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为干预结合心理护理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的价值分析

2018-08-22 00:46潘青芹
中国实用医药 2018年21期
关键词:冠心病满意度心理

潘青芹

冠心病是临床发病较高的一种心血管疾病, 尤其好发于中老年人, 与患者饮食习惯的不良和年龄的不断增大有直接关联。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 可诱发多种心血管严重疾病,如心律失常、急性心肌梗死等, 甚至出现心力衰竭, 给患者的健康带来严重负面影响。临床对本病的治疗多采用保守药物治疗或介入治疗, 但均需终身服用药物, 且可因为病情反复而住院。因此, 本病患者多存在明显的心理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 对疾病的发生发展和转归有明显影响, 临床医生在治疗躯体疾病中也需注意对患者心理状态的改善[1]。护理干预是改善患者心理状态的重要手段, 本研究分析行为干预结合心理护理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的临床价值, 现具体汇报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在本院心内科住院治疗的100例冠心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所有患者均符合冠心病诊断标准, 经心电图、心脏彩超及冠状动脉造影等检查确诊;其中稳定型心绞痛47例、不稳定型心绞痛39例、无症状心肌缺血型14例;排除急性心肌梗死、恶性心律失常、合并其他严重躯体疾病者。将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各50例。观察组中男29例, 女21例, 年龄44~78岁,平均年龄(60.7±13.4)岁, 病程6个月~8年。对照组中男28 例 , 女 22 例 , 年 龄 42~79 岁 , 平 均年龄 (61.5±14.6)岁 ,病程6个月~10年。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病程等一般资料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 统一健康宣教、用药护理、饮食干预等。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行为干预结合心理护理, 具体如下。①认知行为干预。患者多为中老年人,个人经历、受教育程度、生活环境等各不相同,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范围和深度均有所不足, 且个人知识水平和沟通能力有所差异, 使得临床护理健康教育有一定难度。护理人员应制定个体化教育方案, 帮助患者建立正确的疾病观, 提升认知水平, 纠正不合理理念, 通过系统的学习改变异常行为,以健康的行为改善疾病。行为干预的具体方法包括系统脱敏法, 通过静坐、转移注意力、肌肉放松等, 刺激与松弛配对,多次训练后达到脱敏效果, 再如理论情绪疗法, 以理性观念取代非理性观念, 达到干预的效果[2]。②疏导性心理护理。本病病程长、反复发作、治疗周期长, 患者身心都遭受很大的压力和痛苦, 有许多不愉快的体验, 多不同程度存在焦虑、抑郁、烦躁、悲观等负面心理情绪, 对病情的康复极为不利。护理人员应引导患者宣泄不良情绪, 做一个好的倾听者, 尽可能满足患者的需求, 指导其放松心态, 告知其通过积极的治疗能够控制病情, 达到临床缓解状态, 使其重塑治疗信心,学会自我调适情绪和自我放松, 并可通过转移注意力、放松疗法、亲友支持等方法进一步释放患者不良情绪, 提升心理适应性[3]。③支持性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可向患者多讲解冠心病的发生、发展及治疗相关知识, 或以治疗成功的病例向患者举例说明, 以增强患者的信心;鼓励患者家属从心理和生活上给予患者充分支持, 注意调整饮食, 合理安排睡眠,增强躯体的舒适度, 从而带动心理状态的改善[4]。

1.3 观察指标及判定标准 采用SAS和SDS评估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心理状态。采用本院自制问卷调查患者满意度,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及不满意, 护理满意度=(非常满意+满意+一般)/总例数×100%。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护理前, 两组SAS、SDS评分比较,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观察组SAS、SDS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 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

表1 两组患者护理前后心理状态比较 分)

注:与对照组比较, ap<0.05

组别 例数 SAS评分 SDS评分护理前 护理后 护理前 护理后观察组 50 52.32±6.74 45.24±8.12a 54.67±8.95 43.11±7.42a对照组 50 51.98±7.03 50.36±7.89 54.79±9.14 52.49±7.91

表2 两组患者护理满意度比较(n, %)

3 讨论

冠心病不光是一种躯体疾病, 也是一种身心疾病, 心理因素和躯体因素在病情的发生发展过程中有重要的作用。患者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的发生不仅影响治疗效果及预后,也影响生活质量。但临床对冠心病的治疗往往更注重躯体症状的改善, 对心理状态的干预较少, 同时大多数患者也不认同自身存在心理问题。国外研究显示, 患者在存在明显焦虑、抑郁等负面情绪下, 体内交感神经兴奋性增强, 肾上腺素、肾上腺皮质激素等分泌可异常增加, 导致心律失常的发病率增加, 同时可引发血管收缩、血压升高, 诱发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律失常等, 甚至造成猝死[5]。因此, 心理护理和行为干预有重要意义。由于患者的个体差异较大, 对疾病的认知程度各异, 且心理焦虑、抑郁程度明显, 给临床的护理干预带来一定难度。行为干预结合心理护理使用各项心理调适手段, 强化对疾病的认知, 改善心理负面情绪, 帮助患者走出焦虑、抑郁等情绪带来的心理阴影, 逐步认识到自身问题,并有意识的自我修正, 从而达到疾病治疗的良性循环, 有效促进病情的缓解[6-10]。

本研究结果显示, 护理后观察组SAS评分、SDS评分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96.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8.00%, 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综上所述, 行为干预结合心理护理对住院冠心病患者的价值确切, 有效改善了患者的心理状态, 提升治疗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提高了护理满意度, 值得在临床推广使用。

猜你喜欢
冠心病满意度心理
冠心病心绞痛应用中医辨证治疗的效果观察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sST2水平与冠心病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ADAMTs-1、 CF6、 CARP在冠心病合并慢性心力衰竭中的意义
16城市公共服务满意度排行
心理小测试
浅谈如何提升脱贫攻坚满意度
心理感受
明天村里调查满意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