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课程特色建设:助推素质教育质量提升
——访滕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金山

2018-08-15 00:45王华伟
现代教育 2018年2期
关键词:滕州市校本素质教育

■王华伟

引言:近年来,滕州市教育局以办好人民满意教育为目标,聚精会神抓质量,一心一意谋发展,改革创新激活力,确保平安促和谐,全市教育事业实现了又好又快发展,先后被评为全国教育发展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市、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市、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素质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职业教育先进集体、全省学前教育工作先进单位、全省中小学德育工作先进单位、枣庄市人民满意示范单位等。本期,就学校课程特色建设,专访滕州市教育局党委书记、局长刘金山。

记者:滕州市是基于怎样的思考进行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的?

刘金山:滕州市进行学校课程特色建设,我认为还是为了教育的初心而进行的,即立德树人和教育公平。2008年以来,山东省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基本目标就是全面建设合格学校,全面贯彻国家课程方案,全面培育合格学生,而且提出把时间还给学生,把健康还给学生,把能力还给学生。实施素质教育的主要载体就是课程,我市的课程特色建设也就从此迈入快车道。

目前,滕州教育投入、学校建设基本实现了均衡化、标准化,但学校间发展不平衡进一步加大,择校现象进一步突出。实现县域教育均衡发展的重大使命在于呼唤更多学校步入优质行列,只有越来越多的学校变得优质,县域教育均衡才能实现质的飞跃,教育质量才能真正得以整体提升,教育才能得到群众发自心底的认同和信赖。而破解提升薄弱学校素质教育质量的钥匙,我认为就是学校课程特色建设。

课程建设是彰显学校特色的内容和载体。市教育局按照“统筹规划、多元整合、协同开发、差异发展”的思路,通过“国家课程校本化、德育活动课程化、社团活动课程化、竞赛活动课程化”途径,推进课程开发与实施,从而推动特色学校发展,实现县域教育真正意义上的均衡。

记者:我市进行学校课程特色建设其内涵是什么?工作的着力点有哪些?与素质教育质量提升是什么关系呢?

刘金山:我们秉承“一切教育行为都是课程”的理念,课程特色建设,不仅是一种“文本课程”建设,更主要是一种“体验课程”建设。对于当前我市教育系统来说,课程已经由一种文字记载转变成一种思想发展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领悟和独立思考是课程特色建设的主要关注点。工作的着力点是以校本课程开发为抓手,以培育精品社团为载体,聚焦学生核心素养。课程不再是由教材和教学计划等文字材料组成的了,而是由这些文字材料和教师与学生对课程的体验和感悟共同组成的,而且教师和学生的体验和感悟将占课程的主体地位。课程特色建设和素质教育质量提升是一种动态的、生成性的、互相促进、相互作用的关系。课程特色建设有效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素质教育质量提升又需要课程特色建设的深化。

我市的滕南中学构建起“361魅力课程”体系,包括校本课程的三大板块:德育活动、学科拓展、阳光体育;六大系列课程:志远课程、行圆课程、科学课程、人文课程、运动课程、艺术课程;一个育人核心宗旨: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可持续发展。滕州市第五中学依据地域和学校实际,建立起了“285”学校课程建设体系,“2”指基础课程和发展课程,“8”指基础课程中的8个学习领域的课程,“5”指发展课程中的德育课程、潜能开发课程、学科拓展课程、北辛文化课程和实践活动课程5个领域。在山东省首届特色课程评选中,我市有三所学校获得一等奖。

记者:滕州市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的举措有哪些呢?

刘金山:关于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的举措,我从课程管理、课程实施和评价等方面进行阐述。

课程是学校的核心,课程是学生学校生活的全部总和。我局以“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为抓手,加强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积极探索聚焦学生核心素养,培育“适合学校,满足学生”的校本课程体系。

关于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的管理,我们出台了《滕州市教育局关于中小学校本课程开发与实施指导意见》,提升课程特色建设的领导力,明确全市校本课程的整体目标,对各学校开发校本课程提出纲要性的指导意见,在理论支撑和技术引领诸方面给予更多的指导。按照“将课程选择权交给学生,课程开发权交给老师,课程设置权交给学校”思路,加强对学校教师开发及实施校本课程技能的培训。一是要立足于办学思想和育人目标,提炼课程理念,以此为基点设计和开发相应的校本课程体系,培育学校课程特色。二是要根据学生兴趣和学科的专业特点,积极创造条件,开设丰富多样的校本课程,满足不同水平、不同兴趣和不同个性的学生选课需求,也是课程特色建设中的“顶天立地”。

