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一种茶馆纪实

2018-08-14 09:45蔡峰
山花 2018年6期
关键词:茶客纪实茶馆

蔡峰

但凡提及茶馆,定是先想到老舍先生,成书于1957年的《茶馆》至今仍回荡着新旧交替时代简单又复杂的人民情感与革命愿望。旧社会虽然称“茶馆”,但其经营范围并不限于卖茶水,而是综合性餐饮场所、商铺和带有社会服务功能的民间集会中心。见得、见不得光的“买卖”“事情”“玩意儿”大都可以在茶馆里现身,仿佛另一种“租界”,有着更多的自由。大抵如此,老舍先生才选择了茶馆作为塑造典型人物与时代情感的场景,成就新中国文艺的佳作。如今世道平和,茶馆早已掩埋于鳞次栉比的茶楼、酒吧之中,难觅其踪。当四十年后现于陈安健的作品时,“茶馆”似活化石般将底层百姓的生活日常超现实地呈现于现代人视野之中。

九十年代末,陈安健循着市井生活开启了茶馆系列创作。在2000年昆明首展时叶永青写道:“在社会学家看来,同一个信息过量、产品过剩、缺乏时间和空间的现代社会相反,工矿区茶馆社群呈现出的社会生存状态,对应地切换出我们社会转型期的另一类社会问题。在黄桷坪生活了大半生的陈安健不是社会学家,也无意参透这样复杂的社会问题和现象。”的确,起初以“茶馆”作为对象,仅仅是缘于陈安健青年时期模糊的图像记忆与四川美术学院的“生命意识”。八十年代交通茶馆、望江茶馆并与之匹配的社区生活逐渐变为美院师生扩展、延伸的教室,这促成了陈安健一代人在与工矿区居民接触时生命体验的积累,也促成了四川美院著力知青记忆与情感的创作到九十年代城市边缘与底层工矿题材的转变,相似的是集体与底层属性。如叶永青所言,此时的陈安健并未沉浸于对哲学与社会学的迷恋,创作只是生活日常表述与画面自主,即便是画面中的各类角色,也本分忠实并无他想。作品以传统现实主义的方式呈现了彼时原著居民真实的生活状态。

茶馆系列的转向是从群像的集体呈现到对个体的关注与表现。叙事结构中,在保留群体性表达的同时,逐渐赋予特定角色更多的独立人格和心里情感,在人物处理时,不单于2003年之后出现了单幅肖像创作,更是于之前便有了女性形象的植入,性别的差异带入到构图的游离。女性形象的独立,在传统茶馆的生态系统中,鲜为可能——即便偶有穿插亦是作为背景交待。或于陈安健无意而为的性别并置,却已然暗示了传统茶馆文化的消解,亦是在消解过程中映射出社会结构的变化。

若将茶馆作为一种封闭时空结构考察,在相对完整的的线性叙事中,于2007年左右,画面有了更多的冲突与矛盾。例如,相伴画面中男性角色衰老的是女性角色青春与时尚的逆向呈现,错乱的生理并置构成叙事的冲突;频繁闪现于画面的宗教形象,又以神秘玄幻的方式实现了作品的客观属性,以冥冥力量诉说着宿命的不可说。 这或许是无心于宏观思考社会演变的陈安健,在2005年交通茶馆面临易主时,对于自己和茶客的日常生活可能出现的被动改变作出的一种本能记录。

既然是源于生命的记录——贯穿于陈安健艺术创作的惯性,由时间换取的空间独立与连续,便是陈安健以最为“笨拙”的方式完成别致的社会纪实。桌上盖碗茶与现代饮品的自然切换,人物衣着、配饰乃至手机品牌的换代更新,我们无需揣测作者意图,便已在微观中洞悉到了生活的改变。细节处理与陈安健习于苏联写实油画不无关系,如何以现实主义的视角观察生活并将之呈现,自然得心应手。但谈及当年为何选择交通茶馆而不是望江茶馆时,陈安健以为前者相对密闭的空间(后者是半开敞的露天茶馆)对于画面的光线、布局更为适合,这种更接近于舞台的布局,在2010年之后逐渐成为他最为重要的画面呈现方式。或许出于对现实主义拟真的溯源,陈安健倾向相对真实且特定的空间处理,这也决定了他的茶馆空间与古典绘画的剧场效果迥然不同,这不仅仅得益于客观灯光的存在,画面释放的市井气早已弥漫、遮盖了古典绘画的庄严、肃穆。善于把握底层人物表情与动态的陈安健,自然更善于将琐碎、微弱的生活故事讲述得更具活力,在秩序严密的社会生活中,作品构筑了最为廉价的世外桃源。只是社会的真实却并未因自身的荒诞而戛然而止,茶馆中朴实的茶客也只能在社会变迁中手足无措与自我调侃。在飞速发展的当下社会,茶馆再也不能像面摊、小店一般常态存在,只能逐渐异化为百无聊赖的娱乐场所。2013年之后,陈安健的茶馆叙事依然纪实,只是增添了生活本身自有的戏剧性。茶客与茶客的聚会一同变为了背景板,主题更多的是与柴米油盐无关的社会话题,此时的现实看起来更像是超现实的存在罢了。

从苏派写实到照相写实,从现实主义到新现实主义,陈安健完成了从最初的社会写实到如今剧场化的超现实纪实的转变——此时的纪实早已替换为心里维度与情感维度的真实。这是二十年来,陈安健在往来茶馆与画室的途中,肉身与生活的沟通才得以实现的客观刻写与舞台拟真的自如切换。而如此的从容,即便于戏谑的从灰暗走向明亮的色彩转变中,也给予了生活应有的尊重。时间沉淀肉身经验,并与肉身的自觉与尊严不断的发酵、互动,才可能构成的多维度的社会刻写,犹如毕加索的《亚维农少女》从未放弃对真实的诚实,亦如里希特在具象与抽象之间对真实的界定与探索。陈安健作品中每一个鲜活的生命从未概念化的成为“群众”,即便搬上了茶馆的舞台,还是因其栩栩生命成为最特别的个体。在陈安健的茶馆叙事中,每一个个体从来没有成为他人的代表,在日复一日的生活中,如任何人一般与社会、生活盘根错节。于是,当看完陈安健的茶馆系列,再回味“茶馆”时,没有了时代轮转中界线的分割,茶客杯中回荡的只是生活的个中滋味。执迷却无沦陷,直觉而非理性,陈安健便是在作品中记录着记忆中的诗意共鸣与乌托邦的现实枯败。

猜你喜欢
茶客纪实茶馆
《茶馆》
老茶客
砚边纪实
小茶客
祁红茶客
CHINAPLAS2016采访纪实
混乱实验室纪实
沏茶之水【梅、兰、竹、菊】四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