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研究

2018-08-20 10:25赵洪波
体育学刊 2018年3期
关键词:青少年政策目标

赵洪波

摘 要:借助结构功能主义理论,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通过分析系统运行过程中存在的功能缺失,进而依据“结构决定功能,功能改善结构”这一核心思想,在保证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完善其内部结构。研究提出社会、家庭、学校和青少年个体共同参与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即在政府政策、目标和需求驱动(动力机制)下整合社区、学校、家庭等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协同机制)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体育规范和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共同保障(保障机制)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目标的实现。

关 键 词:体育管理;体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青少年;结构功能主义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6-7116(2018)03-0044-07

Abstract: By means of the theory of 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the author built a Chinese teenager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system, and perfected its internal structure under the precondition of ensuring the effective exertion of system functions, based on such a core idea as “the structure decides functions, functions improve the structure”, and by analyzing functional deficiencie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system running. The author put forward that the teenager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linkage mechanism jointly participated by society, families, school and teenage individuals, integrates such resources as communities, school and families (sharing mechanism) as driven by government policies, objectives and needs (power mechanism), forms an advantage complementing resultant force (cooperation mechanism) to organize and develop teenager physical activities, forms sports norms and establishes a correct sports value view, jointly assures (assurance mechanism) the realization of teenager 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objectives.

Key words: sports management;physical health promotion linkage mechanism;teenagers;structural functionalism

少年强则中国强,青年兴则民族兴。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是现代化事业建设的主力军。青少年的身心健康状况不仅关系到个人的健康成长,更关系到国家和民族的兴衰。《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体质的意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均非常关注我国青少年学生体质健康水平下降的问题,强调全面构建和实施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工程已迫在眉睫。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青少年自身的广泛参与与协作。因此,为深入贯彻执行党中央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体质的意见,建立健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长效机制,必须建立起政府责任意识引导下社会、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自身各方相互协作配合的新格局,使其形成有机协调的多层次、全方位联动模式,各尽其职,各负其责,保障青少年健康促进工作顺利进行,充分发挥体育对青少年健康促进的真正价值。

“结构功能主义”这一概念由美国著名社会科学家帕森斯于1945年首次提出。该理论指出,任何社会现象都可被看成是一个系统,内部由处于不同层次的诸多子系统构成,各子系统之间以特定方式相互联系,对社会的整体发展发挥相应作用;在社会大系统的正常运转过程中各子系统会发生相应变化,随着相互之间不断地调整,社会大系统适应性地出现新的平衡状态并且保持原有运行方向。该理论认为,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完善结构。社会行动的目标方向取决于社会系统的结构,如结构完善,社会行动的目标必定会实现,而为使社会行动实现其目标,系统内部也必定要具备合理有序的结构。帕森斯指出,社会行动系统的目标能够实现均依赖于系统所具有的适应(adaptation-A)、达鹄(goal attainment-G)、整合(integration-I)和维模(latent pattern maintenance-L)功能的有效发挥,而每项功能的有效发挥均依赖于各自承载结构即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完善程度。因此,系统内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4个子系统结构的完善是社會行动系统目标实现的前提。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目标是促进青少年以正确的方式广泛参与体育,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而作为影响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基本因素——社会、学校、家庭、个体则扮演和承担着系统内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社会系统和文化系统的角色。因此,调整因素之间的相互方式才是决定系统内子系统结构完善程度的关键,是系统目标得以实现的保障。由此,本研究借助帕森斯结构功能主义理论中的AGIL功能模型,以保证系统功能充分发挥为前提,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并结合当前实际指出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存在的功能缺失,进而从完善系统内部结构的角度出发,探讨社会、家庭、学校及青少年个体之间相互作用的协调联动机制以促进系统结构的完善,从而实现提高青少年体育健康水平的系统目标。

1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构建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基本功能是促进青少年体育的广泛参与,提高其身心健康水平。这一功能的实现,必须建立在完善的系统结构之上,而探索系统结构组成成分的性质及其相互关系的过程即是系统构建。图1是本研究在结构功能主义视阈下所构建的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

1.1 有机体系统

有机体系统承载着系统的适应功能,为保障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运行,从外界环境中获取必要的物质资源和人力资源。

物质资源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只有在物质资源充足的情况下人们才有可能从事各种社会活动。青少年体育参与所需的物质条件主要包括体育场馆、体育设施以及体育服饰等。人力资源是指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依赖于专业人员的组织和管理,才能够流畅有序;同时为保证青少年以正确合理的方式参与体育活动、增强体能、提高技能、预防损伤,专业人员的体育技术指导和健身知识普及也是不可或缺的。

