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度实证分析

2018-08-18 05:41陈典邓桢柱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17期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引言

陈典 邓桢柱

摘要: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是其城市融入度的重要影响因素。文章基于贵州省351位农业转移人口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其城市融入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实证分析。结果发现,学历、培训次数、工作年限、健康均会对其城市融入度产生一定的影响。

关键词: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城市融入度

一、引言

十九大报告指出“过去五年,城镇化率年均提高一点二个百分点,八千多万农业转移人口成为城镇居民”,未来要“以城市群为主体构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格局,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过去五年城镇化、市民化进程顺利推进,同时也可预见,未来城市将持续吸收农业转移人口进入城市居住和就业。尽管已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涌入城市从事非农产业,但是,受自身能力的限制,其中的大多数从事着收入微薄、危险性高的行业,加之生活场景和社会角色的剧烈变动,使得其中的一部分人难以适应现代城市生活方式、行为方式和价值观念,进而难以融入城市。这不仅阻碍了我国的现代化进程,也为经济社会的发展埋下不小的隐患。大量研究表明: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需要经历从农村退出、城市进入以及城市融入三个环节,学者们普遍认为前两个环节已经不存在障碍,而城市融入环节仍存在层层阻碍。现实的需要和未来社会的发展均表明了研究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紧迫性。

学者们对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与城市融入之间的关系进行了一定量的研究。知识型、技能型人力资本均能够在一定程度上提高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能力(刘红岩,2015)。教育年限、职业培训对城市融入有显著的正向影响(童雪敏,晋洪涛,2012)。将城市融入分为经济融入、社会融入、心理融入,其中,性别、学历、健康状况对城市融入的各个维度均产生显著影响;普通话水平仅对社会融入有显著影响(梅亦,龙立荣,2013)。

尽管已有研究注意到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但是现有文献多以我国东部地区及中部地区的农业转移人口为样本,以西南地区省份为样本的较为少见。此外,现有文献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度展开研究的并不多。基于以上认识,本文利用2017年贵州省351个农业转移人口的实地调查数据,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度展开实证分析。

二、研究假说

美国经济学家Thodore W.Schults首次提出人力资本的概念,他指出人力资本存在于人的身上,表现为知识、技能、体力价值的总和。之后也有许多学者对人力资本进行了相关研究,对其概念及测量方法形成了较为统一的意见。常用的人力资本的测量指标有学历、培训次数、工作年限、健康程度。

劳动力市场的竞争机制表明,质量高的劳动力会在劳动力市场的择业竞争和在业竞争中占据优胜,已有研究表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主要受知识、技能等人力资本的影响。一般而言,学历越高表明接受学历教育的时间越久,在城市里居留时间越久,对城市的认同度越高。工作年限越久,从事非农产业的时间越久,思想上与心理上对农村与农业的疏离度越强。接受培训次数越多,拥有的职业技能越强,较强的职业技能对于农业转移人口获取非农就业机会具有重要影响。此外,健康也是人力资本的一个重要方面,健康程度高意味着可以承受较高强度的工作、延长较长的工作时间,农业转移人口从事非农产业,主要集聚于劳动密集型产业,要求从业者有良好的健康水平及体能素质,优良的健康水平、姣好的身体素质对其在业竞争有着重要影响。可见,人力资本水平越高的农业转移人口获取物质资本的能力越强,拥有高质量人力资本的农业转移人口会在城市融入中占据优势。

基于上述分析,提出假说:较高的人力资本水平将促进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反之,将阻碍其城市融入。

三、數据来源及变量的描述性统计

(一)数据来源

本文数据来源于2017年11月在贵州省进行的问卷调查,调查选取了农业转移人口集聚的行业,采取访谈和问卷发放相结合的调查方式,调查内容主要为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和城市融入度。共获取样本378个,剔除数据不完整的问卷后,共取得有效样本351个,有效率为92.86%。其中,21岁到50岁的农业转移人口共306人,占被调查样本的87.18%。男性201人(占57.26%),女性150人(占42.73%)。收入主要集中于2000-5500范围内,占被调查样本的85.19%。

