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的“乐教”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促进研究

2018-08-07 08:04徐照明
科教导刊 2018年9期
关键词:乐教人格教育孔子

徐照明

摘 要 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存在形式化、医学化等问题,本文梳理、探讨了孔子“乐教”中人格养成的基础、塑造人格的要求、人格的表现、人格形成的基本途径和最高境界等几个方面,力图为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传统文化的养分。

关键词 孔子 乐教 大学生 人格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8.03.074

The Research on the Promotion of Confucius's Music Teaching to the

Personality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Focusing on the Course of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for College Students

XU Zhaoming

(Music and Dance School, South-Centr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Wuhan, Hubei 430074)

Abstract Personality education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college students'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At present,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college students' psychological health education has some problems, such as formalization and medicalization. This article reviews and discusses the foundation of personality cultivation and the requirement of personality shaping in "music education" of Confucius, personality performance, the basic way of personality formation and the highest level, and so on, trying hard to provide traditionally cultural nutrition for the reform of personality education in the mental health education of college students in the new age.

Keywords Confucius; music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personality education

人格教育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人格教育理念,以现代西方心理学的方法构建,出现了“形式化、医学化”等问题。如何从传统儒家丰富的“心性论”中汲取人格养成的营养,实现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从而优化大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教学,是新时代人格教育及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改革的重要任务。

孔子是周代礼乐文化的继承和发展者,先秦儒家文化的奠基者,其倡导的乐教是与礼教一起,培养君子,塑造成人的重要教育方式。孔子以音乐为教的乐教思想,不仅启发了以音乐教育为中心的传统美育的教育教學,而且对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的教育教学具有重要的启示。本文试从人格养成的基础、塑造人格的要求、人格的重要表现、人格形成的基本途径与最高境界等方面,探讨孔子的乐教对人格教育教学的启示。

1 “爱人”是人格养成的内在基础

孔子的乐教是为了培养具有健全人格、为时代所需要的君子仁人。孔子认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1]乐教是塑造健康身心、君子人格的关键。君子人格涉及到多方面内容,但孔子认为,仁是君子人格的至关重要的核心,这也是人能够践行礼乐,同时礼乐能够教育人的根本。“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2]一个不具有仁爱精神的人,是没有资格践行礼乐的,只有具有了仁爱精神,人才可能从事礼乐及其相关的事情,礼乐实质上成为仁爱精神的外在体现。那么,何为仁?孔子回答说:“爱人。”[3]一个具有了“爱人”精神的人才可能成为一名成人、仁人、君子,不具有“爱人”精神的人则是偏人、小人、愚人。仁者爱人的君子人格对当代大学生的人格养成具有特殊重要的基础作用。

当代大学生成长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时期,物质条件比较丰富,受到家庭、学校、社会的高度关注和重视,具有良好的身心基本素质,塑造了较强的独立意识。但与他人交往,融入集体、社会的能力还有待提升,“爱人”意识需要加强。 孔子的“爱人”起源于自然血缘关系中的子女爱父母、弟妹爱兄长,继而扩展到朋友之爱(四海之内皆兄弟),自然之爱(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在他那里,世界就是一个仁爱的世界。

