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产业园艺术与商业的博弈
——以上海田子坊为例

2018-08-21 05:49
城乡建设 2018年16期
关键词:商铺品类店铺

■ 韩 晴

通过梳理田子坊历史沿革及发展历程,针对现有入驻商家及经营品类展开实际调查,并以上海另一处艺术气息浓厚的创意产业园区M50作为对比,辨识出当下创意产业园文创性、社区性与商业营销如火如荼的多维博弈,试图从中寻求平衡之道,为恢复创意产业园的定位提供参考。

一、田子坊的复兴与衰落

田子坊位于上海市泰康路210弄,是打浦桥地区的石库门建筑群街区;也是20世纪50年代典型的弄堂工厂。除典型的上海石库门建筑外,弄堂内工厂与居民住宅犬牙交错。上海食品工业机械厂的五层大楼伫立于此,与上海人民针厂、上海钟塑配厂、上海新兴皮革厂、上海纸杯厂、上海华美无线电厂等轻工业小厂一同形成田子坊的特殊景观。这个被称为“上海的苏荷”“新天地第二”的特色创意园区,是历史街区更新的典型代表。

“田子坊”一名来源于我国一位著名的古代画家“田子方”。1999年,当代著名的版画家、国画家黄永玉,赋予田子坊这个巧妙有趣的雅名,意寓此坊必将是艺术人才和成果荟萃之地。著名艺术家、画家陈逸飞先生率先在此开办工作室;而一批批优秀的当代艺术家及特色作坊、原创品牌成群结队云集并扎根于此,与上海亲切温暖的弄堂风情共同成就了上海滩最知名的文化角落。

从1998年到2018年这二十年间,田子坊由最初的马路集市发展成为如今的沪上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完成了老街区的华丽蜕变。由点及线,原本的“志成坊”发展为具有浓厚SOHO色彩的泰康路艺术街;由线及面,这条艺术街扩展到由泰康路、思南路、建国路、瑞金路围合的街区,田子坊的品牌价值随着时间推移不断发挥着“波浪效应”,使得旅游资源及街区更新都得到带动,发展空间增加,文创内容也更加丰富多元。

二十年的发展,不仅保留了城市肌理与生活肌理,石库门的建筑形态与老式弄堂风情的结合,也使游人得以窥见“闹挺”的原生老上海生活气息;入驻的二百余家来自各国的艺术工作室和时尚小店,使得田子坊富有多国风情;业态与休闲融为一体,使观光功能层次更多,片区吸引力得到提高。田子坊可以说是历史街区更新的成功典范,多方势力的博弈将一个旧里空间做成了新的创意产业和时尚消费的空间,是一个世界级的社区复兴项目。但在这个空间内,如今过热而带动的租金高企,正在危及田子坊基因中的文创性和社区性。田子坊的发展历程经历了文化聚集、文化高峰、文化消逝三个阶段。

(一)1998~2008年:沪上文化聚集地

田子坊之所以成功,很大因素取决于首位艺术家陈逸飞先生入驻带来的“名人效应”。1998年,陈逸飞先生在此处租下了一处旧厂房作为画室,至此开始吸引尔冬强、王劼音、王家俊、李守白等艺术家入驻,大批从事创意设计的画家、艺术家和设计师,办起了书屋、艺术沙龙、工作室,慢慢形成都市里的艺术社区。

2005年,田子坊位列上海十大最具影响力的创意产业集聚区之首,先后获得上海首批创意产业集聚区(2005年)、中国最佳创意产业园(2006年)、上海工业旅游年票(2007年)、上海十大时尚地标、上海优秀创意产业园、国家AAA级旅游景区(2008年)等荣誉称号。

到2008年,泰康路上210弄、248弄、274弄的671户居民中已有402户居民出租给经营工艺品、首饰、服装及酒吧和特色餐饮(见图1)。而在旧工厂区域内,已吸引了包括来自韩国、澳大利亚、新西兰、法国、英国、新加坡、日本等在内的26个国家及地区以及国内20个省市的179家中外创意企业入驻。在这里,不仅经营者的国别是多元的,其业务也是多元化的,包括陶艺工作室、油画工作室、美术设计室、服装设计室、摄影工作室、室内设计室、画廊、古玩店等。这个曾经不起眼的上海普通旧区,开启了我国自筹资金利用旧厂房建立创意产业园区的先河。

图1 田子坊2008年空置房屋入驻分布图

(二)2013年:最后的黄金时期

田子坊最为著名的两处文化地标—上海陈逸飞工作室旧址及尔冬强艺术中心坐落于泰康路210弄。2000年,正是陈逸飞先生与尔冬强先生这两位艺术家的最早入驻,真正改变了田子坊的面貌。这两位艺术家都为园区发展做出巨大贡献,使其汇集无数文化名流,成为艺术家趋之若鹜的一方乐土。