(二)描述性统计

对数据的描述性统计见表1。

四、变量选择与实证分析

(一)变量选择

本文以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度作为被解释变量,以农业转移人口的人力资本作为解释变量,从学历、培训次数、工作年限、健康程度来描述人力资本。用5级Likert量表来测量城市融入度,选项“1”—“5”随着认同感的提高分别设置为“完全不同意”—“完全同意”,用均值代表“城市融入度”变量,量表的Cronbachs Alpha值为0.706,属于较高的信度。对变量的定义见表2。

(二)实证分析

由于被解释变量为连续变量,故本文采用OLS模型进行分析。采用的计量分析软件为SPSS 23.0,模型估计结果见表3。

从回归结果可以看出,性别和婚姻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度不产生显著影响,年龄和城市融入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学历、培训次数、工作年限、健康均和城市融入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

年龄越大的农业转移人口对所在城市的融入度越低,并且随着年龄的增长对城市的融入度逐渐降低,在调研过程中也发现,年龄较大且具有较长务农经历的农业转移人口具有较强的乡土情结,大多数都会选择回农村老家养老;即使其子女已经在城市里购买房产,在生活可以自理的情况下,依旧不会选择在城市和子女一同生活。性别和婚姻状况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度并不会产生显著影响。

一般而言,接受学历教育的时间和务农时间成反比,高学历意味着极短的务农时间、极少的务农经验、较长的城市生活时间,从而,城市融入度较高。工作年限对城市融入产生显著正向影响,究其原因是随着在城市务工时间的逐渐增加,经验不断积累,对所在城市的归属感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增强,对所在城市的融入度也就不断提高,而对土地的依赖逐渐减轻。农业转移人口参加培训提高其城市融入度,参加培训的次数和城市融入度呈正相关。针对农业转移人口的培训大多是关注其城市生存技能、技术或者是关怀其心理健康之类的,这就使得城市融入过程中的一些障碍得到了清除,提高了其城市融入度。健康程度越高的農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度越高,究其原因,大多数农业转移人口在城市里仍从事体力劳动,这些工作大都对健康有一定程度的要求,较高的健康程度意味着较强的物质资本获取能力,较高的城市生活满意度,从而会有较高的城市融入度。

五、结论与政策建议

本文基于贵州省351名农业转移人口的调查数据,分析了人力资本对农业转移人口城市融入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年龄、学历、培训次数、工作年限、健康状况均对城市融入度产生显著影响。其中,年龄和城市融入度呈现显著的负相关,而学历、培训次数、工作年限、健康程度均和城市融入度呈现显著的正相关。

从上述结论得出的政策启示是:政府应加强对农村基础教育的投资,保证九年义务制教育的普及,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建立完善政府主导的城乡对接农村职业技能教育,发展与九年义务制教育相接轨的职业技能教育,农业转移人口迁入地政府提供更多免费的职业技术培训;实施稳定就业的政策。

参考文献:

[1]刘红岩,陈春良.人力资本、融城能力与农业转移人口的城市融入[J].浙江社会科学,2015(10).

[2]童雪敏,晋洪涛.农民工城市融入:人力资本和社会资本视角的实证研究[J].经济经纬,2012(05).

[3] 梅亦,龙立荣.农民工人力资本对城市融入的影响[J].江西社会科学,2013(06).

[4]舒尔茨.人力资本投资:教育与研究的作用[M].上海商务印书馆,1990.

[5]贝克尔,郭虹(译).人力资本理论[M].中信出版社,2007.

(作者单位:贵州大学经济学院)

猜你喜欢
农业转移人口人力资本引言
保定特色小镇建设助推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财政政策如何助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药用植物野外实践体系构建研究
河南省农业转移人口社会保障现状研究
企业人力资本会计计量方法的新探
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对贵州经济发展的研究
浅析人力资本的经济权利与企业剩余分配
人力资本对农民收入的影响:理论及实证分析
以共享城市公共服务促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研究
我国农村电子商务物流问题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