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本色课堂中体现的话语轮换

2018-08-10 06:32王丽媛
课程教育研究·学法教法研究 2018年19期

王丽媛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阶段语文新课程改革的发展,提出的一系列现代新型学生观、教师观的新概念引导下,语文课堂中追求师生平等对话、和谐共生成为新课改理念的核心要义。江苏省苏州中学的全国特级教师黄厚江老师率先提出了“师生双主体融合”的新颖观点。语用学这门学科重在观察与分析自然会话的结构,本文从语用学中话语轮换理论分析黄厚江《黔之驴》如何体现师生话语轮换,怎样做到本色课堂。

【关键词】本色课堂 话语轮换 师生融合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8)19-0093-01

一、话语轮换的概念

会话的一个特点是说话人的轮换,即参加会话的人在参加整个会话过程中轮流说话,在会话过程中很少出现重叠的情况,会话者在很有秩序地进行更迭。虽然在教学的会话中短暂的重叠或冷场时有发生,但一旦出现这种情况,参加会话的各方都会按照这条基本规则设法调整和修补。

二、黄厚江的本色课堂概念

黄厚江老师本人曾这样表达他所追求的语文课堂,“语文课堂教学的最高境界是什么?是和谐,是人与人的和谐,是内容与形式的和谐,是相关内容和语文的和谐”。

黄厚江老师执教的《黔之驴》,彰显了他的“本色语文”的理念,以简朴的风格呈现出精彩的课堂。黄老师的教学流程是由浅入深的,每个环节相互关联,构成整体。黄老师将本节课的教学内容确定为“一篇寓言。三个故事,六个‘成语”,耐心地指导学生思考,重在让学生感受思考的过程。

三、具体分析《黔之驴》这堂课体现出的教师与学生的话语轮换

(一)从教师来讲:正在说话的教师对下一个学生说话轮次,有三种不同程度的控制。

(1)正在说话的教师可以通过提名来选定下一个说话人,即学生。也就是我们平常说的“指名道姓”,在课堂“整体感知”这一环节中,一个女生朗读课文,师:读的怎么样啊?与你们心中的标准一致吗?有没有觉比她读的好的?一个男生朗读课文,师:读的是否更好一些?女同学咬音很准,男同学把寓言的语气都读出来了,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一遍吗?这个教学片断是教师让学生朗读课文,男生比女生读的有感情,紧接着教师通过提名男生,选定他为下一个说话人,“你愿意带大家一起读一遍吗?”此时没有冷场,也很自然流畅地进入下一个环节。

(2)教师可以限制下一位说话人将要说的话的类型,但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在课例中,在课堂的一开始“导入”部分,教师就问学生“知道柳宗元吗?哪个朝代的?生答,唐代的文学家,接着师又问,他最擅长写什么,生答,杂文,这些导入部分的提问,都没有“指名道姓”叫学生回答,而是说出话的类型,有针对性的环环相扣,提问学生作者柳宗元的生平时代、擅长的文体、本篇课文文体寓言的特点,使学生在回忆作者的有关知识时,由浅入深,整个导入部分推进的很流畅。

(3)说话人既不指定下一个说话人,也不指定下一步的会话活动,而是完全由参加会话的其他人自选,并决定说什么。

在课堂教学的第五部分“分别从驴和虎的角度讲述故事”时,因为教师用了讲故事这样的形式来推进教学环节,形式新颖,富有趣味性,激发了学生讲故事的欲望,从这一环节开始时,教师提出,学了驴和虎的故事,下面就来讲故事,可以用自己的语言但不能脱离原文,这时还是教师指定了会话活动,紧接着,两个学生开始分别以驴和虎的口气讲故事,讲到开心处,男学生以驴的口气声情并茂的说“我就不知道这是哪里来的一个怪物,它的本领厉不厉害,想当初,我为了试一试它的本事,故意挑逗它,被它给蹄了,哎,我真是没事找事”,这句“我真是没事找事”并不是教师指定的会话活动,完全是学生即兴而发,由他自己选择并决定了自己说什么,全班同学也都在他讲故事创设的特定情境中,捧腹大笑,使得课堂气氛活跃,没有冷场。

(二)从学生来讲:有话语权的学生如何具备教师“可能结束之处的识别能力”。

在教学活动这一特定的场合中,教师有权指定让哪个学生说话,但当教师把课堂还给学生,回归“本色”课堂时,黄厚江老师以其丰富的教学经验,和成熟的把控课堂的能力,把课堂中的部分话语权还给学生,此时的学生就成为了自选的说话人,在自选的时候,有话语权的学生怎么知道正在说话的教师的話已经讲完,自己可以开始说话了呢?

(1)说话人即教师能够在恰当的时刻给一个尚未结束但已经接近可能结束之处的话加上一个建议的恰当的结尾。

还是在课堂教学的第三部分,“分析驴的形象中,结合实际领会‘庞然大物这个成语时,师:“庞然大物在什么情况下用?姚明在篮球场上叱咤风云,简直是庞然大物,这个例子行吗?”生:不行,“庞然大物”不能形容人。师:奥,是嘛,不能形容人,那就是能形容驴了?在学生陷入对“庞然大物”形容对象的模糊分析时,话语即将陷入“冷场”,师马上给出了一个恰当的建议“请联系驴的遭遇,再看看可以形容人吗?”此时话语的轮换才可以继续进行,接着学生回答“庞然大物是形容表面强大却没有真正能力的对象”。

(2)学生意识到说话人即教师或其他学生说的话到了一个可能结束之处,有部分话语权的学生说的话是对说话人的一种补充,而不是打断。在学生回答了“蹄之”是驴没有真才实学的表现这个答案时,教师提出质疑:蹄不也是一种本领吗?怎么说它没有真才实学啊?此时,普通的、呆板的课堂中,学生会在教师提出质疑自己的答案后,或沉默、或教师自收残局,强行灌输自己的标准答案,在这个教学环节中,紧接着又有一位学生说“我来补充”,使这个教学话轮得以继续下去。

(3)听话人能够正确预测一句话的结尾部分,从而能和说话人同时讲出同样的内容来结束一句话。总体来讲,这种情境是理想的师生互动模式,最典型的是“小结”部分,教师在课程结束时,和学生一起总结本课的知识点,师:“今天我们读了一篇寓言,知道了三个故事,此时学生和教师一起说出“驴、虎、好事者”这三个概括性的词,接着教师继续总结“懂得了古人概括和我们自己概括的四个成语”,学生心领神会,一起说出了“黔驴技穷、黔驴之技、黔虎之智、黔虎识驴”这些成语。

四、小结

在黄厚江执教的《黔之驴》整个课堂中,师生频繁互动,交流思想,碰撞智慧的火花,充分体现了在现代学生观中,强调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思想,一切教学过程如行云流水般自然。为此,本文倡议加强对本色课堂中师生互动的研究,并抛砖引玉,以话语轮换理论为指导,探讨师生互动模式下的一些典型语言形式和语用功能,希望能有助于人们对师生和谐互动的理解与研究。

参考文献:

[1]魏本亚.用寓言的方式学习寓言——以黄厚江《黔之驴》教学为例[J].语文建设,2013(4).

[2]尹逊才.从分析性思维到创造性实用性.

[3]思维——黄厚江老师《黔之驴》课例剖析[J].中学语文教学,2013(1).

[4]《新编语用学概要》——何兆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