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体现的《文选》“杂拟”类特点

2018-08-16 09:23刘霁瑶
文教资料 2018年9期
关键词:江淹文选

刘霁瑶

摘 要: 本文针对萧统的《文选》中 “杂拟”类诗文进行了分析,并以其中收录的代表诗文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为例,详述了萧统《文选》的杂拟类诗文的创作思想、行文特点与其在文学发展中的深远意义。江淹的拟古诗虽为模拟,但处处透露出作者渊博的学识与其对文学认知智慧。萧统慧眼识珠,将江淹三十首杂拟诗全部收入《昭明文选》之中,本文以此为切入点,试论江淹《杂体诗三十首》中体现的《文选》“杂拟”类特点。

关键词: 江淹 《杂体诗三十首》 《文选》 杂拟类

《文选》是我国古代现存编选最早,也是影响范围最大,题材涉猎最广的一部汉族诗文总集,它选录了先秦至南朝梁代八九百年间、共100多名文人、700余篇体裁不一、风格各异的文学作品。这部鸿篇巨制是在梁代昭明太子萧统(501—531)的组织下编修完成的,因萧统的谥号为昭明,故又称为《昭明文选》。《文选》的出现,证明了当时我国文学在识文辨体领域已经进入文学自觉阶段,其中《文选》选诗专列“杂拟”一类,收录了自陆机《拟古诗十二首》至江淹《杂体诗三十首》,共六十三篇拟诗。

据现存文献记载,在总集的编纂中,萧统首创“杂拟”一类。何为杂拟?“杂,谓非一类”胡大雷释“杂”曰:或拟某诗而作,或拟某人而作,或笼统言拟。“拟”:比也,以古志明今情①。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杂拟诗即对前人诗作的模拟,一般认为成就平平,文学价值不高,那么萧统为何要特设“杂拟”一类?且诗作数量不容小觑?在此以江淹的《杂拟诗三十首》为例,浅析《文选》特设“杂拟”类诗文的原因及其中体现的“杂拟”类特点。

江淹,南朝著名文学家,诗人。其辞赋和拟诗都堪称卓绝。尤其是《杂体诗三十首》,从汉代至齐代三百四十多位诗人中挑选了三十家独树一帜的作品进行模拟,达到了形神兼似、惟妙惟肖的程度。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梳理了我国五言古诗的源流,再现了前代经典诗作,对五言诗作出了总结与归纳。

六朝时期,模拟创作潮流繁盛,萧统作为当时文坛的领袖人物,不仅掀起了一股悬置经、子、史集的文学浪潮,而且揭开了复古拟诗的文艺风暴。《文选》收录按主要作家可分为三大“拟古”组诗即:谢灵运的《拟邺中诗八首》、陆机《拟古诗十二首》、江淹《杂体诗三十首》,这样大批拟古诗的产生,明显是受当时时代风气的影响。其中尤以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分量最重,入选率可称为头甲。萧统将《杂体诗三十首》全部录入,可见作者对其艺术价值是持肯定态度的②。

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并非简单模拟,而是整体细致地把握将要模拟诗人的生活经历、事业坎坷乃至情感变化上所表达的一贯特色之后进行模拟创作,使人印象深刻,精辟独到。江淹的杂拟诗范围从两汉五言古诗到南朝的鲍照、汤惠休等人,相当于一部微型的五言简史,由此可见,江淹敏锐独特的文学史眼光与自成一家的创作风格。

纵观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将其体现的《文选》“杂拟”类特点阐释如下:

一、标新立异,还原本色

情感的抒发是否贴切到位是诗歌的最基本的要素,同时也是衡量一个诗人一篇诗作是否成功的重要标准。《文选》中收录的杂拟类作品,名为模拟原诗,实质对作者有很高的要求,不仅形似,更要求神似。无论是陆机的《拟古诗十二首》还是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都各有千秋,力求神形兼备,翻新出奇。例如其中江淹对孙绰模拟的《孙廷尉绰杂述》,作者不仅领会原作的写作意境,“冏冏秋月明,凭轩咏尧老”,选取秋月、凌风、鸥鸟等玄理味道十足的意象,而且善于揣测原作者此时物我偕忘的心境思想。“物我俱忘怀。可以狎鸥鸟。然后君子道,领略归一致”,與君子好友共同探讨人生,感叹时光。意境典型、内涵丰富,为历代学子的摹拟作法树立了经典范例。

江淹的拟作最令萧统欣赏之处在于他能够根据不同诗歌的题材,不同诗歌的内容,乃至所拟对象的人生经历、心态变化等细节精致刻画,杜绝千篇一律,复读累赘的质感,做到标新立异,还原诗歌本色的境界。江淹“杂拟”手法的运用将诗体的创新,与文学艺术的审美完美结合,同时也体现了六朝文学发展过程中的新形态、新思路、新动向。

二、选文考究,注重历史

萧统对《文选》的收录标准自有一番见解,萧统对文学的优劣评判是按照,首先是否言之有物,其次是否顺应历史,再次是否具有讽化教育作用。其中尤为突出对历史史实的还原与意义,在这一问题上,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与萧统的选文动机不谋而合。

