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宁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及发展建议

2018-08-22 07:48孟雷
中国集体经济 2018年22期
关键词:建设现状发展建议

孟雷

摘要:目前辽宁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居中游水平,主导产业、城镇功能、区域品牌建设等尚需不断发展,为推进辽宁特色小镇进一步发展建议:分区、分类发展,打造新型特色小镇;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注重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特色小镇文化品质;打造区域品牌,提升特色小镇的竞争力。

关键词:辽宁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发展建议

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提出“因地制宜发展特色鲜明、产城融合、充满魅力的小城”,以带动小城镇全面发展,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先后于2016年和2017年公布了2批全国特色小镇名单,辽宁省有13个特色小镇入选其中。特色小镇的建设和发展,有利于推进区域产业转型升级,既能带动工农业发展,又能带动旅游业等现代服务业发展;既能推动产业加快聚集,又能补齐新兴产业发展短板,形成引领产业转型升级的示范区。同时有利于切实提高辽宁城镇化质量,搭建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基本平台,满足群众过上美好生活新期待的迫切需要。

一、辽宁省特色小镇建设现状分析

(一)特色小镇建设在全国居中游水平

2016年10月,国家住房城乡建设部公布了第一批中国特色小镇名单,入选的127个特色小镇中,辽宁省4个小镇榜上有名(大连瓦房店市谢屯镇、丹东东港市孤山镇、辽阳市弓长岭区汤河镇、盘锦市大洼区赵圈河镇),2017年8月公布了第二批276个全国特色小镇名单,辽宁省有9个小镇位列其中(沈阳市法库县十间房镇、营口市鲅鱼圈区熊岳镇、阜新市阜蒙县十家子镇、辽阳市灯塔市佟二堡镇、锦州市北镇市沟帮子镇、 大连市庄河市王家镇、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本溪市桓仁县二棚甸子镇、鞍山市海城市西柳镇),相比于国内其他省份和地区,辽宁省特色小镇的数量和建设水平基本处于中游。

(二)主导产业多是一般的传统产业

特色小镇的兴起和发展一般都依托当地丰富的自然资源、区域条件、人文基础,以及优势特色产业。辽宁特色小镇产业形态特色鲜明、资源禀赋优势明显。但通过对各特色小镇支柱产业的分析发现,基本都是以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支柱产业,13个特色小镇中有6个小镇(谢屯镇、王家镇、孤山镇、熊岳镇、赵圈河镇、汤河镇)旅游业发达,是当地的经济支柱之一;谢屯镇、王家镇、赵圈河镇和胡家镇主要以第一产业为主导产业,十间房镇、二棚甸子镇、十家子镇、佟二堡镇、西柳镇等其他小镇多是以工业为主导产业,产业门类较多,综合化多元化发展明显,但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投入不足,科技、创新等要素资源的支撑作用较弱,难以吸引优质的资源集聚。第三产业在经济发展中没有起到主导地位,尤其是新兴产业在特色小镇的发展中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新型产业型和高端制造型的特色小镇几乎没有

我国的特色小镇建设始于浙江,在浙江省公布的79个省级特色小镇中,有12个是新型产业型小镇,而辽宁的13个特色小镇或是休闲旅游型,或是资源禀赋型,或是历史文化型,或是交通区域型,而缺少新兴产业型和高端制造型小镇。

新型产业型小镇以科技智能等新兴产业为主,以科技研发、企业孵化、互联网与大数据为产业依托,以知识、信息、智慧为发展的基本要素。产业园区集聚效应突出。

高端制造型小镇遵循产城融合理念,产业以高精尖为主,注重高级人才的引进,突出小镇的智能化建设,为小镇持续发展增加动力。

辽宁省新型产业型和高端制造型的特色小镇的缺少导致其在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实现产业集聚,引领创新创业等方面发挥的作用比较有限。