遗憾的是,由于租金的上涨及租约到期,田子坊2012年正式对尔冬强艺术中心下达限期搬离通知;同一时间,一墙之隔的陈逸飞工作室旧址也被房东告上法庭。这两位田子坊的“元老”面临着“被驱逐”的尴尬境地。

知名艺术家逐渐低调撤离,标志着这个艺术社区的式微已经出现了苗头。常年举办各类摄影展及诗歌沙龙的尔冬强艺术中心于2012年10月搬离;体验陶瓷艺术的乐天陶社于2013年7月搬离;致力于举办音乐沙龙的尤根空间于2013年8月告别田子坊。而大批知名度稍低的自创品牌来了又走,在保持较高的更替频率之后,截至统计时依然留下不少特色小店,见证田子坊最后的一段黄金时期(见图2)。

图2 田子坊2013年空置房屋入驻分布图

(三)2018年:艺术乐土的消逝

田子坊管委会主任敖建国的办公室放着一块牌子,上面写着“创意产业集聚区”,这正是田子坊的原始定位。而如今,经历了十余年“跃进式”发展的田子坊,游人如织,声名远播,其文化艺术气息却正逐渐消散。

与田子坊品牌价值上涨相对应的是日益高昂的房租,一批批有创意的店主因营业额不足以承担房租而被迫关门,原驻的艺术家也逐渐搬离这片客流量拥挤、商业氛围浓厚的土地(见图3)。据2015年复旦大学社会学系于海教授的摸底调研数据,田子坊最高租金已达8万元每月,20%以上的店铺无法经营超过一年。在这种商家逼退玩家的情况下,整个街区的品质都在下降,当初打造创意产业的初衷不复存在。

图3 田子坊2018年空置房屋入驻分布图

二、田子坊现状及存在问题

(一)田子坊现状

田子坊建筑、人口密度都极高,正如上海那句老话“螺狮壳里做道场”,在这小小的壳里店铺林立,品牌繁多。随着时间更替,绝大部分店铺均存在经营时间短暂、转让多次的情况;部分商铺牌名及所属经营品类都已无从考证;这些都为实际统计工作带来了一定困难。笔者在2017年底对田子坊进行实地调研,结合2008年、2013年分别印制的田子坊地图所含当年商铺登记详实数据,对田子坊登记商户的店铺名称、经营品类、品牌原创性、品牌分店开设情况进行整理分析。

田子坊经营品类可分为艺术、餐饮、景区设施、各类商铺(具体可细化为文创、工艺礼品、服装、配饰及其他商业公司)四大类,而因时间久远、搜索数据不足等导致无法考证的不明商铺及待开业商铺,均另归一类。

由田子坊各年度经营品类分布条形图中,可以看出早期田子坊餐饮类及艺术类品牌数量较多,景区公共设施仍不算完善,其余经营品类数量相差不大;随景区发展,入驻商业公司数量急剧增长,餐饮类、配饰类商铺及商业公司数量都十分可观(见图4)。

图4 田子坊各年度经营品类分布条形图

可以看出随着政策利好、创业环境优化、以及田子坊旅游品牌的知名度扩大,店铺面积及入驻品牌数都逐年得到增长—其中,餐饮类、工艺礼品类、配饰类等店铺在三个发展阶段都保持了增长趋势。但令人忧虑的是,相较于2008年、2013年各经营品类相对均匀分布的情况;近一年店铺经营品类明显呈现出餐饮类、商业类店铺的两极化分布。

(二)田子坊存在问题

1.艺术类品牌的消失

田子坊入驻商户中,2008年画廊、手工作坊、油画工作室等艺术类品牌入驻38户,占当时商铺总数的15.70%;而各类服装礼品类商户占116户,足占商铺总数的47.93%。至2013年艺术类和商业类商户数目及占比都有所增长,分别占商铺总数的17.85%、56.62%(见表1)。可以看出艺术类商户小幅增长,而商业类增幅极大,一举占数过半;到了2018年,这个数字已然达到65.32%,艺术类占比下降至11.27%,不足商业类品牌的六分之一。可以看出田子坊近十年的发展中,除却变动较小的其他经营品类,艺术类品牌生存空间逐步牺牲,商业类品牌愈加势大。

以田子坊著名的画家楼(见图5)为例,这里曾是艺术家创作、会客、社交的场所。李守白、由曙亮、韩北石、朱天红、何亚萍、罗曼诺金、萨芬娜等几十位自由职业画家都曾扎根于此,潜心绘画。不定期开办的艺术沙龙、座谈会、艺术家联展等文化活动为大众提供一个近距离参与感受艺术的机会。但截至2017年底,画家楼许多原驻艺术家或因高昂房租、或因清静不再,已经纷纷离开田子坊。从入口处指示牌可以看到,整栋楼近半商铺出租给各类商业公司,也从侧面反映出田子坊艺术气氛的低迷(见图6)。

