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8-10 09:33谢自芳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30期
关键词:认定高职院校现状

谢自芳

【摘要】在高职院校资助工作中困难学生的认定是其发展奠基石,对其整个资助工作的有序展开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但是目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认定工作中还存在着诸多的问题,比如说认定程序不合理,过程缺乏监督,本文对此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进而分析了合理的解决措施。

【关键词】高职院校 家庭经济困难 认定 现状 对策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30-0213-02

引言

教育扶贫在脱贫攻坚战略中具有基础性、先导性作用。学生资助是教育扶贫工作的必要环节,也是确保高质量脱贫的关键举措。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要“健全学生资助制度”。在国家“精准扶贫”的战略背景下,精准资助成为我国高校学生资助工作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蓬勃发展,资助政策不断完善,资助力度逐年增大,资助工作取得显著成效。但在资助政策执行过程中,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理念陈旧、标准粗放、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和管理不完善等问题,影响了资助育人成效。新时期,强化学生精准资助将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重中之重。

一、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现状

1、体系完整,总体效果良好

依据调查研究显示,80%的高职院校采取的是指标量化体系对申请人的状况进行评估与认定,在认定的过程中,一般都是按照“申报—民主评议—教师评议—学校审批”等流程进行的,同学、班主任、辅导员、学校相关负责人一起参与到认定过程中来,在认定的过程中贯彻了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贫困生认定工作一般会在开学两个月内完成,然后对已经认定的学生进行重新的评议、审核,实施动态的观察。当学生出现新的经济状况的时候,要在认定的过程中展现出来,让学生获得及时的救助。在每年的认定工作中,加强学生对相关政策的理解,感受国家助学政策的关怀,加强学生感恩意识。当前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总体进步,呈现良好的资助效果。

2、认定工作机制复杂,可操作性比较低

高职院校贫困生认定工作中,组织方面还存在问题,高职院校学生规模较大,人数众多,专职工作者比较少,在工作中难免出现疏漏。高职院校辅导员在日常工作中事务繁杂,助学工作项目多、种类繁多,贫困生认定工作非常漫长,效率低下。贫困生的认定工作,需要了解学生家庭的真实情况,学校了解学生家庭情况的主要途径就是要学生提供家庭状况的材料,处理材料过程漫长,大费周章。同时,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在心理上往往比较自卑,在认定工作中往往会反复的提起他们贫困的家庭现状,为学生的成长与发展带来沉重的负担。

3、名额分配不科学

很多高校采取按学院总人数划拨困难生名额,由于各学院人数情况存在差异,当前这种简单的分配方式未全面考虑到这种差异,很容易造成资源分配不公平。在实际工作中,常常出现有些学院急于求成、期望早点完成困难生认定以达到规定指标的现象。认定时不按程序进行,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就胡乱分配名额,造成“僧多粥少”或“僧少粥多”的现象。学校对困难生的名额分配“一刀切”,资源分配未达最优化,无法灵活地在各个学院之间调配名额,无法实现学院间名额分配的完美平衡与最大程度地造福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

4、认定机构不紧密

各高职院校成立了校级学生资助中心,学院内部各年级成立评议小组,评议小组成员由各学院、年级的辅导员和部分学生组成。高职院校资助机构的规格、人员编制、经费预算、权利义务直接决定从业人员的基本条件,同样也决定资助工作的质量。直接接触困难生认定工作的是年级辅导员和有关学生(评议小组),学生资助中心起到审核和监督的重要作用。学生资助中心管理全校资助工作,事情多且杂,在最新资助信息传达上往往滞后,学院认定工作无法按时顺利开展。困难生认定工作中涉及大量数据和材料,需要学生熟练掌握word、excel等最基本的电脑操作;同时资助文件多、认定过程时间长、工作量大,需要学生拥有较好的理解能力和耐心细心的品质。年级辅导员日常工作忙碌,需要分出时间参与和监督困难生认定工作,必要时对某些困难生做家访调查。总之,学生资助中心和各学院评议小组应当紧密联系;评议小组成员需经选拔,不可随便任免;年级辅导员需及时跟进困难生认定工作,做好直接監督。

5、资助政策执行监督缺位

学校的资助工作尽管受到了大部分的认可,但是根据调查发现政策的执行人文因素过多,只是在表面上实现教育公平,难以保证资助实效。高职院校学生奖助学金的申请过程缺少监督,基本上由班主任或者辅导员为组长,设立班级评议小组,对困难学生进行排序,由于某些同学拉帮结派,执行情况差强人意。另外,即使某些学生在之后对获得助学金的同学进行举报,学校也一般草草了事,不会过多追究。