江淹《杂体诗三十首》第一次完整概括出齐梁前五言诗演变历程,这为我们研究宋齐梁前的五言诗史提供了重要的参考史料和文学价值。从《杂体诗三十首》中来看,江淹的拟诗作品处处流露出十分自觉的诗史意识。换言之,江淹对齐梁前的我国五言诗史有着全面而细致的把握与了解。江淹写作犹如成竹在胸,十分精细、系统。江淹对其模拟对象的挑选,绝不禁锢于一家一户,而是着眼于齐梁以前五言诗史的整体,全局考虑,突出重点。既表现各个时代的代表诗人的个性文风,又把握五言诗风的演变流程,最大限度地还原历史真相,展示出文学发展过程中的史学思想。

纵观《杂体诗三十首》,江文通将汉至刘宋时期五言诗发展概况分为创始期、第一次高峰期、沉寂期、中兴时期、战争时期、玄言分流期、二次高峰期七个时代,从中择取李陵、曹丕、曹植、郭璞、孙绰、谢庄、鲍照、谢灵运等最具代表性的诗人予以模拟。

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选录的诗作,按作品的时代和作者可以分为七个阶段。可以说是囊括了自汉代到齐梁时期最具代表性的诗人。精心编纂、博采众长。江淹对诗作的涉猎不只包括风景、事件、人物,同时在当时比较细微不受关注的玄言诗也同样关注了。江淹力求达到文学史学的真实还原度,江淹拟诗为我们理清了五言诗发展的脉络,为我们构架出了一幅结构严谨、内饰精辟的五言古诗史纲。

在对作家、作品的取舍、选择方面,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同样别具一格,为我们解读历代五言诗人提供了一把珍贵的钥匙,江淹作为一位优秀的杂拟诗人,《杂体诗三十首》坚持己见,不随波逐流,用自身的文学素养与渊博学识在模拟过程中自然流露出对历代五言诗人进行品评。在进一步探究的基础上,从中选择三十家代表性诗人诗作进行模拟,这足可以反映出江淹敏锐的文学洞察力和深厚的史学功底,以及评价拟诗不同流俗的文学品评。如江淹的谢灵运拟诗:《谢临川灵运游山》。

从这篇诗文来说,江淹拟诗按照谢诗首先交代事件发生地点的行文习惯,交代此次游山的具体地点,之后细致刻画景色意象,“金潭恒澄彻,洞林带晨霞。石壁映初晰,乳窦既滴沥。”清晰地还原了山岭险峰的真是地貌,潭水与晨霞交相辉映,云锦与猩啼别开生艳,动静结合,灵动自然。“摄生贵处顺,将为智者说”。最后以玄言作结的结构模式,人生的追求和希冀一目了然。江淹完美抓住了谢朓的行文习惯,对谢灵运其人其诗做了全方位的把握,使其拟作再现谢诗内在神韵和底色。

三、针砭时弊,不同流俗

《文选》在当时的文坛中可谓轰动一时,在文学子集的分类里,同样是一个创造性的开始。然而这样一部文学集在收录整理过程中,因为作者坚持要反映现实,大胆指出社会上的不良现象,敢于鸣不平之音,针砭时弊,不攀权贵,不同流苏,因此存在不少争议。但作者仍昂首翘立,专心编撰拥有同样志向的诗人与作品。

这个特点在《杂体诗三十首》序中有具体体现:这个序言表达了江淹对当时诗坛现状的强烈不满。这里,首先批评了当时的“诸贤”“各滞所迷,莫不论甘而忌辛,好丹而非素”,即只准写自己擅长的题材,根据自己喜好的风格特点,而且各执己见,互不相让。这就违背了“通方广恕,好远兼爱”,也就是说这种错误倾向与促使文学进步的包容性原则相悖。其次批评了当时的“诸贤”“贵远贱近,重耳轻目”,食古不化,容不得半点革新和变化。这段批评正是切中当时诗坛的弊病。

江淹大胆指出了当时诗坛谢、颜、鲍三家过于追求逐字炼句的诗风流弊。他的批评可以说是要求新变的先声。江淹遗世独立,不肯随波逐流,面对文坛的错误倾向,敢于发生质疑,正视不平现象,同时提出新变方向,用作品正名,不失为一代文豪的气魄。

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虽为模拟之诗集,但無论是从艺术创作高度还是文学史学价值来评判,都有其自身的“杂拟”特点,不失为一卷具有参考价值的典范佳作,可以说江淹的《杂体诗三十首》代表了《文选》“杂拟”诗作的高峰。

注释:

①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99.

②俞绍初,张亚新,校注.江淹集校注[M].郑州:中州古籍出版社,1994:4.

参考文献:

[1]萧统.六臣注文选[M].北京:中华书局,2012:575.

[2]胡之骥.江文通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6:147.

[3]萧统,著.李善,注.文选[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14.

[4]侯素芳.文选诗杂拟类刍议[J].许昌学院学报,2006:48-50.

[5]胡大雷.文选诗研究[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399.

[6]司勋初.魏晋南北朝文学论丛[M].南京: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89.

[7]纪昀.四库全书总目提要[M].北京:中华书局,1965:1685.

[8]傅刚.昭明文选研究所[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0:94.

猜你喜欢
江淹文选
画与理
CONTENTS
画与理
画与理
江郎为何“才尽”
江郎才尽
“江郎才尽”是误解
画与理
画与理
江淹《横吹赋》三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