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学科论道临床免疫学科最前沿成果
——2018年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年会报道

2018-08-13 10:46文图胡凡磊靳家扬
中国医药科学 2018年14期
关键词:免疫学分会大会

文图/中国医药科学记者 费 菲 李 静 胡凡磊 靳家扬 王 平

当基础遇到临床,将会产生怎样的耀眼光芒?

欲把西湖比西子,基础临床总相宜。2018年7月13日~15日,盛夏的西湖之滨、钱塘江之畔,为期3天的国内临床免疫学领域“基础+临床”重量级学术盛会——2018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年会在杭州召开。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年会由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办,浙江省医学会风湿病学会分会,浙江省医学会检验医学分会,医学参考报风湿免疫频道协办,北京托拉斯特医学传媒承办。

此次会议邀请了海外著名免疫专家和我国两院院士、各领域一流的免疫临床专家和学者作大会报告。针对风湿免疫病、免疫性肾病、免疫性肝病、骨与关节病、肿瘤及感染等免疫性疾病,全方位涵盖了从基础研究、临床诊治到实验室技术新进展等方面的内容。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科研副所长邵峰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美国医学院院士Dan Kastner 教授,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北京大学人民医院临床风湿免疫中心主任/研究所所长栗占国教授,澳门科技大学校长、中药质量研究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刘良教授,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名誉主任委员仲人前教授,北京免疫学会理事长、北京大学第一医院肾脏内科主任赵明辉教授,大会执行主席、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兼检验中心主任谢鑫友教授,南方医科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免疫科主任孙尔维教授,上海市免疫学研究所所长苏冰教授,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所所长唐宏教授,华南理工大学医学院及生命科学研究院副院长廉哲雄教授,中国医学科学院临床免疫中心主任张烜教授,天津医科大学第二附属医院院长、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学分会主任委员邵宗鸿教授,中国科学院微生物基因组研究中心主任朱宝利教授等国内外临床免疫及相关领域多位知名专家学者相聚一堂,共话免疫学科相关热点问题。

□大会现场

大会主席、中国免疫学会临床免疫分会主任委员栗占国教授在开幕致辞中指出,临床免疫分会是中国免疫学会主要的临床学会之一,也是人数最多的分会之一。大会宗旨是为临床免疫学专家和学者搭建学术交流平台,切磋学术进展,促进临床与基础相结合,对推动中国临床免疫学在国内的发展起到很好的作用。本次大会的主题是促进跨学科的交流与切磋,特别邀请了国内外著名专家与学者为大家分享临床免疫学的进展,相信大家都能有所收获。

中国工程院院士、传染病诊治国家实验室主任李兰娟教授提出,作为交叉学科的临床免疫学在当今时代的地位显得越发重要,各种疾病的发生发展都离不开免疫学机制的变化,不管内科、外科或是中医、西医都离不开免疫学,本次大会是整合医学的典范,免疫机制的研究与临床医学的发展密不可分,对其他各个学科的发展有很大帮助。风湿免疫是各种特异性的免疫性疾病,对感染病防治而言,各种细菌病毒的感染离不开免疫机制的作用;麻疹、流感等各种疾病的预防要根据免疫机制来研发疫苗。免疫制剂也应用在预防和治疗肾脏、心脏、胰腺或肝脏移植后器官免疫排异反应。

李兰娟教授还介绍了人体微生态研究的最新进展。她说,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微生态研究是以人类适应环境生存、在健康、遗传、疾病和衰老为对象的一类学科,是药物代谢、微生物耐药和免疫学的重要基础。微生态系统就像人体的一个重要生理功能器官。欧盟在2008年就提出肠道微生态第一阶段的计划,主要目标是肠道微生态对人体健康作用的研究。2013年又提出第二阶段计划,目标是研究肠道菌群与疾病的关系。美国自2008年至2012年启动了人类微生物群体计划(HMP),欧盟一些国家、中国、日本等十几个国家参加,是延续“1990~200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人类第2基因组计划”。目标是了解人体各个环境的微生态,如口腔、鼻腔、皮肤、胃肠道和泌尿生殖道等,并分析这些微生态与人类健康和疾病的关系。2013~2015年启动了人体与微生态研究的第二阶段。对孕妇早产、炎症性肠病、2型糖尿病的诊断治疗进行了深入研究。继推出精准医学、脑计划之后,2016年美国奥巴马总统又投入4亿美元启动“国家微生物组计划”(被称为总统计划)。研究人体内外、植物和其他生态系统中的微生物群落在人体健康和环境中起到的作用。人体微生态研究是非常有影响的热点问题,成为国际前沿重点的学科,现在各国都十分重视微生态研究,相关研究文章大幅增加,经常发表在《自然》《科学》等世界顶级杂志上。从事基础研究的都知道,肠道微生态与人体生理功能和健康、免疫系统紧密相关。肠道微生态与免疫系统关系研究是微生态研究的重要领域,近期研究进一步明确了肠道微生态调节免疫系统的机制,以及肠道微生态与类风湿性关节炎、1型糖尿病、多发性硬化症、系统性红斑狼疮等自身免疫系统疾病的关系领域研究。

