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手机成为农民的“新农具”

2018-08-24 05:50
农村.农业.农民 2018年16期
关键词:农产品农民农业

宗 禾

借助手机,互联网正在中国悄然改变着农业这个最古老产业的面貌。

6月27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明确,探索政府购买服务等机制,建设涉农公益服务平台,加大对农户信息技术应用培训,使手机成为广大农民的“新农具”,使互联网成为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重要设施。

7月2日,农业农村部副部长屈冬玉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介绍“互联网+农业”发展情况时说,“互联网+农业”发展态势良好,如今手机不仅是生活工具、更是生产工具,是广大农民手中的“新农具”。

将大数据、物联网等信息技术应用在农业上,目前已经获得了很好的效果。 资料图

农业转型成效明显 农村电商快速发展

2015年,《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出台。屈冬玉说,“互联网+农业”是这份意见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内容是利用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的跨界融合,通过资源整合、信息共享和要素互联,创新基于互联网平台的现代农业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业态。

随着互联网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不断深化,农业转型升级成效明显。据他介绍,农业农村部组织了9个省份开展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发布了426项节本增效农业物联网产品技术和应用模式。“现代农业技术在轮作休耕、监管、动植物疫病远程治疗等方面发挥了明显作用。小麦联合收割机等大型收割机普遍安装了GPS或北斗卫星系统。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棉花大田种植集成应用了物联网技术,综合应用效益每亩增加210元。”屈冬玉说。

在山东省寿光市稻田镇崔岭西村,农民崔江元种了多年的蔬菜大棚,以前是铁锹、耙子等农具不离手,现在成了“手机控”。自从手机装了APP、用上了智能化设备,大棚里的光照强弱、温度高低、湿度大小,啥时候该通风了、该浇水了、要补光了……在手机上一目了然,可以实时查询和调节。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大棚管理更简单了,夫妻俩轻轻松松管理了3个大棚。而智能操控让种植更精准,种出来的产品更好,卖的价格当然也就更称心。

同时,全国有14个省份开展了农业电子商务试点,探索鲜活农产品、农业生产资料、休闲农业等电商模式,428个国家级贫困县开展了电商精准扶贫试点。2017年,全国农村网络零售额达1.25万亿元,农产品电商正迈向3000亿元大关,带动就业人数超过2800万人。

根据阿里巴巴的统计,2017年在全国发现了2118个“淘宝村”,“淘宝村”活跃网店超过49万个,带动直接就业机会超过130万个。尤其是在国家级贫困县中共有33个淘宝村,省级贫困县有近400个淘宝村,移动互联网对减少贫困发挥了重要作用。

阿里巴巴董事局主席马云表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了土地上种东西归谁的问题,互联网、云计算和大数据,要解决的是土地上的东西卖给谁的问题。农民知道把农产品卖给谁,农业现代化就进了一步,农业现代化是要让土地更加增值,让更多年轻人回到农村。”

弥补城乡数字鸿沟 信息资源开放共享

据屈冬玉介绍,2017年起全国18个省份开展整省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工程,通过建设益农信息社为农民提供公益服务、便民服务等,弥补城乡数字鸿沟。目前全国已有20.4万个行政村建立了益农信息社,占全国行政村总数的三分之一。

“这对农业农村的信息化是革命性的。”屈冬玉说。

近年来,通过实施“宽带乡村”工程、持续推进农村地区电信普遍服务,农村互联网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2017年底,全国行政村通宽带比例已经超过了96%,贫困村宽带的覆盖率已经达到了86%。手机在养殖业、种植业等方面都得到了应用。

在长江边的小城江西瑞昌市,安装在瑞昌赛湖粮油高产高效示范基地的一套稻田虫情预警系统让人大开眼界,其可以对这一带农田虫情进行实时监测。

“每天晚上智能虫情测报灯亮灯诱捕,自动对诱捕到的虫进行分类、计数,每半小时传输一张图片。”瑞昌市农业局植保站站长范劲松说,现在只要打开手机就能实时查看,此前需要植保人员到实地去收集和统计病虫的种类和数量,不管刮风下雨都得到现场,工作量大不说,虫情的数量也难以精准统计。

目前,瑞昌市已经建好3套虫情预警系统,另外还有3套系统即将投入建设。范劲松说,等到这些系统都投入使用后,全市大部分农民都可以通过手机查看虫情,有针对性地进行防治,能有效减少损失。