1.2 人格系统

人格系统承载着系统目标达成的功能,包括个体的动机、欲望和目标。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中建立从高到低的目标次序级别,通过个体目标的聚合和调整最终实现系统目标。这一过程主要是借助体育行政部门的政策导向和组织管理,通过调配系统物质和人力资源来实现的。

政策引导,指国家政权机关、政党组织和其它社会政治集团为了实现其所代表的阶级、阶层的利益与意志,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以权威形式标准化确定应该达到的奋斗目标、遵循的行动原则、完成的明确任务、实行的工作方式及应采取的一般步骤和具体措施。如自建国以来,党和国家颁布了一系列关于青少年体质健康的政策,从建国初提倡的“准备劳动与卫国”体育制度到20世纪70、80年代颁布的《国家体育锻炼标准》,再到2007年实施的《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从1995年颁布实施的《全民健身计划纲要》到2011年颁布《全民健身计划(2011—2015年)》,还有党和国家专门针对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颁发的《关于改善各级学校学生健康状况的决定》《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等一系列重要政策文件均属此类[1]。

组织管理,指目标达成的实现深受系统资源适应关系的影响,更受制于思想的控制。因此,有效的组织管理手段是人格系统发挥目标达成功能的关键。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组织管理主要包括学校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青少年体育竞赛的组织管理以及青少年俱乐部的组织管理等方面。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政府职能不断调整,原有计划经济下由国家拨款按照行政指令组织体育活动的模式已不能满足人们健身的需要,因此如何在政府部门的政策引导下动员各方力量、广泛开展和有效调控青少年体育活动,加大青少年体育公共服务力度是系统目标实现的有效路径。

1.3 社会系统

社会系统承载着系统的整合功能。当各种不同价值取向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行动者(影响青少年体育的各因素)互动时,会逐渐产生某种约定并形成和维持互动的价值模式,这种称之为“制度化”的模式就是社会系统。

帕森斯指出,为了约束有机体系统的动机和人格系统的目标,維护社会系统的稳定性,有必要将所有社会行动者的价值整合成能够被所有行动者认可的共同价值体系,而这必须依靠实际的、权威性的和层次化的权力规则和组织管理手段的运作才能得以实现[2]。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中学校、家庭、社会具有各自不同的价值需要,如何将其整合统一于实现系统目标在于管理手段的有效运用。因此,为保障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顺畅运行,应明确各管理部门机构之间的角色和地位,确定组织管理部门的等级次序,制订相应的法律、政策以及规章制度等,为整合各部门、规范行为、确保权利与义务的实施提供“制度化”的基础与良好的生存情境。

1.4 文化系统

文化系统具有系统模式维模的功能。“模式维持”代表的是社会中最纯粹的主观力量,是具有普遍性价值的领域,尽管这些价值与制度化的客观关系有很强的联系[3]。文化系统是行动系统与外部环境相互作用的系统,通过建立以某种价值为主导的价值规范为整个行动系统提供基本模式,从而实现文化系统的维模功能。维模具有双重含义:一是为了维持具有普遍性的价值体系,通过信息导向确保行动系统且充分表达出动机、需要等个性,在系统中积极地扮演好自身的角色;二是为处理行动系统内部出现的紧张关系,提供运作机制来维持系统的稳定。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模式维持通过建立一定的价值规范,如政治价值、文化价值等能够激励和强化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行动者的动机,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确保各部门各司其职、各尽其责、协调合作,共同维持系统的稳定状态。为保证系统功能的有效发挥,有机体系统、人格系统等子系统必须具备完善的内部结构,而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中社会、家庭、学校及自身系统承担着以上4个系统的角色。需要指出的是,二者之间不是一一对应的关系,家庭、社会、学校、个人系统承载的角色具有交叉和重叠的特性,如有机体系统为执行系统的“适应”功能,需要从外界环境中不断获取一定的物质保障以提供系统运行的物质基础,如场地和人员保障,而这两种保障可以从学校系统中获得,也可由社会系统提供。因此,只有在学校和社会系统通力协作、协调配合的基础上,有机体系统的结构才能得以完善,进而促使系统适应功能的发挥。