孔子以“爱”的智慧完满地建构了儒家上下、长幼的社会道德秩序,它使君子个体与社会整体始终处于一种密不可分的状态。君子不仅没有受到整体压迫和约束,而且体现出一种充实的自由。甚至文质彬彬的君子掌握了儒家的处事规律,在践行儒家政治道德理想的过程中可以达到一种“美”的境界。“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4]儒家“爱人”对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具有重要的意义。一个在“爱”的怀抱中成长起来的当代大学生,首先要清楚地意识到“爱人”是人的本性。这种本性与动物的本能不同,它不是先爱自己,而是先爱别人。具体而言,作为一个社会的个体,他应该爱自己的父母、爱老师长辈、爱同学朋友、爱自己的祖国、爱大自然,由此扩展到爱一切可爱的事物。这是爱的自然性与社会性相统一的序列,也是爱的一以贯之。让学生知道,爱别人并非不爱自己,相反,它是为了更好地爱自己。其次,“爱人”是相互理解、相互体谅的表现。如同孔子明确指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5]“己所不欲勿施于人”,[6]说明了“人同此心,心同此理”的人心共通的特点,爱也是人的共同需求,因此凡事需要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将心比心。在和别人出现矛盾争执的时候,要善于站在别人的角度考虑问题,理解别人,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应该更多地去尊重别人,理解别人,宽恕别人,“爱别人”。从而做有君子风度的“爱人”者。再次,“爱人”是一种社会责任。大学生作为一个一刻都不能与社会分离的个体,在社会的关爱中出生、成长、学习,理应为建立更有爱的社会奉献自己的力量,而最基本的就是承担传递爱的应尽之责。爱别人,而不是爱自己,正是对这种社会责任的最好的诠释。第四,“爱人”是感恩的体现。孔子“爱人”的源头中,子女对父母之爱就体现了一种感恩意识,它是一种感恩的爱,当代大学生就应该具有这种意识。感恩父母家庭的养育,做一个孝顺的人,感恩学校的培养,做一名知书达礼的学子,感恩祖国与时代的怀抱,做一名有赤子之心的爱国者,感恩同学朋友的陪伴,做一个忠诚的朋友。

此外,“爱人”是成为社会人的最基础的品质,它是获得自由的开端。真正的自由不是以慵懒、虚无、颓废为内容的个性、任性的代名词,不是自己由着自己,这是中西方传统文化的共性。在西方,近代公民的自由是由与其政治理念密不可分的理性来规定的,中国传统的自由是由与家国情怀密不可分的社会政治伦理道德所规定。当一个人成为社会人的时候,他与他所生活于其中的社会就不是对立的,而是相容的,社会不是对他个性的压迫,而是对他个性的肯定、鼓励与激发。因此,当代大学生所追求的自由的权利,不是自己由着自己的无原则的任性,而应该有着丰富的社会内涵。应该与承担家庭责任、社会责任紧密结合,当前,大学生自由的追求要与新时代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实践紧密结合,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目标下,确立自己的理想目标,在实现理想目标的过程中,施展自己的才华,展现自己的风采,从而达到真正的自由。当前以“资教”、“三下乡”为中心的大学生志愿活动正是传统“爱人”思想的当代践行,它使学生在完成社会责任担当的过程中释放自己的专业才干,帮助别人,成就自己,从而达到一种真正积极有为的自由状态。

仁爱是孔子重要的心性论思想,是对理想人格的根本规定。因此,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中,笔者将其作为人格教育的重中之重,从上述几个方面对学生进行价值干预,通过讲述孔子、儒家的故事,探讨以及当前大学生的状态,从爱出发,弄清何为爱?什么是孔子的仁爱?通过与道家“道是无情却有情”的爱,禅宗的“慈悲”,西方基督教中的“爱”的形态相比较,最终树立积极入世的“仁爱他人”的基本观念。

2 重义轻利是塑造人格的必然要求

孔子并不反对个人物质心理欲望的满足。甚至,当功利富贵可以获得的时候,他也愿意努力去追求。“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7]但他又强调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的思想。当功利富贵与仁义之道冲突、矛盾的时候,孔子选择的不是功利富贵,而是仁义道德。他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8]“不义而富且贵,于我是浮云。”[9]他非常不屑于不义之财。不仅如此,孔子还要求“见利思义”。[10]可见,孔子在对待仁义与利益的时候,弃利取义的态度是鲜明的,这也是与其“杀身成仁”中舍身成仁的价值取向是一脉相承的。

当代大学生处于市场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经济的发展,不仅满足了社会个体生活的基本需要,而且还对满足个体多样化的物质需要提供了可能。帮助大学生在经济发展大潮中树立正确的义利观,是对大学生人格教育的基本要求。当代大学生的义不是“有福同享,有难同当”的庸俗的哥们儿义气,而是与体现了时代发展主旋律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紧密联系的家国大义,民族大义,复兴大义。它体现在把自己的国家建设成为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建设成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宜居的社会,以及社会里的人具有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良好品质的家国理想中。具有了这样与核心价值观相统一的家国大义,大学生方能自觉地承担起社会责任,从自身做起,自觉地抵御市场经济时代欲望以及与之相关的各种思想的诱惑和侵袭,正确地认识、应对各种挫折与压力,将自己的发展与学校的发展、时代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读书。也只有这样,才能克服当前大学生中出现的享乐主义的苗头。

