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明成化天字款

2018-08-17 06:09高阿申
收藏家 2018年8期
关键词:御窑款识小杯

□ 高阿申

台北成化“天”字杯

1973年的一天,台湾早期收藏大家李成发拜访了时任中华博物馆(台北故宫博物院前身)副馆长的庄严。从锦盒里,他小心翼翼取出两只蛋壳杯,这是国民党元老、收藏大家于右任赠送的。庄严拿着放大镜认真地研究,一边看一边赞叹道,这是天字款啊!“这两只小杯,与台北故宫博物院珍藏的三只成化蛋壳杯惊人的一致。”

台北故宫博物院的藏品,大多系北京紫禁城旧藏。其中三只白釉蛋壳瓷小杯,两只杯底署“大明成化年制”双圈六字青花款,另一只不带款,原本为清宫多宝格里摆件,现在为台北故宫的珍藏之一。李成发的造访,给庄严带来惊喜,原以为故宫成化蛋壳杯是世上仅存的,想不到民间出现两件,而且带“天”字款。

古陶瓷鉴定家、北京故宫博物院研究员耿宝昌在看了这两只白釉龙纹天字杯瓷釉瓷胎和纹饰后,予以了肯定。他说:“这釉水跟油一样的,成化东西就是跟油一样”,“我觉得这两件东西是不错的,是真的。这釉的质感,还有这种白的垂釉,是到位的。不管器型、胎质、釉色,都是明代的。”①

御用瓷以“天”字为款识,前无古人后不见来者。那么,成化为何要以“天”字为瓷器款识?通过这个“天”字,皇帝想暗示和传达什么?

图2 明永乐 青花压手杯

图3 “天”字款青釉杯

图4 “天”字款青釉杯上的“天”字

成化时期出现“天”字款,其实是有其深刻历史原因的。台湾学者庄灵(庄严之子)和蒋建新认为,当与成化皇帝童年的境遇有关:懦弱胆小的朱见深两岁时被立为皇太子,不久,父亲明英宗于土木堡之变中被俘,皇权落到了叔叔朱祁钰手里。明代宗登基后改立自己儿子为太子,将侄子朱见深赶出皇宫,这一年朱见深只有5岁。过了5年,父亲明英宗夺回了皇位,10岁的朱见深再次成为皇太子。7年后,朱见深做梦般登上皇位。“也许正是因为这些坎坷的经历,年轻的成化皇帝初登皇位时非常不自信。于是,他下旨做了一批以天字作为底款的精巧瓷器,分赐给臣下,以此提醒大臣们,皇权受命于天,自己是真命天子。”②

追本溯源,可以发现,台湾学者的见解,符合历史客观。除了成化皇帝性格脆弱的原因外,笔者以为,出现“天”字款,还当同他父亲的年号“天顺”有关。

天顺,为中国明朝第六位皇帝明英宗朱祁镇经夺门之变后二次登基后的年号。明英宗9岁登基,年号正统。正统十四年,23岁的明英宗御驾亲征瓦剌时被俘虏,北京城里的大臣拥戴明英宗的弟弟朱祁钰登上皇位,年号为景泰。一年后,瓦剌将明英宗释放。但是,回到皇宫后的朱祁镇被弟弟景泰帝“软禁于南宫,一锁就是七年”。景泰八年,石亨、徐有贞等人乘景泰帝病危,发动了夺门之变,拥护明英宗复位称帝。明英宗第2次登基,改帝号为天顺。为什么叫天顺?因为把弟弟从皇帝宝座上赶下来毕竟不光彩,为名正言顺,遂以天顺为年号,意思是顺天旨意,自己才是真天子。不难想象,成化的“天”字款,灵感极可能缘自于此。

明代的御窑款识

自明太祖朱元璋于洪武二年(1369年),在景德镇置御窑厂烧造宫廷用瓷以来,至成化,历代御窑器的署款情况大致如下:洪武、建文无款;永乐御窑器少量带款;宣德时期款多遍器身;正统、景泰、天顺三朝历时30年基本无款;成化是永宣之后又一位对款识热衷的帝王,并颇多建树。

在官窑瓷器上,冠以帝王年号的做法始自永乐。作为第一个吃螃蟹者,明成祖朱棣只在个别一些瓷器上,留下了帝王尊号。而且,永乐号年款,包括锥刻款和模印款,均采用了既深奥又不易看懂的篆书(图1)。③虽然“永乐官窑青花瓷器为数不少,但青花款仅见于青花缠枝莲纹压手杯上”,其细若米粒的四字篆书款,皆写于杯内心(图2)。“永乐官窑瓷器上的刻、印年款,需要侧视或透视方能看清。”④

图5 金文“天”字

在中国陶瓷史上,把年号书写于器物外底部的第一位帝王是明宣宗朱瞻基。宣德年号款不但字体以堂堂正正的晋唐小楷居多,多数还带上了国号“大明”,开创了标准年款的先河。正统、景泰、天顺这三朝,被称为明代陶瓷史上的黑暗期空白期。此刻,在瓷器的署款上,亦一片空白,不见官款。