2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功能缺失

2.1 适应功能缺失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适应功能就是为促进青少年广泛参与体育活动,从外界获取所需要的体育资源包括人力、物力资源等。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体育活动的重要依托。近年来,我国各级政府高度重视青少年体育设施的建设,先后出台了一系列有关各级各类学校体育场地建设标准的文件,使体育设施的总量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从学校体育范围看,学校体育场馆器材基本上能满足体育教学的需要[4],但仍存在供求失衡、布局失衡的问题,在农村、西部偏远地区体育设施匮乏问题最为严重[5]。而社区体育作为丰富青少年体育参与形式、提高青少年体育机会的重要场所,其体育场地设施建设较为匮乏,难于满足青少年课外体育参与的需要。

体育教师作为青少年体育最重要的人力资源,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发挥着引导、组织和指导的重要作用。青少年的体育运动知识,如已获得的运动技能水平、体育运动方法、体育器材的使用等不仅影响着青少年的学校体育参与水平,对社区体育活动参与水平也会产生重要影响[6]。这些运动知识主要是在学校体育教学过程中由教师传递给青少年的,因此教师的专业知识和职业素养具有重要作用。姜晓珍等[7]研究表明:67.9%的学生认为体育教师对他们的体育参与水平和习惯的养成起重要作用,同时学生有无体育锻炼习惯与体育课的内容、对体育教师的满意程度均显著相关。然而,当前我国中小学的师资情况出现“数量”不足、“质量”不容乐观的现象,严重制约着青少年体育参与水平的提高[8]。

2.2 达鹄功能缺失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目标的实现即为系统的达鹄,是在确定系统的目标等级次序、聚合和调节个体目标的基础上,通过制定相关的政策条文、运用有效的行政管理手段,充分调动和引导现有的人力、物力资源来实现系统的达鹄功能。近年来,我国政府为促进青少年的体质健康相继出台了一系列针对性的指导性政策和文件,既有对青少年体质健康服务系统制定的具体要求,也有为专门性体育活动设计的具体方案。应该说,不管是从政策文件的种类还是从数量上来看,青少年体质健康一直是我国政府极为关注的领域[9]。但是,结果却不容乐观。

1)政策引导:偏离系统目标,层级目标错位。

提高青少年体育参与水平、促进青少年的身心全面发展是系统确定的首要目标,需要学校、家庭以及青少年个体都应明晰的共同目标。从当前的实际来看,政策的实施偏离了系统目标,层级目标错位。一方面,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制定者对问题根源上的认识偏差,将学生体质测试结果作为考核学校体育工作成效与否的重要指标,而体质测试评价指标仅仅是学生全面发展过程中的一环,忽视了青少年体质仅仅是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一种手段;另一方面,相對于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系统目标而言,升学考试才是学校、家庭考虑的首要目标,是他们切实利益的最直接体现。虽然说升学考试中体质测试的初衷是为了实现系统的整体目标,但是系统的这种促进青少年身心全面发展的长期目标与为了应付升学考试而突击强化预达到的短期目标相比,在实际的操作环节相差甚远,这就导致了系统目标与个体目标之间的错位,造成政策引导流于形式。

2)组织管理:管理意识薄弱,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体育部门来讲,青少年体育管理者过多注重青少年竞技体育后备人才的培养,对青少年校内外体育活动的组织管理意识薄弱[10]。相关政策的落实与实施更多注重形式建设,会议和活动较多,而学校体育的常态工作缺少有力推进,仅在时间上保证了青少年的一般性身体活动,未能在技能学习、场地设施、师资等方面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11];另一方面,青少年体育俱乐部、社区体育等校外体育作为学校体育的有力补充,对青少年体育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推进作用,但从当前已有形式来看,政府未能对社会体育资源进行有效配置,缺乏对校外体育的有效组织和管理。汪辉[12]对安徽省社区体育服务于青少年体育活动的情况做了调查,结果显示社区体育的场地设施难以满足青少年体育健身需求,有76.9%的社区未组织过青少年体育活动,有75.8%的青少年未参与过社区体育活动。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参与促进青少年体育发展的管理机制不健全,不能满足青少年体育发展的需求。

2.3 整合功能缺失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整合功能应体现在系统目标实现过程中,当学校、家庭、社会不同行动者的利益出现不一致甚至冲突时,国家政府应明确体育相关部门的职责分工,确定管理部门的等级次序,制定具有强制约束力的法律、政策等,将学校、家庭、社会的价值取向有效整合于实现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的系统目标之中。