(四)城镇功能尚需不断完善

特色小镇建设的一个基本目标是为公众提供完善的公共服务功能,即产业服务功能和人居服务功能,但在对辽宁省特色小镇的调研中发现,有些特色小镇在为企业科技创新、产品孵化、高级人才引进与培养、拓宽融资渠道等方面提供全方位服务的功能有待提高,中小企业技术研发、科技服务和招商引资、引智等相关公共服务平台缺乏。同时在生态优化、社区居住、人文教育等方面的服务功能也需进一步的完善。中经社智库专家在调研辽宁特色小镇建设时也指出,一些小镇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存在短板,一些小镇的特色文化仍待深入挖掘,建筑外观、生态绿地和社区配套设施没有彰显小镇文化特征,存在“千镇一面”现象。

(五)特色小镇的区域品牌知名度有待提高

辽宁省的各类小镇,包括13个国家级特色小镇除了“盘锦大米”这个区域品牌外,其他小镇普遍都存在着区域品牌知名度不高,影响力不大的问题,尤其是与东北其他地区以及全国的一些有名的小镇相比,没有太强的竞争优势。这体现在特色产业的集聚性不强,区域块状经济仍存在“低、小、散、弱”,同质化竞争的问题,大部分仍处在产业链和价值链的低端,没有完全实现产业转型升级。地方政府在小镇区域品牌的建设上缺少长远规划,没有完善的建设特色产业(或产品)品牌,特色旅游品牌的具体措施和统一平台。在塑造小镇形象、提升小镇知名度和影响力方面的有效举措不多。大部分小镇还停留在规划层面,基础设施的修建,环境的美化缺乏统一的规划,没有真正体现小镇的目標、定位以及特色,给人的感觉仍是“山还是那座山,水还是那片水”,小镇的形象不突出,个性不明显, 不能做到充分利用自然的生态凛赋展示个性。此外,在小镇形象宣传方面还存在缺少统一视觉识别系统,市场推广活动缺乏规范性,不能有效利用各种新媒体进行特色小镇形象介绍和宣传推广。

二、推进辽宁特色小镇进一步发展的建议

(一)分区、分类发展,打造新型特色小镇

目前,国内建设的特色小镇有建制镇和非建制镇两类,而辽宁沿海经济带建设的小镇基本属于建制镇,即是一个已经存在的具有镇级政府管辖的空间,在充分发挥本地的自然资源和区域优势,利用多年发展积累起来的经验和资本逐渐形成和建设的。而非建制镇是一个政府或企业打造的“非镇非区”的实现经济转型升级的新空间,是一个“产城人文”深度融合的新型发展平台,这种类型的特色小镇在我国东南沿海经济比较发的省份比较常见,如新型产业型特色小镇、高端制造型特色小镇以及创新创业型特色小镇等,在未来经济发展的过程中,随着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的调整,辽宁省也可以积极鼓励这种类型特色小镇的发展。

在特色小镇建设的过程中应遵循选择性重点培育的原则。不能盲目逐级下派创建特色小镇数量指标。而应充分结合各地的实际条件,分区、分类、分阶段,有计划,有目标地精心选择具有一定基础和条件的项目和地区进行重点培育,不能搞一刀切。对于像沈阳、大连这样的大城市的周边可虑建设非建制镇类特色小镇,可以作为疏解大都市功能的发展平台。而相对落后地区可以考虑发展建制镇类的小镇,充分发挥其具有的区位和特色产业资源优势。

(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提升综合竞争力

培育特色小镇的关键是发展特色产业。特色产业的发展状况直接影响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和发展潜力。因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每个特色小镇都有自身的优势和劣势,要想在市场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做到扬长避短,充分发挥区位、资源的比较优势,利用其在经济、市场、技术等方面的优势,大力发展具有市场竞争力的特色产业,推出系列优势产品,形成区域化、专业化生产,努力提高市场化、集约化水平,逐步形成当地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以不断提高特色小镇的综合竞争力。

