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学视域下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

2018-08-23 09:06宋金蓉
散文百家·下旬刊 2018年7期
关键词:非连续性文本高中语文教学符号学

宋金蓉

摘 要:非连续性文本一词最早出现在PISA阅读素养中,随后,教育部颁布的《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提出了明确的要求。如何提高高中生的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能力成为了语文教师思考与讨论的焦点。本文从符号学视角出发,通过对目前高中非连续性文本教学存在的问题及现状进行分析,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几点解决措施,期望能够借此有效提高高中语文非连续文本教学工作的效率和质量。

关键词:符号学;高中语文教学;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策略

为了顺应PISA阅读素养评估的发展趋势。“非连续性文本”一词第一次出现在国际学生阅读素养评估项目(PISA)测试中,但在2009年的PISA测试中,上海市学生的非连续文本阅读题与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分数相差25分,这说明很多学生并不能很好地掌握非连续性文本阅读题,学生并没有很好的掌握其阅读方法,非连续性文本阅读还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为了让高中学生形成良好的阅读素养。现如今,非连续性文本随处可见,已经广泛地运用于各个领域当中。在当今的语文教学中,高中语文阅读教学理论己经非常成熟,教师在具体的教学中也积累了丰富的经验,这些理论和经验在提高非连续文本阅读能力方面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所以如何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已经成为很多一线教师关注的焦点,因此,提高高中生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解题能力迫在眉睫。

一、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教师存在的问题

1.教学方法单一。

一些老师在讲非连续性文本遇到问题时,由于没有方法论的牵引,只根据自己多年的教学经验来处理问题。没有相关的理论支撑。只有在练习题和考试中遇到此类题目时,教师才会花费一些时间进行解读,碎片化的指引并没有使学生能够很好的掌握非连续性文本的教学方法,由于没有针对性的阅读指导,导致很多高中生对于非连续性文本的解读略显吃力。通过非连续性文本的不同类型来看,每一类型都有其明显的不足,如在讲统计图表型文本时,教师往往重视信息的提取,而忽视了培养理解、反思和评价等语文思维能力。如遇材料类文本类型时,教师更注重文章表面含义的解答,而忽略了作者赋予的真正内涵。非连续性文本虽然呈碎片化的模式,但对高中语文却有着很好的导向作用,如教材的目录、背景插图、作者图片等,这些内容对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同样非常重要,但现在很多一线的教师往往忽视这些碎片化的信息,只重视连续性文本的教学,很多教师的教学思路单调,而且不够全面,这些现象的出现大多数是因为教师对非连续性文本的概念、類型和内容方面认识有限,由于认识程度有限,无形中导致了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效果下降。

2.缺乏系统的教学体系。

首先,在当下的高中语文教学中,关于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文献较少,尤其在高中阶段更是少之又少,很多一线教师,研究意识薄弱,没有将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研究及考察的重点,体会不到非连续性文本阅读的教学价值。认识的不到位,直接导致教师落实与参与的意识缺失,语文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也就无从谈起。

其次,虽然新课程标准中已经明确提出了关于非连续性文本的相关要求但教学目标却不够明晰,很多任务和要求不够细致,导致教师在讲授过程中,无法明确其教学目标,在资源开发及整合上,虽然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但获得的只是零碎的教学材料,缺少资源的组织利用,无法构成系统完整的教学内容,教学评价向考试测评一边倒,评价手段的合理性有待商榷。

最后,很多高中语文老师只是单纯地讲一些简单的考试答题技巧,对于教材中的非连续性文本无人问津,也不系统讲解,在解题时只是片面的告诉解题步骤,并不能很好的解读语文非连续性文本,这样的教学模式,往往只是片面强调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评价这些表面的内容,针对于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的内容特点、反映主题这些方面反而涉及很少,这样的方式,无法达到预期的效果,学生自然也不会作答此类习题。

二、根据“解释项”功能,提升学生图画类文本写作水平

解释能力是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不仅要做出对文本形成局部或整体充分的理解,而且针对不同的文本可以做出相对应的阐释。在非连续性文本阅读中,解释能力可分为信息整合能力和文本阐释能力,信息整合能力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思维习惯和阅读需要对信息进行重组,在阅读时,需要整合多个维度的信息以获得系统全面的认识。非连续性文本的整合能力具体表现在学生能够理清文本思路或者根据阅读需要重新梳理信息之间的逻辑关系,能够按照一定的主题或类别,对文本信息进行分类、整合,能够对文本的组织方式、表现形式等做出调整,比如图文转换、就是改变其文本的表达方式。在非连续性文本中,阐释能力是学生能够概述文本中某一部分或整个文本的主要内容,能够结合自身知识经验,阐释某一事件或观点的前因后果,能够根据明显的信息,推测出文本隐含的意思。要想正确理解其意义,就要真正把握“理解——解释——运用”这三个维度。

理解是对所述事物进行的感知,也就是根据对象的概念和语言结构来分析判断此对象所要表达的意义,从而更好的解释其要义。而解释则是充分表达其主体内容。将这个主题以理解的方式进行。运用则是将各个方面利用其中,充分发挥其内在作用,并且根据理解和解释达到合理的实施与表达。非连续性文本作为特殊的文本形式,其关键在于如何利用所给的图文信息更好的理解图文的主旨要义,“狄尔泰将认为理解先于解释而又包含解释、理解反过来又加深了解释,解释学目的在于‘比作者本身更好地理解作者。”

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的思想和方法在语文学科上的广泛应用,不仅为语文教育教学改革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也为阅读教学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基础。符号学与非连续性文本阅读教学相融合是可行的,更是必要的。因此我国有识之士必须不断对其进行研究,借此有效将其作用完全发挥出来。

参考文献:

[1]史伟麟.符号学视域下高中语文非连续性文本教学研究[D].长春师范大学,2017.

猜你喜欢
非连续性文本高中语文教学符号学
符号学家重返音乐史
关于新课程理念下高中语文教学有效性的解析与研究
“赞赏发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文言文教学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实践研究
基于符号学的文化衍生产品设计
符号学理论初探
符号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