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具体教学中,笔者一方面从利出发,谈到了经济的发展,物质的丰富给每个人生活带来的便利,同时肯定了每个人对美好物质生活的向往,说明了一定的物质生活条件,是保证每个人生存、发展的必要条件。但物质生活的需要,对物质利益的追求,应该有所节制,不能成为一种欲望,否则就“欲壑难填”了。进一步,这样无穷的欲望,就会使人失去人之为人的理性本质,而损害别人的利益,伤害自己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的秩序,从而失去大义,最终伤害自己。最后以历史及当前出现的纵欲者和腐败分子,以及学生中不健康的义利观所导致的问题,教育同学。另一方面,从义出发,谈到历史上圣贤之士的伟大人格,说明中华文明的历史,在某种意义上是由这些具有家国大义,“杀身成仁”、“舍身取义”的贤人高风亮节传承的历史,进而,联系到当前所处的时代,鼓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与中华民族的复兴大义结合起来,成为新时代的弄潮儿,同时,义不远利,在追求大义中,亦能得到应有的利。

3 中庸之道是完满人格的重要表现

中庸之道是孔子乐教所培养的君子在待人接物处事的根本方法。中庸并非折中、中间、平庸,而是指既无过,又无不及,“适中”的正确处世方法。中庸与极端相对立,重在用全面、合理的方法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孔子指出,乐教中最有价值的音乐应该是像《韶》乐那样美善的统一,像《武》乐那样,出现美善中任何一个的偏胜,都会带来缺憾。“子谓《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11]孔子在谈到学习的时候,认为偏于学和思都不合适,而应学思并重,“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12]谈到君子人格时,认为文与质应该统一。不应偏于文或者质,否则要么虚华,要么过于粗野。“质胜于文则野,文胜于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3]中庸之道是贯穿孔子教育思想的一根红线,也是孔子的处世之道。不偏不倚的中庸思想可以启发大学生在待人接物的时候,体现大学生的特点,既不能粗野、无礼,但也不能繁文缛节。应该彬彬有礼但又体现自身的独立人格。同时,面对大学校园出现的妒忌、“妄自菲薄”、或者“自以为是”的极端思想与意识,中庸之道亦可以启发、引导、纠正这种错位的想法和做法,从而把大学生的不健康的心理调适到健康的轨道上来。

在具体的教学中,筆者除了讲述以上中庸之道的历史源头和一般意义,还主要联系大学生的人际关系来进行探讨,认为中庸之道是解决问题的一种必须具有的智慧。在与同学交往中,要有理性的态度,可以结交朋友,但不是酒肉朋友,而是志同道合的“道友”,“朋而不党”。友情遇到困难时,要理性看待朋友与友谊,而不是极端的“不是朋友就是敌人”的狭隘观念,以及睚眦必报的报复行为。作为一种特殊的朋友,恋人在交往期间,也应恪守中庸之道,以理性的态度看待恋爱与恋人。避免恋爱时,爱得“死去活来”,失恋时“要死要活”的极端状态。当代的师生关系也应秉持中庸之道,他们既不是封建社会中具有人身依附的父子关系(师徒如父子),也不是一般所谓的朋友关系,而是传道者与受道者的关系,在此,学生应该尊重老师,老师也应尊重学生。

4 反省与乐观是人格追求的基本途径与最高境界

孔子是个非常善于反省的人,反省也是其乐教教学的重要方式。他说:“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也。”[14]其学生曾子也说:“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15]孔子通过反省,找准自身所存在的问题,为自身德性的完善奠定基础。孔子的反省体现了其自律、自知的人格特点。对当前大学生心理建构而言,反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大学校园内学生的观念趋于多元,学生与教师,学生之间往往会出现不同的见解,一定条件下,乃至会发生误解、导致不愉快的事情发生。反省的智慧在于,出现了不同的见解、意见,大家并不执着于不同见解本身,并扩大这种不同,而是通过自身的思考,以及前人处理此事的规律,找到处理不同见解的方式方法。即使暂时没有找到消解意见的办法,但也未使这种不同的见解扩大,引发冲突,“有辱斯文”,从而保持了和谐的礼貌与理性状态,为未来解决此问题奠定了很好的基础。

