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如何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2018-08-15 10:12钟淑萍
学周刊 2018年23期
关键词:数学课堂思维能力培养

钟淑萍

摘 要:发展学生的思维是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应该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通过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搭建跳板,降低思考的难度;设置障碍,提升思考的深度三方面入手,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关键词:思维能力;数学课堂;培养

中图分类号:G6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8)23-0087-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8.23.052

巴尔扎克说:“一个能思考的人,才真正是一个力量无边的人。”还有人说:“数学是思维的体操。”作为一位小学数学教师,要把发展学生的思维当作数学课堂教学的灵魂,充分利用数学的学科特点,在课堂上努力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引导学生在课堂上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逐步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与综合性,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

一、营造氛围,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

“思维是从疑问和惊奇开始的”,人的思维过程是始于问题情境的。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的思维不可能是自发的,也不可能是教师以命令强加给学生的。兴趣是主体参与的条件和关键,也是思维的动力,只有营造能够充分吸引学生的教学氛围,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才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欲望。只有有了思考的欲望,才能使学生产生明显的意识倾向和情感共鸣,促使学生积极地思考,产生思维的动力。

例如在教学“真分数与假分数”时,我先和学生聊起《西游记》,问学生喜欢谁,为什么喜欢。和大家一起分析唐僧师徒的性格特点:大家都喜欢大师兄孙悟空,因为他聪明、有本事,保护师父和师弟;也有学生喜欢二师兄猪八戒,因为他虽然笨,但非常可爱;还有学生喜欢沙僧,因为他忠厚老实……学生积极参与,兴趣盎然。接着,我抛出问题:孙悟空找来5张饼,想平均分给师徒4人,每个人分到多少张饼?请你说说自己的想法……因为学生已经被故事充分吸引了,注意力非常集中,一听到问题,马上开始在脑海中思考解决问题的方法,很快进入了思维的状态。这样的导入,充分营造了良好的思维氛围,激起了学生学习新知识的热情,拉近新知識与学生的距离,为学生的思维活动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使学生更易亲近数学。

二、搭建跳板,降低思考的难度

在平时的教学研讨活动中,经常出现教师提出了问题,学生却一头雾水的情况。实际上,教师应该从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实际情况出发,为学生的思考搭建合适的跳板,好比当学生摘不到桃子时,教师为学生搬来合适高度的凳子,让学生站在凳子上摘到桃子。这里的凳子就是教师为学生搭建的跳板,这样的“跳板”可以指引学生如何思考,找到思考的方向,降低思维的难度。

例如,在教学“几百几十加、减几百几十”时,考虑到班上的学生知道世博园的不多,我便把情境改成超市促销活动,元旦上午卖出了380个小熊玩具,下午卖出了550个小熊玩具。这样的情境离学生近了,一下子吸引了学生。我再提出问题:你从中得到了什么数学信息?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因为情境“跳板”合适,所以学生思维活跃,马上说出了数学信息,提出了:上午和下午一共卖了多少个小熊玩具?下午比上午多卖出多少个小熊玩具?接着让学生自主探究第一个问题:上午和下午一共卖了多少个小熊玩具?学生独立完成后,组织大家进行讨论交流。(1)口算。因为38+55=93,所以380+550=930。我肯定了这个学生,表扬他能把学过的知识迁移运用到新的知识中。肯定之后问:还有其他方法吗?(2)用竖式计算。指名板演,同时要求其他学生当小老师,认真观察并思考:笔算时要注意什么?也许是这个问题太泛泛了,学生的回答不准确,大多都说要把字写端正、漂亮,横线要画直,要用尺子画等操作方法。面对这样的情形,我马上进行了调整,引导、带领学生重新观察竖式,问:写竖式时,什么要对齐?计算的时候应该从哪里开始加?哪一位上的结果如果满十了,应该怎么办?通过这样的问题,为学生搭建了合适的跳板,降低学生思维的难度,学生思考有了方向,很快进入了思维的状态。

三、设置障碍,提升思考的深度

“教学过程是一种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持续不断的过程。”课改以来,教师们的问题意识增强了,问题成了常态,但常是教师提问学生回答,教师们的问题往往是蜻蜓点水,质量不高,缺乏那种“大问题、主问题、核心问题、有深度思维问题”。为了能够真正发展学生的思维,就需要“问题的升级版”,即问题从封闭走向开放、从单一走向综合、从“一对一”走向“一对多”、从知识的记忆巩固走向问题探究,从浅层思维走向深度思维,尤其要改变“唯标准答案”,从“基于答案”走向“经历过程”,这样才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有效的训练,才能真正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例如,在教学“圆的认识”时,课前布置好一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你能想办法在纸上画一个圆吗?课堂上,我在示范用圆规画圆时,让学生仔细观察我画圆的过程,并思考:(1)用圆规画圆时,什么不动?什么在动?是怎么动的?(2)画圆的过程中,什么始终不变?这样的问题既有利于学生掌握用圆规画圆的方法,也有利于学生理解半径相等这个特征。在学生二次画圆后,我选取了几个学生画的圆展示在大屏幕上,提出问题:观察这几个同学画的圆,你有什么想说的?在学生从画的角度评价完后,接着追问:请大家再仔细观察,这些圆的大小一样吗?位置呢?为什么会这样呢?这样自然而然地解决了“半径决定圆的大小”“圆心确定圆的位置”。在探究圆的特征时,我精心设计了几个问题,让学生自主探究:(1)折一折:将圆对折,打开,再从其他方向对折,反复几次。(2)画一画:在一个圆内分别画出几条半径和几条直径。(3)量一量:量出所画的半径和直径的长度。思考:关于圆心、半径、直径,你有什么发现?理由是什么?你是从哪个操作活动中发现的?学生带着问题进行探究,很好地理解了圆的特征,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参考文献:

[1] 文森特·赖安·拉吉罗(Vincent Ryan Ruggiero). 思考的艺术[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13.

[2]黄晓红.浅谈思维能力的培养 [J].时代报告(学术版),2012(1).

猜你喜欢
数学课堂思维能力培养
培养思维能力
培养思维能力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