首先需要树立产业立镇观念。摈弃单纯的GDP观念,要立足资源优势,产业定位要精准,特色要鲜明,因地制宜地发展具有明显优势的特色产业,充分利用“互联网+”等新兴手段,改造升级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推动产业链向研发、营销延伸。树立市场意识和质量意识,积极创品牌,大力培植有小镇特色的主导产品和支柱产业,推动产业向特、精、强发展。

其次,依靠科技创新发展特色产业。为此,要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作用,注重构建创新生态系统,实现企业核心业务与小镇发展相结合,龙头企业要不断延长产业链,积极推动特色产业结构升级;同时要真正提高劳动者的素质,加大对技术人才的引进和培训,以不断推进科技进步,实现特色产业的持续竞争优势。

(三)优化营商环境,提升服务效能

营商环境反映—个地区的经济软实力,是—个国家、—个地区能否有效吸引各方开展贸易交流和商业合作以及参与区域竞争的重要因素。为了更好地推进特色小镇建设,需要进一步优化营商环境。

首先,政府与企业之间建立长期良性互动的体制机制。政府应提高服务效能,企业应多关注运营维护。在特色小镇建设推进过程中,政府应全面关注产业支撑、公共服务、社会治理、农村劳动力转移等重点内容,并在基础公共设施和服务上,如基础道路、污水处理、供电、供热、供水等方面承担相应的责任。企业则应在产业植入、资本引入、管理导入等方面从商业可持续性角度加大投入力度。

其次,根据特色小镇建设所处的不同阶段,动态调整政府和企业之间的关系。在小镇建设初期,政府应积极牵头提供完善的公共基础设施服务,合理运用财政资金,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在小镇建设的中后期阶段,政府的重点作用是“扶上马且送一程”,要积极引入專业运营商和产业运营机构,使其及时接过投资、建设、运营的“接力棒”,补充、提升小镇的生产功能和生活服务功能。在特色小镇建设的不同阶段,政府和企业作为不同的主体需要发挥出自己的应有功能,戮力同心、合力共建。

(四)注重生态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

特色小镇建设过程中需要坚持生产、生活、生态“三态融合”的发展原则,其中生态建设是特色小镇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也是小镇最有魅力的元素之一。因此需要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1. 打造特色产业生态

目前辽宁省许多传统产业始终处于低端的加工生产环节或者是以单—制造为主,没能形成生态型的产业体系,在竞争中往往处于劣势。为了打造特色产业生态,一方面需要培育和构建新兴产业业态,同时提升和完善传统优势产业业态,重塑和丰富历史经典产业业态。首先,要加大力度引进和培养高端科技人才和高层次的管理人才,形成适应新型业态发展需要的人才结构。其次,要抓住产业创新,重点抓好产品研发、工业设计、智能制造以及品牌营销等工作。第三,加大新型产业有效投资,推广“互联网+”应用,培育特色产业生态的支撑力。

2. 实现生态与生产的融合发展

在优势主导产业选择上,积极发展低碳、生态产业,坚决控制禁止(淘汰)类低端、污染产业;在生产过程中,坚持以节能、降耗、城污、增效为目标,持续开展清洁生产,治理、改造、升级重污染高耗能行业;大力推广清洁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利用;设计优化环保生产工艺,抓好水、气、声、渣的整治工作,加强环境污染的检测和治理。

3. 实现生态与生活的和谐共生

特色小镇要坚持民生原则,在人居环境和建筑外观设计方面,在小镇功能布局、生活基础设施的完善以及现代服务的提供等方面,注意改善居民生活环境,增强旅游业外部环境的吸引力,为此要做好园林绿化工作,立足生态和景观提升绿化品质,抓好公园建设项目,同时在旧城改造,旧村庄美化等方面,实施建筑节能改造;大力推广大阳能、光热的利用;普及生态厕所、雨水利用等生态技术;逐步推进生态基础设施建设,加快生活垃圾分类管理;倡导绿色出行实现清洁直达,完善公共自行车服务系统和公共交通网络。