1)政策引导环节:法律效力薄弱,政策引导动力不足。

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家庭、学校、社会各方价值的趋同是有效发挥三方合力的前提和基础,这需要政府充分发挥相关政策的引导作用。2006年开展“阳光体育运动”政策的实施,但青少年体质健康问题依旧未得到解决。政策实施效果的不佳主要归因于政策本身和政策执行两方面,而政策本身的强制力度则关系着政策引导作用的有效发挥。政府制定的一系列青少年体质健康相关政策,除《中华人民共和国体育法》等个别政策隶属于专门的国家立法外,大部分政策多以行政法规或是更低层次的文件、通知形式发布,缺乏一定的法律效力,使政策引导难于发挥效力。

2)组织管理环节:职责部门分工不清,政策执行力度低。

首先,职责部门分工不清。我国青少年体育的管理工作主要由教育部体卫艺司和国家体育总局青少年体育司2个部门负责,2个部门各有自己的职责权限。体卫艺司主要以在校青少年为主,侧重于学校体育的管理工作;体育司面向全部青少年人群,工作重点以加强业余训练为主。随着青少年体育活动和赛事的增多,2个部门的职责势必会出现交叉和重叠,当存在潜在利益和风险时两部门更偏重于从自身角度出发趋利避害,致使青少年体育管理工作难以高效推进。

其次,国家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执行力度较低。政策执行是将政策目标转为现实的唯一途径,而在政策目标达成过程中有效执行占据了目标实现90%的重要作用[9]。当前,由于我国政府缺乏相应的政策监管机制,导致地方政府和学校在政策执行过程中重视不够,出现“上有政策、下有对策”的现象,再加上我国政策执行路径具有“自上而下”的特点,上级部门获得的执行信息多依赖于地方政府、学校的单方汇报,执行信息不对称使政策流于形式,未能将政策落到实处[13]。

2.4 维模功能缺失

维模功能是维持系统自身的和谐稳定,是系统在确保社会行动者充分表达自身动机、需求的基础上,通过信息的引导和交流促使行动者维持和建立具有普遍性的价值规范和价值观,在系统中扮演好自身角色。体育价值规范的确立和价值观的形成是对行动者外部行为的要求和价值规范的内化,通过使不同的社会行动者表现出外在行为趋同性而激活其内部真正的动力源,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但以维模的角度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存在以下问题。

1)信息引导:导向偏差,体育价值规范传导力度不佳。

体育价值规范是社会组织和社会成员对体育价值认识的要求,包括对体育价值的观点和看法等,是人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和交往实践中,根据人们对体育的需要、兴趣、追求、愿望等形成的约定俗成的规定和程序,具有普遍和统一的价值认识[14]。任何社会形态,社会行动者在表现自身动机的基础上遵守统一的体育价值规范,有利于体育态度和行为的趋同,形成促进系统目标实现的合力,从而使系统处于和谐有序的状态。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家庭、学校、青少年个体均具有自身的价值诉求和利益需要,会产生不同的体育态度和观念,直接影响着各方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过程中的行为表现。那么,在基本满足各方价值利益的基础上使其遵守一致的价值规范,形成共同促进青少年的体育参与合力,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15]。《青少年体育“十三五”规划》指出,增强青少年的素养,应充分利用各种宣传媒介传递先进的教育理念、人才观和健康观,营造出积极参与体育和拥有强健体魄的个人发展观和社会舆论范围,积极营造校园体育文化氛围,倡导科学健康的生活观念。

社会舆论范围的营造与青少年体育价值规范的形成密切相关,国家法律、政策和宣传媒体对青少年体育价值有效的、积极的和强有力的信息传导能够促进青少年体育价值规范的形成。然而从当前的实际来看,信息传导的效果不佳,表现在未能突出青少年体育参与的价值特征,对其价值宣传含糊其辞,与其他社会群体的体育参与界限模糊。如近些年我国青少年体育出现的保健化、养生化趋势;中小学广为使用的“我运动、我健康、我快乐”这些放之四海皆准,可适用于任何年龄群体的口号等,而对体现其鲜明个性,能激发青少年的强烈参与欲望,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和谐发展的价值特征有所忽视,难以建立社会特别是青少年自身对体育参与行为选择的价值规范[16]。

2)文化内化:完整性缺失,价值观偏离。

为了维持对系统行动者的指导,统一各行动者的思想,消除行动中的紧张,必须在将体育价值的规范逐步内化到行动者的思想中,唤起有机体系统的需要,激发有机体系统的动机,形成内在有效的、持久的动力源以指导自己的外在行为,这一过程就是价值内化。美国心理学家凯尔曼将内化理解为把某些东西融合进心理或身体中去,采纳社会的观念、做法、标准作为自己的价值观,即将内化看成是将外在遵守的准则、信念纳入到自己的观念体系中。