表1 田子坊各年度经营品类分布统计表

图5、图6 著名的210弄5号“画家楼”及入驻商户

2.品牌原创性、多元性的消失

店铺低端化是田子坊面临的一大隐患。以资本论英雄使得整体租金不断抬升,田子坊品牌的原创性受到严重挑战。统计田子坊各年度独创品牌所占比例,可以发现2008年与2013年这一比例差距还比较小,分别为28.10%、27.08%,仅下降了1个百分点;到了2018年,这一比例已经跌至17.92%。346家各类商铺,仅有62家为原创品牌(见表2),这其中还包括仍驻扎在田子坊的各类画廊、绘画工作室等。“什么赚钱开什么”正是田子坊商户的真实写照,义乌批发式小商品及廉价化妆品、街头小吃摊正充斥于田子坊各处(见图7~9)。

图7、图8、图9 田子坊遍布“义乌小商品”及小吃

田子坊另一大隐患便是店铺类型的同质化。仅以同一品牌为例,在对田子坊商户分店的调查中,在2008年,仅有5个品牌开设了一处以上分店,分店品牌重复率仅4.13%;说明当时的田子坊商户店铺比较多元化,每处店铺都有其独特之处,店主也都通过精心布置店铺力求营造不同的空间感受。2013年这个数据急剧上升—19个品牌开设了36处店铺,重复率达到11.08%;2018年,更是达到了29个品牌开设61处店铺,同品牌最多分店数已经达到5处,重复率高达17.63%(见表3)。有资本的商家追求增加分店数量,分布在田子坊四处以最大限度增加潜在顾客,这都使得其余勉强经营的特色小店所在空间不断受到挤压。

表2 田子坊各年度独创品牌统计表

表3 田子坊各年度品牌分店开设统计表

三、M50创意园概况及对田子坊的启示

M50创意园是典型的工业遗址类园区改造项目,因位于莫干山路50号得名。M50地处苏州河南岸半岛地带,占地面积约41亩,建筑面积41606平方米,拥有自上世纪30年代至90年代各个历史时期的工业建筑50余幢,是目前苏州河畔保留最为完整的民族工业建筑遗存。M50原为周氏徽商创办的信和纱厂,历经历史变迁,现为上海春明粗纺厂。1999年底停止生产后出租空置厂房,同田子坊一样,逐渐有艺术工作室、画廊、设计企业等自发迁入(见图10、11、12)。2000年起至今,M50成为上海具有标志意义的创意园区之一,以视觉艺术和创意设计的定位出名。逾百位来自二十余个国家地区的入驻商家,为苏州河畔创造了浓厚的艺术创意氛围,吸引了众多国内外收藏家,媒体,名流,艺术爱好者,市民和游客。

作为上海目前经营得比较好的文化艺术聚集区之一,莫干山路50号园区拥有自己的官方网站,近年来园区理念从文化创意产业园逐渐转变为塑造集合艺术、教育、创意设计于一体的品牌,并推出口袋艺术咨询刊物《ART IN SHANGHAI》。M50每年推出的年度主题曲与丰富的各类设计比赛、艺术展览活动,包括但不限于:推出园区艺术机构联合开幕及艺术家工作室开放日活动;参展北京首届国际艺术衍生产品博览会;推出首届艺术季系列活动;针对艺术类及设计类开展的M50新锐奖,举办至今已有十年,是国内首个青年艺术与设计跨界评选活动。M50正意图打造一个开放性的艺术平台,其复合型的空间承担了媒体功能、自媒体、展览、活动功能等。

艺术园区走向商业化是必然趋势,几乎所有创意园区都面临艺术与商业的博弈。在这种困境前,M50选择顺势调整了商业结构,也就是租户结构。扩大了年轻人喜欢的复合型空间,可以进行艺术跟时尚相结合的活动。同时根据来访人群的不同需求,园区内设置了专门欣赏艺术、游玩、体验活动、消费三条不同线路,不过分“阳春白雪”,也不过分商业化,这一点同样值得田子坊学习。

图10、图11、图12 M50部分建筑外观及内部

要实现商旅文联动发展,就要保证创意产业的“源泉”不枯竭。田子坊失控的租金及准入商户的把关不严,是田子坊如今失去个性化,游客满意度下滑的重要因素。鉴于此,田子坊应结合自身情况,适当学习M50园区,加强租赁管理及产业管理,鼓励创意类企业的入驻;做好创意产品销售和体验消费线路的规划;增加田子坊文化节、建立“石库门生态博物馆”等,深入挖掘田子坊潜在的文化价值,努力恢复田子坊原本的创意产业园区定位。

猜你喜欢
商铺品类店铺
老店铺杂事
苏轼的店铺
外销画中的十三行街道戏曲商铺考
沉浸式剧院——Dear So Cute商铺与咖啡馆
干不过老大,就创造一个品类成为老大——通过GUNNAR聊聊自建品类
参展推荐品类索引
2015五道口店铺回访
2013年二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
2013年一季度全国玩具品类进出口统计
三家商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