乐教之乐的意思一方面是指音乐艺术,另一个是指由音乐的审美而来的快乐。但这种快乐不是纯粹的形式上的快感,而是由于儒家音乐所承载的仁德的美的表现,所引起的精神愉快,其本质是践行仁义的乐观精神。它包括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16]所谈到的快乐,也包括其“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17]之乐,以及“发奋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18]的乐观生活态度。孔子乐观精神有助于大学生应对当前学业、生活、爱情上的难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找准合适的目标,“虽千万人,吾往矣。”此外,面对前进路上的挫折,要有乐观的精神,要有“困而弥坚,挫而愈奋”的意志。乐观还不止于此,它还要达到一种最高的人格境界,如同孔子,不论成败,只要认准大道,即使“知其不可而为之。”[19]吃粗粮,喝白水,弯着胳膊当枕头却快乐无比,这种乐观,促使他忙得忘记了吃饭,忘记了忧愁,甚至忘记了年龄。在改革日渐深入的社会当下,大学生应该从纷繁的思想、观念、想法中塑造一种安身立命的健康心态,保持乐观心胸,倡导正能量,以不变应万变。坚决摒弃消极悲观的狭隘思想,杜绝怨世、弃世的不良心态,珍惜自己的生命。

反省与乐观是儒家完满人格的重要方面,具体的教学中,除了对以上“反省”、“乐观”的中国故事的讲解,笔者还结合当前大学生就业存在的畏难情绪、等待观念、“贪心”想法帮助大学生反省、分析当前的就业形势,鼓励大学生一方面反省人我差距,自己与理想岗位的匹配可能性。另方面,具有乐观的心态,敢于追逐自己的梦想,在实践中磨砺自己,完善自己。

5结语

综上所述,对当今而言,作为先秦时期的教育思想,孔子“乐教”的时代局限性是明显的,但作为影响了中国二千多年教育思想的儒家礼乐文化的奠基人,孔子乐教思想在当代人格教育中的重要意义,又是不言而喻的。“文化是人类创造的,同时她也创造者人类,创造着不同民族、国家、创造着人们的思维方式,心理性格以及价值观念。”[20]李泽厚认为:“由孔子创立的这一套文化思想,在长久的中国社会中,已无孔不入地渗透在广大人们的观念、行为、习俗、信仰、思维方式、情感状态……之中,自觉或不自觉地成为人们处理各种事务、关系和生活的指导原则和基本方针,亦即构成了这个民族的某种共同的心理状态和性格特征。”[21]

从包括孔子在内的中国传统儒家文化中寻找古人身心赖以安顿的心灵家园,并对中国当今大学生的人格教育、乃至整个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提供基础的养分,这既是中国传统智慧对当代大学生人格建构的奉献,又是新时代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由之路。

基金項目:本文受中南民族大学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课题批准号CSY18072)

参考文献

[1] 论语·泰伯篇.见杨伯峻.论语译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8.11:81.本文所引《论语》文本,均见杨伯峻.论语译注.

[2] 论语·八佾篇.

[3] 论语·颜渊篇.

[4] 论语·学而篇.

[5] 论语·雍也篇.

[6] 论语·颜渊篇.

[7] 论语·述而篇.

[8] 论语·里仁篇.

[9] 论语·述而篇.

[10] 论语·宪问篇.

[11] 论语·八佾篇.

[12] 论语·为政篇.

[13] 论语·雍也篇.

[14] 论语·里仁篇.

[15] 论语·学而篇.

[16] 论语·述而篇.

[17] 论语·述而篇.

[18] 论语·述而篇.

[19] 论语·宪问篇.

[20] 司马云杰.文化价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8.12:1.

[21] 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3:34.

猜你喜欢
乐教人格教育孔子
孔子的一生
孔子的一生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改变小学语文教学观念
初中语文教学中怎样强化人格教育
浅谈小学作文教学与人格教育
幼儿健康心理教育和人格教育的策略探究
语文课堂的乐教与乐学
浅论小说教学对于中学生人格塑造的意义
“四乐教学法”初探
论孔子的乐教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