(五)加强文化建设,提升特色小镇文化品质

特色小镇不仅体现在地域特色和环境上,也体现在文化方面。特色文化能对小镇的旅游乃至地方经济产生拉动作用,特别是一些小镇以悠久的历史传承,以出产富有地方特色的产品驰名中外,以独特的旅游文化吸引了大量的游客,如果能合理开发,产生的经济价值极大。

特色小镇的建设要形成自己的独特文化气质,不能千镇一面,要对体现小镇独特风貌和特点的文化元素进行挖掘和提炼。从多方面挖掘产业的文化附加值,使特色小镇具有明确的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文化标识,并对区域协同发展、环境保护、人民生活质量、历史文化传承等多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要立足长远,树立国际化的思维,从全球化的视野来建设小镇的文化;同时也要因地制宜,充分发掘当地资源潜力,充分依托当地历史传统、乡土人情、产业特点、建筑特色塑造小镇文化,使小镇建设具备长久和旺盛的生命力。努力将特色小镇建设成为具有明确产业定位、文化内涵、旅游和一定社区功能的发展平台,实现文化让特色小镇更美好,特色小镇让文化更具魅力。

(六)打造区域品牌,提升特色小镇的竞争力

区域品牌代表了一定区域内产品的声誉和产业集群的形象,反映了一个小镇的产业发展潜力,区域品牌的打造,有利于提升辽宁各小镇产业集群的竞争力,不断增强特色小镇的竞争力。

第一、制定区域品牌发展规划。各级政府要制定明确的区域品牌发展战略,将小镇发展目标和区域品牌建设联系起来,协同政府、行业协会和企业等各方资源和力量,推进企业之间的战略联盟,提升产业链的技术创新能力,以品牌建设带动小镇发展,以小镇建设促进品牌升级。

第二、明确区域品牌定位,提升小镇知名度。区域品牌定位应该充分体现小镇的产业特性和区域特性。如大连瓦房店市谢屯镇荣获“辽宁特产海参之乡”的美誉,丹东东港市孤山镇被称为“丹东贝类生产第一镇”, 盘锦市盘山县胡家镇打造“中国北方河蟹第一镇”。这些小镇在区域品牌的打造方面就应积极发挥这些已经积累的优势。这是由本地区的自然资源、历史文化、技术优势、商业基础、社会发展状况等多种因素经过长时间的积淀而形成发展起来的,具有自己鲜明的个性,区域品牌定位应能够体现这种个性,并能因地制宜,充分发挥这种独特性的比较优势。在此基础上提炼出具有一定差别利益的区域品牌核心价值,形成区域品牌自身的特色,才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吸引客户。

第三、开展整合营销传播,宣传区域品牌,提升特色小镇的影响力。政府和行业协会应有计划地积极组织、参与区域品牌建设及推广活动,鼓励各类企业参与海内外各种项目推介会、招商洽谈会、商品交易会,产品博覽会、展会等,并定期举行商业活动,利用各种展会、博览会宣传区域特色产品,展示区域比较优势。有计划地开展媒体宣传,展示区域品牌形象,不断提升特色小镇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参考文献:

[1]刘国斌,高英杰,王福林.中国特色小镇发展现状及未来发展路径研究[J].哈尔滨商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11).

[2]王国华.特色小镇是政府主导的市场经济行为[J].经济,2017(04).

[3]孙文红,王野.以良法善治全力优化营商环境[J].辽宁经济,2017(08).

[4]鲁丰乐,俞婷瑜.特色小镇的生态内涵和生态建设[J].浙江经济,2016(01).

[5]陈建忠.特色小镇建设重在打造特色产业生态[J].浙江经济,2016(07).

(作者单位:渤海大学管理学院)

猜你喜欢
建设现状发展建议
控制科学与工程学科建设的实践应用探析
民办高校秘书工作的现状与优化措施
经管类优质实践教学资源建设现状与共享探索
如何走出小学音乐教学的困境
沈阳高新技术产业“产学研”互动创新体系建设现状研究
当前普通高中体育师资队伍状况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