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渗透文化策略谈

2018-08-12 16:00刘春苗
语文周报·教研版 2018年26期
关键词:中华文化识字汉字

刘春苗

长期以来,受到语文“工具论”的影响,人们总是将语文识字教学限定在脱离了文化范畴内的一连串符号的学习,这对新一代中国人传承中华文化造成了许多阻碍。教育部基础教育司 2000 年1月20日在《关于当前九年义务教育语文教学改革的指导意見》中明确指出:“应充分考虑汉字的特点,以提高识字教学效率。同时,让学生在识字过程中初步领悟汉字的文内涵。”自此,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走向统一,会写汉字和感知汉字中蕴含的文化一样重要。

一、利用图解和演示,形象记忆

汉字是一种美丽的文字,每一个字就像一幅生动的画,看画的人通过画中的景物可以看出这幅画中的社会面貌、人们生活水平、思想发展水平等,这是何等神奇啊!汉字造字法主要有“象形、会意、指事、形声、转注、假借”等,如果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适当分析这些类型的字,阐释每个字内在蕴涵的文化,相信学生一定是最好学的孩子,识字效果立竿见影。

从心理认知的角度,低年级的孩子还是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低年级语文课本中有很多字是象形字,还附带了精美的插图。一年级语文课本,如山、水、土、川等,教学时,教师根据汉字的形状,让学生画出与字有关的事物,帮助学生记忆,这是象形联想。当学生掌握一些象形字后,识记“歪、尘、尖”等会意字时,老师只需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观察、分析能力,就很容易入手。“不”“正”即“歪”;细小的土为“尘”;上“小”下“大”就是“尖”。用一句口诀就可以轻松记忆这些字。

二、以字为引,接受传统美德教育

小学生处于6-12岁的年龄阶段,心理认知发展水平和社会经验有限,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是一件极其困难的工作,常常是老师在讲台上讲得头头是道,学生在台下听得昏昏欲睡,收效甚微。我们老师为何不借助汉字,将一个个大道理转换成一个个道德小故事,相信学生会听得津津有味。以字为引,讲述道德小故事,让孩子接受传统美德教育的课堂将会是孩子们最喜欢的课堂。

古人在造字的时候无意识地将自己的是非评判标准、道德标准都融入到汉字中,如“信”字,从人从言,意为人言须诚信,诚信乃为人之本。以“信”为引,老师相机告诉学生“言必信,行必果”的道理,讲述《史记·季布栾布列传》中“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 的故事,告诉孩子们“人无信则不立”。

“字里乾坤”不容小觑,比如“忠”字,从心,中声,尽心尽力,赤诚无私为忠,以字为引,讲述岳母刺字“精忠报国”的故事,培养孩子们的集体意识,从小树立报效祖国的远大理想。再如“孝”字,从老省,从子,字形就像一年轻人扶着一年长者,本义为儿女尽心尽力服侍老人即为孝。“孝”是中国传统美德之一,老师可以相机传授“卧冰求鲤”、“黄香暖席”等美德小故事,讲述孝敬父母美德故事的同时教会孩子学会感恩,不露痕迹地对孩子渗透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三、个别突破,掌握文化常识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博大精深,我们作为老师最大的任务就是引起孩子们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掌握基本的文化常识,让孩子们自由自在地在知识的天空翱翔,自己去探索和发现读书的乐趣。比如为学生讲“天”字的时候,无妨把这个字的甲骨字形投影出来,让学生观察发现。《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天,颠也,至高无上。从一大。”也就是说人的头就是天,引申为表示高、大的事物就是“天”,词语有“天空”等。与“天”有关的故事如《山海经》中有一个“无头巨人”刑天的神话传说,“刑天舞干戚,猛志固常在”,与看不见的敌人作殊死拼杀,在无物之阵中战斗不息的刑天,他的精神感动了后人;“天”字具有其特殊的文化含义,历代历朝的皇帝都喜欢把自己比作“天子”,把自己比作是天神派来管理平民百姓的代表;“天”还是一个积极的词语,如做人要“顶天立地”等等。探究个别汉字的文化内涵,才能掌握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掌握文化常识。

小学低年级识字教学与文化传承关系密不可分。低年级的孩子认字的目的就是学习更多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中华文化;另,在低年级识字教学的过程中渗透中华文化,反过来激发了孩子们学习汉字的兴趣,提高识字量;初步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了解以汉字为载体的文化和思想,是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的基本途径。总而言之,低年级识字教学的文化传承是我们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实立德树人的重要基础。

猜你喜欢
中华文化识字汉字
识字儿歌
识字儿歌
识字故事
两岸青年在厦门共商中华文化传承与青年担当
汉字这样记
汉字这样记
识字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