青少年体育文化的内化也是这样一种过程,即将外在的对于家庭、学校、青少年个体的行为要求(即规范)通过主体的接受或内化学习转化为主体内在的价值观,成为指导主体自身行为的取向标准,即青少年的体育价值观,而规范内化越深、接受越好,就越能形成稳定的价值观。青少年体育文化的内化是体育价值观形成和建立的途径和手段,而对体育文化的整体认识和内化程度则直接决定了青少年体育观建立的正确与否。体育文化具有完整性特征,由外层的器物层、中层的体育制度和内层的体育精神组成,而内层的体育精神是体育文化的核心。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国际之间的竞争加剧,实用主义泛滥,体育文化所具有的强身健体、完善人格的基本价值逐渐淡化,取而代之的是助推经济发展的工具价值和提高国际竞争力的政治价值被不断强化和放大[17],导致体育文化的价值观发生偏离。

3 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分析

社会学将“机制”界定为一种系统的运行方式,在承认系统各部分存在的前提下通过协调各部分的关系使其更好地发挥作用。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联动机制是指在政府政策、目标和需求驱动(动力机制)下,整合社区、学校、家庭等资源(共享机制),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协同机制)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形成体育规范和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共同保障青少年体育参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见图2)。

3.1 动力机制

政策驱动:政策驱动是系统发挥适应、达鹄、整合和维模功能的前提。政策驱动是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联动(以下简称联动)的外显动力,国家法律、政策层面对联动的鼓励支持是系统联动的主要推动力,尤其是政府关于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的政策、执行标准、法律保障、问责机制等相关文件的出台,是促进系统联动的直接动力。

目标驱动:共同的目标有利于系统达鹄功能的实现。目标驱动是系统联动的深层动力,促进青少年身心的全面发展是系统联动的最终目标,而对这一共同目标的清晰认识才会促使社会、家庭、学校、青少年个体之间的协同合作成为可能。目标的一致性不排除各方需求的多样性,如何在满足各方需求的过程中实现共同目标是系统联动的有力保障。

需求驱动:需求驱动是系统充分整合功能发挥的条件。近年来,我国政府已出台了一系列有关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的法律、政策和条文,但效果甚微,其原因是在我国长期的应试教育制度影响下,出台的一系列法律、文件与家庭、社会、青少年个体自身的利益需求相矛盾。即使政府采用了升学加分的方式鼓励各方参与,但这种典型的突击行为只能导致青少年在体育考试前临时突击,考试后又恢复之前的状态。虽然暂时满足了学校、家庭的利益需求,却难以从根本上改变青少年体质健康的现状,而且这种缓兵之计也违背了青少年群体内心对体育活动的真正诉求[18],其结果可想而知。因此,只有从根本上改革中小学的考试制度,协调好各方的利益需求,系统的整合功能才能得以有效发挥。

3.2 共享机制

系统适应功能的发挥有赖于社会、家庭、学校为系统的有效联动提供充足的资源保障,而共享机制的运行则实现了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效益。共享机制有利于系统联动过程的顺畅运行,高效达成系统的联动目标,包括场馆共享、人员共享、信息共享、价值共享、利益共享等。在系统联动过程中,社会、学校、家庭所具有的共享平台优势、机制灵活的载体优势、技術指导的人员优势等通过优势互补构建共享的体育参与环境,满足青少年体育参与对运动设施、专业人员的组织和技术指导的需要,同时在活动中交流分享,传播政策信息、健身理念、健身知识等,以便最大化实现系统的联动目标。

3.3 协同机制

协同机制是社会、学校、家庭、个体之间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而彼此相互作用的机制,与系统联动的共享机制存在共融和交叉部分,主要体现在资源共享过程中协同机制保证了人力、物力、信息资源的合理匹配和使用,以发挥共享的实际效用,维护系统的适应功能;系统达鹄和整合功能的实现,更依赖于各方之间的协同合作,主要体现为在政府政策指导下,政府通过对自身和各方的职责定位、任务分工,借助各部分之间具有的相互依赖性,对各类体育活动和竞赛进行有效组织和管理,以发挥协同机制的效能;而在维持系统模式过程中,通过政府相关政策、学校体育文化、社区体育文化、健身知识、体育康复等多元信息的传播,以保障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运行的长期稳定性。

