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农村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

2018-08-22 10:17杨航
读写算 2018年7期
关键词:话语权文化

杨航

摘 要 中国农村教育在实现教育普及后面临新的经济、文化环境,发展困难重重,城乡教育资源配置不合理的问题由来已久,本文试图从文化角度剖析农村教育现状,寻求农村教育发展的新路径,重新定位农村教育的功能。

关键词 農村教育;文化;话语权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18)07-0227-01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村教育是以广袤的农村地区为范畴,以农村人口为对象,以基础教育、职业技术教育、农民教育为内容构成,为农村地区的发展服务的区域性教育。教育既是区域发展的象征之一,亦是经济繁荣的助推力。从文化的角度来看,中国现代农村教育是传统文化系统与现代教育系统的交汇,它兼有传统文化的保守性和现代教育的开放性。

历史的伟大进步往往要以局部的牺牲作为代价,在中国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农村因其资本乏、经济落后、人力分散始终处于失语状态。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不断深入,城市印痕在农村俯拾皆是,乡土气息越发淡泊,教育也体现出“唯城市”倾向,教育模式的无过渡性移植使中国农村教育陷入困境。

一、案例引入

陕西省安康市位于陕西南部山区,经济发展不足,十县九贫。在过去的几年时间中,免除学杂费和生活补助等政策的实施给农村教育带来了可喜变化,经济困难家庭的燃眉之急得以解除,大部分农民子女接受了义务教育,观念依旧停滞不前,未满或结束义务教育即外出打工的现象普遍存在。在农村学校的课程设置、教育模式上,往往将城市学校作为模板,预设价值立场,资源有限、经费不足禁锢着村、镇教育朝理想的图式发展。平利县在2007年前后众多村小被迫撤并,学生进入集镇学校,2015年前后大批学生迁入县、市学校,生源流失严重,集镇高中人丁稀少,生存堪忧。生源被强迫聚集在城市中,伴随而来的反而是辍学率居高不下。

二、现象还原

上述现况积压多年,进一步导致了新生儿童在家庭教育、学校教育上的双重缺失,农民在子女教育上的投入与回报不成正比,他们所迫切期望的经济价值没有得到实现,主动向资源集中的城市靠近的本质其实是被迫在教育上完成自身的认同。当下的农村教育恰似是某些传统认知的反证,读书不再是寒门士子跨越阶层的捷径,农村青年也再无凿壁偷光、囊萤映雪之精神。伍晓伟和朱志勇曾共同指出:“20世纪70年代末中国教育改革呈现两种趋势,一是精英化趋向,一是市场化趋向。两种改革都造成了对农村教育极大不利的局面。”“国家的教育设置的吸纳世界性的高层文化”,乡间文化成“一种被长期剥夺的合法性知识。”纵使基础教育改革的呼声一年胜过一年,事实上,却从未跳出以城市为中心的窠臼,中国正处于社会转型的关键时期,城市化高歌猛进,乡村以城市文化为导向,然而城乡二元对立的结构尚未得到绝佳的平衡策略,农村教育被看作是从这一对立中产生出来的相对概念,城乡本就落差巨大,在各种资源的争夺中以农村失败的局面持续存在,在农村教育这一战场上长久交锋,力量悬殊中城乡教育的互动是不平等的,农村教育在自我定位时将目光聚焦于城市教育,最终失声。

农村教育文化话语权的丧失是一个逐步积累的过程。城乡之争是传统与现代、东方与西方对话的具体表征,城市教育基于其繁荣的经济、丰富的资源确立的稳定的体系成为贫困、落后的农村教育的模板,后者接受前者给予它无穷无尽的影响力,在政治、经济的作用力下,其理想的发展形态与前者叠合,短时间内,农村教育的面貌得以改进,而长久的将城市教育的技术不加改变的移入乡村土壤,最终就走向畸形发展的道路,陷入痛苦的循环,教育学界惯用“内卷化”理论和“痛苦”理论来作表述。如以城市教育标准来衡量农村教育,正如要求鱼要成为爬树的高手,历史推进,改革并没有带来本质性的变化。

三、困境的解除

文化包含教育,李瑾瑜先生认为“低劣的经济条件只是一种外显性贫困,这种贫困同时还有一种自我维持的隐性文化体系”,他认为影响农村发展的贫困文化主要体现为闭塞的文化生活、保守的生产观念、懒惰的人生态度、落后的人口观念和消极的依赖心态。农村接受了城市文化的影响,又没有完成对于贫困文化的彻底变革和思想观念的更新,被城市的文化路向引导,但历史上长久积淀的文化弱点始终存在,农村教育缺乏应有的文化环境,经济成分亦不足以支撑起教育体系的建构,农村教育进退维谷。现代教育宣扬只是和科学的权威性,乡土文明被消解,乡村教育被轻率地描述。教育的最终目的应该是实现幸福,那么农村教育当如何消解痛苦?

农村教育要摆脱自我否定的思维定式,首先就要有强烈地文化自省意识,各美其美,以乡土文明为本位,由经济改革、体制改革上升到人心的革命,用高度的文化自觉来体现乡村城市化、现代化的诉求,在传统与现代中间构建起一种公平、对等的新型秩序。

从政策而言,破解农村教育失声难题的途径则更为直接。输入资源是最为普遍的方式,但要从根本上改革,则需要挖掘乡土本身的资源,城市教育的功利性弊端暴露无遗,农村教育则应当避免,在其教育设计中,结合乡土特色和传统文物,倡导教育美学化,充分利用农村的固有资源。在当代的新农村建设中,农村教育所面临文化选择不外乎两种:一是城市化,一是乡土化,从物质和政治层面考虑,城市化乃是最有利选择,若从可持续和文化哲思的角度进行探索,即另当别论。席勒在《审美教育书简》中提出,审美是连接精神与物质“河的第三条岸”,康德也从美学的角度出发指明“人的天性将通过教育得到更好地发展”,即使让下教育给农村社会带来的痛苦大于欢乐,且无法对这种困境解除的时间做精确度量,农村教育的审美化当是一条可行之道,以美之本质退去城市文化的功利色彩将指日可待。

参考文献:

[1]孙立群.农村教育与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关系研究[A].东北农业大学,2003.

猜你喜欢
话语权文化
网络圈群视域下思想政治教育话语的破圈困境与路径选择
以文化人 自然生成
话语权是一种暴力
谁远谁近?
陈年凡客创始人
争衡·重塑·掌控
《黄色墙纸》的女性主义解读
传承 民族 文化
什么是文化
话语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