我认为,校本课程可分为知识拓展、职业技能、兴趣特长、社会实践等四类。坚持“国家课程校本化”方向,做好结合文章,即将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同校情实际结合起来,从而达到开优国家课程的目的。同时,增加普通高中教育的选择性,建立在共同基础上学生自主选择学习的育人模式,这是为每个学生提供适合教育、推进普通高中多样化和特色化发展的必然要求。

关于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的实施,我们实行“分类推进”和“重点突破”。

“分类推进”主要在四个层面上进行:第一类是学校发展水平较高、目前已经成为当地具有较高社会声誉的学校,但依然秉持着课程特色建设的特征要旨;第二类生源情况一般或较弱,近年来在教育改革探索中取得明显成效,其成果已产生较为广泛的影响;第三类数年前办学基础较差,近年来学校办学水平提升明显,且形成了有一定特点的成功经验;第四类生源情况较弱,学校办学中取得一定成绩,总体看尚未达到区域内中等层次,但目前主动发展的积极性很高。

在“重点突破”方面我们做了以下工作:以“提升课程领导力”项目为抓手,加强学校课程的整体规划,实现设计、实施、管理、评价等环节在育人过程中的有机统一;以“有效教学”研究为抓手,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让课堂教学更加符合教育教学规律、学生认知规律,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和健康成长;以“实验教学研究”为抓手,为学生聚焦兴趣,提升能力,发展高阶层思维,开展个性化学习提供更广、更多样的学习机会与资源;以信息教学项目为抓手,以“翻转课堂”、“微课程”等实验为载体,为学生学习的即时反馈、学习内容的深度探究、学习结果的创意表达、同学之间的协作学习等提供多元多维的平台,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变革,使其个性化学习成为现实;以“绿色指标质量指标探索”为抓手,构建教育质量综合评价体系,推动正确运用质量分析实证资料把握教育教学状况,为学生“绿色成长”保驾护航;以培育师生精品社团为抓手,坚持学校主导、发扬传统、关注创新,为师生的“人人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终身发展”搭建平台。

我们认为,每一门校本课程都应有学校特有的烙印,体现出学校独特的办学特色和校园文化。学校要发现和培育优势学科、优势项目、优势管理、优势传统、优势地理区域文化。学校课程特色建设,目的是发现自己的独特优势,发扬自身存在的独特价值,最终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我市的东沙河中心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留守儿童”较多。学校打造“阳光文化”,塑造“阳光教师”,培育“阳光学生”,逐步形成了阳光教育体系,达到了给每个学生展示的舞台,塑造身心健康、个性鲜明、品德优良、学有所长的“阳光学生”的目的。滕州市姜屯中学驻地是昔日善国的核心区,是孟子性善论思想的最早实践地。学校以“善”文化这一属地文化为本源,以“为善兴学”为办学理念,全面培育了包括环境善文化、课程善文化、课堂善文化等内容的学校文化,将善文化全面融入到学校教育、教学和管理之中,形成了“一源多流”的学校文化体系。

为保障课程特色建设的实施,我们提出“返璞归真抓常规,夯实基础重落实”的思路,进一步提升课程特色建设水平。一是深入推进课堂建模,提升课堂教学效益。我们组织了课堂教学建模推模活动,召开了教学模式推介现场会,一大批新优质学校教学模式得到提升、展示,学校形象得到提升。二是规范作业教学,提高作业效益。教育局出台了《中小学作业教学的指导意见》,对作业的设计、布置、收缴、批改、讲评等环节作出明确规定。召开了作业教学推进现场会。作业教学的规范化、精细化、高效化效应得到显现。教育局出台了《滕州市关于加强中小学实验教学的意见》。全市实验开出率大大提高,实验教学进入正常轨道。组织了初中学生理化生创新实验大赛,16项创新实验获省级奖励。五是抓评价改革,推动学校均衡发展。搭建竞争平台,以竞争促发展。根据办学水平,将学校分成若干平台,进行教学视导和调研,面对面反馈,促进共同提高。差异化评价,调动了各个层面学校积极性。

关于课程特色建设评价,我市在这个方面进行了富有成效的探索。2008年新课程实施以来,课程从过去过于强调甄别和选拔的功能,向重视师生发展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转变。我们坚持“分类推进、主动培植、搭建平台、促进发展”的原则,强化校本课程管理评价。通过教育工作督导考核、特色学校创建、校本课程实施现场会、特色课程评选、校本课程优质课评选、特色活动展示等形式,达成校本课程实施效果,形成了自己的评价方法和评价模式。这里以高中段评价为例进行说明。