江西省是农业大省,据该省农业厅消息,全省100个县市区中的59个已经接入江西省农业物联网平台,物联网技术在大田种植、设施大棚、畜禽水产养殖、茶叶种植、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农产品电子商务等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中国移动江西公司为江西智慧农业提供了通信技术支持和物联网管理平台服务。中国移动江西公司集团客户经理刘春辉说,以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为代表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成为传统农业转型升级的新引擎,将来农业生产领域的很多环节都能通过手机操控。

而农业农村部在全国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农兽药基础数据、重点农产品市场信息、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信息直报4个平台,组织了21个省份开展8种主要农产品大数据试点,每天发布农产品批发价格指数,每月发布19种农产品市场供需报告和5种产品供需平衡表,逐步实现用数据管理服务、引导产销。

屈冬玉也表示,农业农村的大数据是海量的天文数字,但基础比较弱,因此要通过数据的收集、整理、开发、利用,提供权威的政务信息服务、管用的商务信息服务。

2015年,农业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下发通知,决定在全国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工作。此举旨在尽快缩小城乡数字鸿沟,扎实落实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切实提高农民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是运用手机上网发展生产、便利生活和增收致富能力。通知要求,开展农民手机应用技能培训,提升信息化能力以农业部门工作人员、普通农户、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为主要对象,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大幅提升农民信息供给能力、传输能力、获取能力。

农产品出村、打造全产业链成未来“互联网+农业”重点

成效虽明显,但在屈冬玉看来,“互联网+农业”发展只有短短几年,今后要做的事还有很多。

“当务之急是‘互联网+农产品营销’,就是农产品出村。”他说,传统的电商是通过互联网把工业品、消费品送到农村,而对乡村振兴大业来说,更重要的是帮助农民把优质特色农产品卖到城市。

据他介绍,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农业农村部会同有关部门出台政策,包括农产品质量追溯、标准化、分级包装、冷链物流等,确保“农产品出村”,而且要“出得好价钱”。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农产品出村工作的指导意见,解决农产品产销对接问题。

另一项重点工作是做好全产业链。屈冬玉说,“互联网+农业”首先是农业的数字化,传统产业要实现数字化处理才可能打造数字农业,所以全产业链包括产前、产中、产后,也包括产地环境的数字化。此外,抓能力建设,包括农民应用使用信息化的能力,以及与物联网、信息化应用相关的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等。

近年来,河南中鹤现代农业开发集团有限公司深入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示范工程”,大力发展精准农业、智慧农业,在农业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数据化、服务在线化等方面取得成效。中鹤集团引进的“互联网+现代农业”新技术——智能大喷灌系统,让管理中鹤万亩优质良田的新农人个个成了“手机控”。啥时候该浇地了、浇多少,这些在手机上全都一目了然。该智能大喷灌系统可实现23小时连续喷灌1000亩耕地。同时,喷雾式的灌溉方式比传统的大水漫灌浇地效果更突出,并可实现水肥一体化,实现农业生产的三节一增加,即节水60%,节约用电70%,节约人工90%以上,每亩耕地还可增加有效种植面积18%。

另据农业农村部市场与经济信息司司长唐珂在会上介绍,下一步农业农村部将会同有关部门加快益农信息社建设,确保到2020年覆盖全国80%以上的行政村。同时,强化村级信息员选聘培训,优先从返乡下乡人员和有志于从事信息服务的农村青年中选聘信息员,开展培训、提升能力。

链接

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农业专业化社会服务

国务院常务会议指出,按照党中央、国务院部署,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更大发挥市场作用,依托“互联网+”发展各种专业化社会服务,促进农业生产管理更加精准高效,使亿万小农户与瞬息万变的大市场更好对接,对推动农业提质增效、拓宽农民新型就业和增收渠道意义重大。

一要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生产中的广泛应用。围绕良种繁育、田间管理、收储等环节,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提高农业生产管理效能。扩大农业物联网区域试验范围、规模和内容,推进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建设。

二要实施“互联网+”农产品出村工程,强化电商企业与小农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产销对接,加强农村网络宽带、冷链物流等设施建设,推动解决农产品“卖难”问题,实现优质优价带动农民增收。强化网上销售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

三要鼓励社会力量运用互联网发展各种亲农惠农新业态、新模式,满足“三农”发展多样化需求,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农村向深度发展,带动更多农民就近就业。

猜你喜欢
农产品农民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