6、轻视困难生信息保护

认定工作本着“公开、公平、公正”的理念,需要将困难生部分信息公开,一方面体现着认定工作的程序性,另一方面起到监督检查的作用。实施基于大数据驱动的高职院校困难生认定过程中主要涉及的信息和数据使用,如何建立有效的信息保障制度至关重要。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与普通同学相比,在学习、生活、娱乐等方面没有足够的物质支撑,家庭曾遭遇重大变故,在评定过程中需要一次次填写家庭信息,这对部分困难生而言已是反复的内心煎熬。在认定完成后的信息公示阶段,高职院校需对困难生认定结果进行公示。有些高职院校未考虑到困难生特殊的身份,直接将印有姓名、学号、身份证信息、家庭住址等重要信息的纸张,张贴在学校公告栏、网站等公众平台,供学生查阅和提出异议。部分高职院校的做法严重伤害了困难生的身心健康,影响其正常的学习生活,违背了信息保护的民生理念,不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

二、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的措施

1、与民政部门建立数据共享的网络体系

实现精准化资助的各个环节都与学生家庭情况紧密相关,地方政府直接与学生家庭接触,掌握大量真实可靠的信息,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离不开地方政府扶贫开发部门的帮助和支持。利用互联网信息和大数据时代的优势,由国家批准,政府牵头,建立地方家庭经济困难户档案存储网站。为每一个家庭经济困难户建立网上信息登记,设置账户和密码,由专人负责网站管理,定期监督调查,实现线上线下信息资料统一。网站建成之后,由国家相关部门批准,授权各高职院校信息查询的权力,方便核对困难生家庭信息情况,实现全方面地信息共享;同时,由政府开具的“家庭经济困难证明”可出具电子版,由国家设计统一格式和标准,线上填写,线下盖章签字,既统一又美观。实现信息登记、备案、修改、管理、審核五位一体的统一,开放高职院校访问渠道,给予高职院校一定的权力,在政府工作和高职院校工作之间搭起一座便利的桥梁。

2、落实以人为本,加强沟通

困难生资助工作是一项任务比较繁杂的工作,关系到贫困生的权益,关系到和谐人际关系、和谐校园的建立,在认定工作重要做到以人为本,加强人性化的管理与服务,学校与教师要大力宣传资助工作的相关理念与政策,将资助育人的理念根植到学生的心中,唤起学生心中的感恩意识与责任感。同时,要注重与困难学生的沟通,也要与未认定的学生进行教育,做好学生们的心理疏导工作,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粗暴的工作方法必然适得其反。

3、学校加强学籍管理与资金管理

首先,要促进高职院校学生学籍管理制度不断地健全,为学生资助工作的开展奠定良好的基础。学校要使用国家极力推广的学籍管理的信息系统,促进学籍管理的电子化与信息化发展,促进高职院校学籍的管理更加规范化、具体化、科学化与合理化,避免出现“一生双籍”的情况,也避免这种情况导致的重复申请助学金的情况。同时,学籍管理是从文本管理走向信息化管理,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更加准确的掌握学生的信息,以便及时的进行助学金的发放。其次,要加强助学金的资金管理。高职院校在进行助学金管理的时候,需要保证学生能够及时的拿到助学金,尽量在学生入学一个月之内经助学经发放到学生的手中。

4、转变资助理念

高等院校对学生的资助开始于12、13世纪,经过几百年的发展,西方对资助理念及体系都已经发展的比较完善。例如美国高校学生资助发展已经呈现多样性,不仅有政府的,也有企业的,贷学金项目也发展成为多目标资助体系,以帮助学生家庭负担教育费用,扩大了贷款资助的范围,以此来实现教育成本分担。因此,高职院校的资助工作管理者应该转变资助理念,设置更多激励困难学生成长的项目,引导学生正确的思维方式,学会自立自强、感恩等,达到为国家培育社会英才的资助目的。例如通过加强对资助对象的人文关怀,做到人文与科学相统一、专业与通识相结合、个性补充共性,培养乐观向上、人格完善的大学生;优化勤工助学岗位设置,加强学生职业生涯规划,成立自助发展团队引导学生走上社会。

5、加快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的法治化建设

我国的宪法是国家法律的根本,因此要出台相关法律,为资助政策实施提供法律依据,确保学生资助这一教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完善制度立法,推进行政程序制度化,完善责任追究制度,进而建立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制度的法律体系,实现高职院校学生资助工作程序法治化和保障制度法治化。