一是加强学分管理。学分管理是课程评价的重要环节。教育局制定了《课程实施学分认定工作方案》,成立了学分认定委员会,规定了学分认定程序,健全了学分管理体系,全员培训学分认定及管理办法。二是多元评价方案。我们实行了学生选课、学业成绩与成长记录相结合的综合评价方式。围绕课程标准,对学生以激励性评价为核心,内容上分为过程评价和终结评价两种。三是关注素养评价。教育局按照学生评价工作的主体多元、方式多样、注重过程的原则对学生的学习等级、思想品德、行为方式和成长过程等进行综合性、发展性评价。内容细化到学生的一时一事,关注学生的一言一行,每人的表现由专人记录,并及时公开,做到日清月结。

记者:滕州市通过以学校课程特色建设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提升,目前取得了哪些成效?

刘金山:概括来说,就是实现了“四个明显提升”。一是教育整体水平明显提升。自2012年以来,滕州先后荣获全国教育发展综合实力百强县、全国素质教育示范市、全国文明礼仪教育示范市、全省教育工作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二是教育教学质量明显提升。我们顺利通过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均衡县评估验收,全市高中段教育普及率97.8%,去年高考本科录取率高出全省平均水平11.7个百分点,中考优秀率、合格率等指标始终遥遥领先。三是教师队伍素质明显提升。通过教师的特色课程全员培训和名师培养,截至2017年初,共有13人获得山东省特级教师、齐鲁名师和齐鲁名校长等荣誉称号。四是学生的选择面明显提升。我们承认学生的学习领域差异,根据学生的能力差异和兴趣取向,给不同类型的学生量身定做各自的发展目标。在文化学科、艺术、体育、综合实践等不同的领域,让学生找到自己的优势点,使不同的学生各得其所。承认学生的学习水平差异,在课堂教学及作业方面,给学生提出不同的要求,让优秀生吃得饱,让待优生吃得了,让学困生有收获。用心发现学生的兴趣点,从而找到教育的切入点。

记者:滕州市通过以学校课程特色建设来促进素质教育质量提升,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下一步努力的方向是什么?

刘金山:纵观全市中小学,在校本课程特色建设中也存在不少问题。一是校本课程实施存在随意性、碎片化问题。整体管理和业务指导失之于粗放,未构建系统化的校本课程。二是校本课程的开发视野狭窄、种类稀少。部分学校在开发过程中存在简单模仿、缺乏校本特色、目标失位等问题,校本课程开发同质化倾向明显。学校在拟定校本课程开发方向时没有体现出不同学段、不同类型、不同区位的个性化发展特色,相似度较高。校本课程开发深受学生欢迎,关注学生兴趣爱好、实践性课程较少。三是校本课程执行力较弱。有的学校教师因为繁重的工作压力,把校本课程开发当作一项任务来应付,实施中的落地性较差。

下一步努力的方向,就是全面提升课程特色建设的开发和实施水平,打造“学在滕州”品牌。一是实现由“师本”到“生本”的提升。学生的兴趣和需要才是校本课程的出发点和归宿。这就要求我们的育人目标要聚焦学生的核心素养培养,从满足和促进学生多元发展需求出发设计校本课程体系。扎实做好“需要评估”,以此为据来规划校本课程。二是实现由行政推进到专业引领的提升。一方面,要采取自下而上的开发思路,学校给教师更多的开发自主权,让他们去设计、开发自己有想法的又贴近学生兴趣爱好的草根式的校本课程。给学生、家长提供一个开放式开发平台,让他们根据自己的意愿与能力,师生合作、家校合作,共同开发校本课程,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另一方面,要积极引进专业、专家资源,与高校、科研院所等联系,借脑引智,提升校本课程开发的档次,实现校本课程开发的规范化、科学化。比如可以聘请校外专业领域的专家进学校,开设校本课程或担任导师;授课的场所也可以由教室延展到学校周边的社区、高校实验室等。三是进一步完善校本课程评价机制。学校对教师实施校本课程的评价,要重视教师的教育行为和工作态度,通过评价,优化教学过程,激发教师的创造性。对学生研修校本课程情况的评价,要更多地采用作业或成果(作品)评价、过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学习研究的过程和方法,关注学生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关注学生的成长过程、个体差异和自我反思。

猜你喜欢
滕州市校本素质教育
山东滕州市科创轻工机械有限公司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高中地理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闽江环境保护校本开发为例
大脚丫和小脚丫
《红楼梦》(新校本)
《红楼梦》(新校本)
点校本《史记》中的“曆”字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