季平.印度进入联合执政的政治时代[J].当代世界,1996(7).

[5]王丽.国大党的兴衰与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D].华东师范大学,2005.

[6][7]江亦丽.印度人民党的崛起[J].当代亚太,1996(4).

作者系中共上海市委党校硕士研究生

指导教师:周敬青

责任编辑:刘 捷

猜你喜欢
印度人民党
印度议会左翼:发展历程、衰落原因与前景展望
德里地方议会选举考验莫迪
2019年大选后印度政党政治的发展动向
莫迪执政以来印度人民党的扩张及其原因
印度人民党赢得2014年选举的原因探析
“朋友可以更换,但邻居是无法更换的。”
印度人民党执政以来的政治经济形势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