3.4 保障機制

保障机制的作用渗透在系统联动机制运行的各个环节。保障机制的建立和完善可以为动力机制、共享机制和协同机制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内部动力,有助于系统联动机制的良性发展。动力机制作用的发挥,有赖于政府在整合各方利益诉求的基础上制定出具有权威性和统摄性的政策文件,同时建立统一的标准化评价制度和问责制度,对各方的行为实施有效监督和管理,以形成系统联动的长效运作机制;对共享机制的有力保障是根据各方的资源优势进行管理调控,明晰各方的职责边界,促使资源的供给过程更加有序顺畅,最大程度发挥现有资源的效益;协同机制保障最直接的方式就是政府对各方协同合作组织的体育活动和竞赛等给予财政支持,加大资金供给力度,激发各方的积极性和活力。同时,通过对社会资源的整合和优化,建立多元的资金供给渠道,以相关保障制度为依托搭建起一个透明的、专业的公益平台,在提升资金利用绩效的同时增加多元资金供给的公信力度,从而使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联动始终保持不竭动力。

结构决定功能,功能完善结构。借助经典结构功能主义理论分析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联动机制,是在保障促进青少年体育参与、实现身心全面发展这一系统功能有效发挥的前提下,提出的完善我国青少年体育健康促进系统的有效策略,即在政府政策、目标和需求驱动下整合社区、学校、家庭等资源,形成优势互补的合力,组织开展青少年体育活动,促使各方形成体育规范和建立正确的体育价值观,共同保障青少年体育的广泛参与,促进身心全面发展,而这一联动实效性的发挥有赖于社会、学校、家庭和青少年个体之间相互作用所形成的动力机制、共享机制、协同机制和保障机制的高效运行。

参考文献:

[1] 党权. 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政策历史演变研究[D]. 南京:南京师范大学,2014.

[2] 刘润忠. 试析结构功能主义及其社会理论[J]. 天津社会科学,2005,25(5):52-56.

[3] GOODWAY J D,SMITH D W. Keeping all children healthy:challenges to leading an active lifestyle for preschool children qualifying for at-risk programs[J]. Family & Community Health,2005(28):142–155.

[4] FISHER A,REILLY J,KELLY L,et al. Fundamentalmovement skills and habitual physical activity in young children[J]. Medicine and Science in Sports and Exercise,2013(37):684-688.

[5] STODDEN D F,LANGENDORFER S J,ROBERTON M A. Associations among motor skill competence and physical fitness and physical activity in children and adults[J]. Manuscript in preparation,2012.

[6] 张加林,唐炎,胡月英. 我国儿童青少年体育环境特征与存在问题研究[J]. 体育科学,2017,37(3):55-59.

[7] 姜晓珍,特木其勒图. 关于学校因素对大学生体育锻炼习惯形成的影响的研究[J]. 南京体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18(2):47-50.

[8] 张京华. 关于我国中小学学校体育主要问题的调查研究[D].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2012.

[9] 杨成伟,唐炎,张赫,等. 青少年体质健康政策的有效执行路径研究——基于米特-霍恩政策执行系统模型的视角[J]. 体育科学,2014,34(8):56-63.

[10] 张绰庵. 青少年体育综合改革的理性思考[J]. 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4,37(8):1-5.

[11] 邰峰,邓鑫,董喜军. 我国青少年体育发展中政府责任意识研究[J]. 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17,36(2):42-47.

[12] 汪辉. 公共服务视域下安徽省青少年体育管理机制创新研究[J]. 淮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7,38(1):73-76.

[13] 刘海元. 部分省市落实中央7号文件的现状调查与建议[J]. 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09,21(4):37-40.

[14] 胡敏中. 价值规范与价值共识——与马俊峰、江畅先生商榷[J]. 哲学动态,2007(5):20-24.

[15] 王桂华,肖焕禹. 影响青少年体育价值观形成因素的分析[J]. 体育科研,2004,25(2):24-29.

[16] 任海. 南京青奥会与我国青少年体育价值观的重塑[J]. 体育与科学,2011,32(4):1-4.

[17] 胡浩. 当代中国体育文化价值观的偏离与重塑[J]. 体育与科学,2017,38(3):19-23.

[18] 岳保柱. 构建我国青少年体质健康促进服务体系的若干思考[J]. 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1,28(4):453-457.

猜你喜欢
青少年政策目标
政策
政策
青少年发明家
助企政策
政策
激励青少年放飞心中梦
让雷锋精神点亮青少年的成长之路
他为青少年开展普法教育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3练习(一)
新目标七年级(下)Unit 4练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