成化皇帝18岁登基,在位23年。同宣德朝相比,成化御窑器在款识上不但创立了六字款外加双方框的一种新体式,还开创了于高足杯的足内沿书写官款的先例。而“天”字款,更属独创。

图6 “天”字款青釉杯底足

图7 明成化 仿哥釉菊瓣杯

不难发现,在中国所有御窑瓷器中,有两个朝代的款识最值得称道:一个是永乐朝的“永乐年制”四字青花款;一个是成化年间单个的“天”字款。这两类御窑款识,均出自帝王内心的真诚,显现出皇帝真性情。

“天”字款青釉小杯

两年前,笔者见到一只小杯。杯高2.5、口径5、足径1.9厘米。通体施青釉,釉汁莹润肥腴,色泽青中闪绿。口端下方约0.4厘米处,有一颇似文字的暗刻纹。从杯的边口以及器身上所隐含的自然、流畅、极具层次感的使用留痕来看(图3),器物当为传世品。去年,笔者对小杯再次作了仔细观察。此后一段时日,边研究边查找资料。在把小杯同成化斗彩天字罐、同明宪宗的身世挂钩,才逐渐意识到:该青釉杯不排除为成化“饮酒品茗之风盛行”时的御窑饮酒器。

暗刻天字款小杯,尽管为个案。但其承载的历史信息,则难以让人否定其存在。所以,形成文字,求教方家!

首先,边口处暗刻纹(图4),经笔者求证,当系金文之“天”字(图5),亦即大篆“天”字。

其二,小杯圈足(图6),既不属平切、也不是内外墙坡式,而是足端滚圆。此足式,为成化瓷的重要特征。

成化杯的样式有许多,如“高足杯、八方高足杯、鸡缸杯及高奘式、菊瓣式、撇口式、钟式、墩式、马蹄杯等,均为滚圆圈足”。⑤凑巧,“明代御窑瓷器——景德镇御窑遗址出土与故宫博物院藏传世成化瓷器对比展”于2016年10月至2017年2月在北京故宫呈展,数件典型器的圈足(图7),为这件小杯作了权威性的诠释。

其三,圈足上的粘沙,“明以前的器物多有不同程度的粘砂现象,明清瓷器足内,积釉处也有粘砂,而仿品却很少有粘沙”。出现粘沙原因很多,有工序上也有操作上的。一些器物因尺寸小,修足难以把握,或者修胎刮釉不到位,就会出现粘沙。即使处于中国制瓷业高峰时期的清康熙,粘沙现象亦时有发生。相比较明末清初时多见的那些粗粒子粘砂器物,似乎还给人以启示:细路子细砂;粗路子粗砂。由此还可知,粘沙的粗细不只反映出品质,竟可以成为当今断代的依据之一。

其四,明成化早期官窑,喜以永宣之物为蓝本,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模仿器型、纹饰与署款;一是慕仿颜色釉瓷中的单色釉。这件小杯,造型不仅与明永乐压手杯相近,署款亦与压手杯有同工异曲之妙:前者,于杯的内底上署篆书青花“永乐年制”4字;后者,于唇口边锥刻篆书“天”字。压手杯的“永乐年制”4字不惟“细若粒米”,竟然躲在花心内、埋在狮球中,显示出帝王纯粹是为了品茗、饮酒与个人玩赏。而成化则把单个“天”字,高高悬挂在杯的边口处,那个“天”字,纯粹是给大臣看的。此杯的器型和署款上的暗合,为成化瓷的确认,提供了理论依据。

再则,天字杯虽属罕见,台湾于1973年发现了两件!更重要的是,天字款的出现,就成化皇帝个人而言,有其合理性和必然性。

结论

从已面世的成化天字罐和成化天字杯来看,笔者认为,应该先有杯,后有罐;应该先有暗刻篆书“天”字款,后有青花楷书“天”字款。这不仅合乎从无到有的逻辑,更合乎成化皇帝不太自信的心理。成化“天”字款,意在警示朝野:皇帝受命于天,是真命天子。

显而易见,成化的“天”字款,有别于通常概念之官款。由于明宪宗朱见深的独特身世,造就了天字款。也因此,成化“天”字款,在中国陶瓷史上留有着独特的地位。

上述系个人己见,期盼方家指正。

注释:

①②参见2015年2月11日中央电视台《国宝档案》。

③④吕成龙《中国古陶瓷款识》。

⑤耿宝昌《明清瓷器鉴定》。

猜你喜欢
御窑款识小杯
景德镇御窑博物馆
景德镇明清御窑厂遗址保护区
地下遗址篇
金石学视域下陶瓷款识的学术独立性研究
青瓷小杯
曼生壶款识探索(上)
皇帝的瓷器破了怎么处理?
吐鲁番发现的明代成化瓷器款识字体结构研究
浅述清代瓷器的款识特征
大杯?小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