禁运耗死蒙古

2018-08-20 10:24丁昶
特别文摘 2018年8期
关键词:海禁迦太基大帝

丁昶

人们常说,明朝实行“闭关锁国”。可是实际上,明代史籍中从来没有出现过“闭关锁国”这四个字。

《明史·成祖本纪》是这样评价明朝的:“幅员之广,远迈汉唐。成功骏烈,卓乎盛矣。”

也许有人要问了,既然明朝人目空一切,可又规定“寸板不许下海”,这是什么意思呢?

此事说来话长。我们得从明朝的国家战略说起。

朱元璋先后8次组织北伐,远征蒙古。他还把自己的9个儿子封为塞王,分段镇守北部边疆。

再到永乐大帝,像七下西洋那么大的事情,他让身边一个太监去办就完了。那他自己呢?“五出漠北,三犁虏庭”,最后也死在北伐的征途上。

明朝为什么如此热衷于北伐?

在明朝人看来,全天下可分为两个部分,一个中国,一个大漠;全天下共有两个国家,一个大明,一个蒙古;全天下只有一组国际关系,那就是明蒙关系。

明朝初年,对蒙古实施的是“犁庭扫穴”。所谓犁庭扫穴,就是要把对方的势力连根拔起,彻底扫除。传说罗马击败迦太基之后,再用海盐把迦太基城的土地全都犁了一遍,令其寸草不生。这个就是典型的犁庭了。

但问题是犁庭扫穴只对定居民族有杀伤力,而蒙古以游牧为主,居无定所。所以虽然明军多次攻破、毁灭蒙古王庭的所在地,然而终究不能令其完全屈服。

永乐大帝北伐身死之后,明朝改变了策略,开始对蒙古实施贸易禁运。这也就是人们通常理解的“闭关锁国”。

蒙古高原物产稀少,盐、铁两样尤其紧缺。可是明朝人的禁运措施十分严格,就连蒙古人想要买一口铁锅都不行,怕你拿去熔化了做兵器。

不过明朝人搞制裁也讲究“人性化”。如果确实是拿去炒菜,把锅用坏了。那么只要把旧锅交还,就可以买一口新的,维持“控锅限额”不变即可。

事实证明,闭关锁国的禁运战略效果远胜于犁庭扫穴。蒙古经济被搞得奄奄一息,蒙古各部也渐趋分崩离析,内乱不止。

把明蒙关系的来龙去脉搞清楚,海禁政策也就容易理解了。

在明朝人看来,海外诸国都是一个个“像素”级别的小岛。根本用不着制定任何政策来针对它们。实际上,海禁政策是用来对付海盗的。比如戚继光打击的倭寇,就属于海盗。

《明史》称这些海贼“乘风往来,瞬息千里”,跟游牧骑兵颇有相似之处。而且他们的巢穴孤悬海外,茫茫波涛,犹如大漠,因此极难剿灭。同时他们与蒙古一样,许多物资都有求于明朝。因此,犁庭扫穴既然不行,那么以闭关锁国对之,自然也就顺理成章了。

从战略上看,明清两代的闭关锁国可以说是一以贯之,然而效果却有天壤之别。

当年蒙古各部被明朝包围时,闭关锁国其实是一种非常有效的绞杀战略。后来经过航海大发现,新旧大陆连为一体,对清朝形成反包围,这时候的闭关锁国,就变成慢性自殺了。

(摘自“历史爱好者”微信公众号 图/游飞扬)

猜你喜欢
海禁迦太基大帝
开七窍的混沌大帝又活了:修辞通关①
大象海上吞鲸鱼
明清“海禁”政策及其教学策略
全球史视野下明朝“海禁”政策的再思考*——由2017年高考历史江苏卷第21题说起
迦太基的幸与不幸
Cuando la sangre china llama
顺康时期山东对外贸易相对发展原因探析
从《备边司誊录》“问情别单”看朝鲜王朝对海禁令的认识
腓特烈大帝与洛伊滕之战
腓特烈大帝的两次逃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