中国科学院院士、北京生命科学研究所邵峰教授表示,非常高兴再次参加临床免疫学大会。免疫学是非常前沿的一个学科,发展了很多新的治疗方式,临床免疫学是涉及领域相当宽的学科。本次大会不仅是国内外从基础到临床的免疫专家齐聚一堂的盛会,还为各个不同学科专家和学者的交流合作提供了重要平台。

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和美国医学科学院院士、美国人类基因组研究所所长、炎症疾病研究与临床治疗国际权威Dan Kastner教授在致辞中指出,这是他第三次到中国参加免疫学盛会,很激动也很荣幸能够参加此次大会。邵峰博士在细胞焦亡领域的研究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近年来中国免疫学领域取得的飞速发展和出色成绩令世界瞩目,相信中国未来将在这一领域取得更多的成果。

此次年会设立实验免疫、代谢组学、肠道菌免疫、神经免疫及免疫性肝病等多个专场和专题,从基础到临床的不同学科的交流碰撞为临床免疫疾病治疗带来新的视角和启发。

在7月15日的“基础和临床专家面对面”环节中,多位代表专家就基础研究和临床转化的趋势和展望进行了深入探讨,会场讨论热烈,众多与会者借此良机,与专家们展开积极互动。专家们认为,基础科学研究是临床免疫学发展的基石,以解决临床实际问题为导向的基础研究指向更明确,更接地气,而将基础研究成果应用于临床后取得的经验和教训也是弥足珍贵,基础和临床的合作将为两者带来共赢的局面。

大会闭幕式由王兰兰教授主持,孙尔维教授致闭幕辞,为本次大会进行了全面梳理和总结:本次大会邀请了50余位专家进行演讲,700多名代表参会,共设置一个主会场和三个分会场,包括自身免疫与肝病论坛,自身免疫三方论坛—风湿-肾病-检验专题,临床免疫——朗生跨学科论坛。为全国各地的临床免疫学专家和学者搭建了沟通合作的平台。大会主席栗占国、特邀嘉宾刘良、赵明辉、孙凌云、厉小梅、张晓、吴华香、张烜、唐宏、苏冰、朱宝利、王军、陈策实、鲁林荣、廉哲雄、邵宗鸿和孙晓麟等教授均展示了所在领域的前沿进展和研究前景;范列英、谢鑫友教授从检验的视角展现了临床与检验相辅相成。多学科在此交叉碰撞产生智慧的火花,激活头脑风暴,启迪创新思维。讲者新颖独到的学术观点、丰富的临床实践、妙语连珠的精彩演讲,给参会人员呈现了一场不可多得的学术盛宴。

基础研究大咖苏冰、唐宏、鲁林荣、廉哲雄从研究的角度,栗占国、朱平、张烜、孙尔维等教授从临床的需求提出建议,希望今后的基础研究能更多获取应用于人体组织的实验结果,这些结果能更好的反哺临床,形成从临床到基础再到临床的反复循环,在此过程中基础和临床都能从中获益,得到快速提升。

大会执行主席林进、谢鑫友教授,共同主席栗占国、仲人前教授,以及陈同辛、曾小峰、王兰兰、朱平、孙尔维副主委分别主持了会议或大会发言,左晓霞、陈进伟、闫惠平、陶志华、石桂秀、朱小春、李涯松、张缪佳及徐强教授等参加了大会的演讲和讨论等环节。

大会报告可以用精彩纷呈、惊喜不断来形容。专家们全面、系统、高水平的报告,为参会者带来了丰富精彩的前沿资讯和经验体会。与会专家普遍的共识是,无论是从基础研究向临床的转化,还是从临床现象入手探究其背后机制,临床与基础的关系是互融互通、相辅相成。科研与临床问题的探讨碰撞、临床与检验的互助、中医与西医的结合何新方法新技术的不断涌现,有助于为免疫疾病的诊治提供新的思路。最后,孙尔维教授代表大会组委会提出了新的希冀与展望,下一届临床免疫分会年会将在延续本届大会的精彩的基础上,更加突出临床与基础领域对疾病问题的相互碰撞启发、中医与西医相互借鉴结合以及多学科交叉合作,同时鼓励更多拔尖年轻学者登上临床免疫的展示台,为临床免疫事业添砖加瓦、贡献力量。

猜你喜欢
免疫学分会大会
中国农学会农业信息分会
WAIC与WIC大会简介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声讨大会
大会选举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中国免疫学杂志》征稿、征订启事
本刊诚聘特约审稿人
图说大会
分会风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