6、应用精准扶贫

高职院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问题呈现多样化趋势,要根据不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情况,运用不同的资助方式,让“奖、助、贷、勤、减、补”等资助方式都能发挥其作用。在想方设法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减轻经济压力的同时,要关注他们学业问题和心理问题,大多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专业基础相对薄弱,心理较为脆弱。因此,在学业方面,让专业学习相对优秀的同学与学习困难的同学结对子,设置专门的学业进步奖学金,鼓励困难学生努力学习,确保其顺利完成学业;在心理方面,要时刻关注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心理变化,了解其思想动态,有针对性地、及时地进行梳理和引导,帮助其健康成长。另外,还可以通过开展实践活动,令其在实践中增长才干,树立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的精神,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务。

精准化开展学生资助工作,要时刻围绕“精准”开展工作。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作为学生资助工作负责人,要深入学生群体、了解情况,在情况允许的范围内,通过走访调查,掌握学生情况的一手资料,真正识别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通过动态管理,定期更新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库的数据,把不符合条件的学生移除困难库,符合条件的学生及时纳入库里。正如汉代王充说“入山见木,长短无所不知;入野见草,大小无所不识。然而不能伐木以作室屋,采草以和方药,知此草木所此草木所不能用也”。只有真正了解掌握学生实际情况,才能选准资助对象,将具体工作落到实处,让名额用到真正需要的人身上,充分发挥资助工作的作用。

根据资助项目和学生特点、个性化需求,使用适当的活动方式,探索资金支持以外的多种途径,为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全面发展保驾护航。国内高职院校在资助形式精准方面不断探索,取得了一定的实践成果。在经济型资助方面,国家建立了多种形式有机结合的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政策体系。高职院校针对学生的不同经济需求和不同时间节点,给予贫困学生不同形式的经济资助。入学前,寄送路费和生活费,为贫困学子送去温暖;入学报到时,开辟“绿色通道”,发放“爱心礼包”,解决他们入学的燃眉之急;在校期间,评定各类资助,使他们安心学习;放假前,发放交通路费和“年货礼包”,确保他们顺利返乡,欢度新年;毕业后,学费补偿和贷款代偿资助政策激励青年学子奔赴基层就业发展型资助形式精准指在提供发展型资助时。

7、按需分配,适当倾斜

为了实现名额分配的流动性,解决名额分配和学院实有困难生人数不相配的现状,走出现有僵化的分配困境,高职院校应制定一套可变可控的名额分配体系。首先,各学院依据近几年困难生申报情况,合理预测本年度困难生名额;其次,学生资助中心灵活机动地在各个学院间调整,根据困难生实际申报人数机动调配;最后,优先考虑将名额分发给受灾地区的学生,缓解他们家庭经济压力;同时,资助名额适当向来源于经济发展滞后、生活水平较低的省份的学生倾斜。解决高校“一刀切”的认定方式,由按人数分配转变为按需要分配;在分配时,优先考虑特殊情况的学生、来自经济落后省份的学生,体系分配方式灵活性、侧重性、人性化。

8、建立困难生信息材料动态管理制度

随着“智慧校园”走进高职院校,很多高职院校已经建立起智慧校园,即学生信息管理系统。在“智慧校园”中,大学生的学习生活处在信息化、网络化的环境中,其个人信息、行为轨迹、习惯爱好、表现结果等都被应用系统和设备记录存储,从而实现了现实生活的数字化。困难生信息材料作为学生信息的一部分,也进入了动态管理的新模式。家庭基本信息、欠费贷款情况、日常生活习惯、月消费情况等信息都作为基本信息纳入“智慧校园”管理范围。由于纸质版材料易毁坏,一旦缺损,将给认定工作增加额外的工作量。

三、结语

随着国家对精准扶贫工作的持续关注与对教育事业的大力投资,提升高职院校经济困难生认定工作的准确性、科学性和规范性,构建起能够满足各高职院校统一适用的精准化认定方法势在必行。只有通过国家机构、社会各界、高职院校、学生的共同努力,才能打赢扶贫攻坚的第一步。

参考文献:

[1]张永.脱贫攻坚中高校学生精准资助的育人体系建构[J].思想教育研究,2017(11):107-110.

[2]纪效珲.大学生经济资助对人力资本发展的影响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

[3]林春梅.民办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勤工助学调查研究[D].广西师范大学,2017.

[4]吴燕鹏,肖雪欣.精准扶贫背景下高校学生精准资助探索[J].市场周刊(理论研究),2017(04):123-124.

[5]王晋苗.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资助体系研究[D].山西财经大学,2017.

[6]王欢.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对策研究[D].沈阳航空航天大学,2017.

[7]宋晓东,曹宏鹏.大学生资助政策实施的效果、问题与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7(01):80-82.

猜你喜欢
认定高职院校现状
浅析劳务派遣法律关系的认定
警务处置中家庭暴力的认定
浅析我国交通事故认定和交通肇事罪之间的关系
高校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认定工作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