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上最严重的泄密事件

2018-08-24 18:15王锡伦
世界文化 2018年8期
关键词:制丝桑蚕养蚕

王锡伦

丝绸之路大约形成于公元前2世纪至1世纪间,是古代中国开辟的连接亚洲、非洲和欧洲的商业贸易通道,历史上起到了促进东西方政治、经济、文化交流的作用。今天,为弘扬“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共建“ 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简称“一带一路”)的倡议,得到了国际社会的广泛响应。为帮助读者了解丝绸之路的来龙去脉,“文化交流”栏目将陆续推出钩沉文字,介绍在古代丝绸之路上发生的故事,带读者重走丝绸之路。

中国人在距今约7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就驯化了野蚕并发明了养蚕制丝织绸技术。从此,养蚕制丝就成为人类最早的工业化产品与技术。

精美绝伦的中国丝绸大量和持续地传播到西域以及波斯、罗马等地,成为贵族们追捧的高端奢侈品。来自中国的丝绸,被商人们不远万里运到西方世界,价格最高居然被炒到了原产地价格的800倍。中国的丝绸在古代一直是东西方贸易的主力大宗商品,也一度成为有国际支付功能的“国际货币”。来自东方的精美丝绸,激起老外们对于丝绸的无尽遐想。比如罗马人有不少对于丝和丝绸的赞誉之词,当然他们并不知道制成风情万种的丝绸的是何物。如罗马诗人维吉尔(前70—前19)说 “赛里斯人(中国人)从他们那里的树叶上采集下了非常纤细的羊毛”;哲学家塞涅卡说“赛里斯人采自东方树上的罗绮”; 1世纪的西流士·伊塔利库斯在《惩罚战争》中说“晨曦照耀中的赛里斯人,前往小树林中采摘树枝上的绒毛”,“赛里斯人居住在东方,眼看着意大利(火山)的灰烬漂白了他们长满羊毛的树林。天哪!这真是蔚为奇观”。这些脑洞开到没边儿的议论听起来如同神话,说明他们对中国的养蚕制丝技术不仅一无所知,而且寄予了神奇美好的想象。不过有一点老外们并没有说错,中国的丝绸其实跟树叶是有关系的,中国人正是用养在树上吃叶子的蚕吐的丝,织成了一匹匹华美奢侈的丝绸。

虽然中国的丝绸很早就向国外出口,但中国的养蚕制丝技术一直秘不外传,养蚕制丝技术是中国保守最好的技术秘密之一。直到西方人看到丝绸之后很久,久到在养蚕制丝技术发明4000多年后,才有了养蚕制丝技术向西域的第一次转移。而这第一次转移,堪称史上最严重的一次技术和知识产权泄密事件,背后更有着传奇一般的故事。这一切都发生在丝绸之路上。是丝绸之路带来了东西方贸易与文化的大交流,也是丝绸之路造成了中国丝绸技术知识产权的大泄密,西方得到了中国的丝绸技术,却并没有向中国人支付购买知识产权的费用。

养蚕缫丝技术的西传,有一则关于蚕种传于阗(今新疆和田)的故事。汉代于阗瞿萨旦那王欲至东方访求蚕桑种,东国王不许,瞿萨旦那王乃向东国公主求婚,并遣使告公主,说于阗“素无丝锦桑蚕之种”,不能以衣服馈送。公主知国法禁携桑蚕出境,便私藏桑种于帽中,带至于阗,于阗始有蚕丝。《大唐西域记》卷十二“瞿萨旦那国”记载此事:

王城东南五六里,有麻射僧伽蓝,此国先王妃所立也。昔者此国,未知桑蚕,闻东国有也,命使以求。时东国君秘而不赐,严敕关防,无令蚕桑种出也。瞿萨旦那王乃卑辞下礼,求婚东国。国君有怀远之志,遂允其请。瞿萨旦那命使迎妇而诫曰:“尔致辞东国君女,我国素无丝锦、桑蚕之种,可以持来,自为衣服。”女闻其言,密求其种,以桑蚕之子,置帽絮中,既至关防,主者遍索,唯王女帽不敢以验,遂入瞿萨旦那国,止麻射伽蓝故地。方备礼仪,奉迎入宫,以桑蚕种,留于此地,阳春告始,乃植其桑,蚕月既临,复事采养。初至也,尚以杂叶铺之,自是厥后,桑树连阴,王妃乃刻为制,不令伤煞。蚕蛾飞尽,乃得治茧,敢有犯违,明神不佑。遂为先蚕,建此伽蓝,数株枯桑,云是本种之树也。故今此国有蚕不杀,窃有有丝者,来年辄不宜蚕。

这大概是丝绸的秘密所创造出来的最美好的传说之一。这个传说中,有公主,有爱情,有惊险的间谍故事情节,有“桑树连阴”美满结局,有刻石为铭的法律保证,具有一切美丽传说的要素。这一切都与更美丽的丝绸联系在一起,可以说是一篇妙不可言的丝绸文学。

敦煌莫高窟藏经洞出土的吐蕃文《于阗国授记》也记载了这一类似的传说,别的情节差不多,只多了一段波折:当中国公主把蚕种带到于阗,并在当地培养了一些之后,中国大臣想从中破坏,告诉于阗国王,说蚕会变成毒蛇。国王居然听信了这一谗言,把蚕室放火烧了。幸亏公主抢出一些,以后又用此缝出丝来,制成衣服,穿在身上,把详情告诉国王,国王方大悔。

此事还见于正史。《新唐书·西域传上》卷二二一上记载:

(于阗国)初无桑蚕,丐邻国,不肯出,其王即求婚,许之。将迎,乃告之:“国无帛,可持蚕自以为衣。”女闻。置蚕帽絮中,关守不敢验,自是始有蚕。女刻石约无杀蚕,蛾飞尽得治茧。

这个故事还可以通过考古资料得到印证。斯坦因( 世界著名考古学家、艺术史家、语言学家、地理学家和探险家,国际敦煌学开山鼻祖之一)曾在新疆丹丹乌里克遗址剥下并带走了几幅壁画,其中有一幅就是《东国公主传入蚕种》。这幅壁画是约8世纪的作品,上面描绘着一个中国公主戴着一顶大帽子,一个侍女正用手指着它。研究者认为,这幅画所画的就是那位传播养蚕制丝方法的“丝绸女神”。

关于“东国公主传入蚕种”的故事,为中原的养蚕制丝技术传入西域提供了一个线索。现在有许多学者认为应是在约公元四五世纪,养蚕制丝技术从中原传入西域。美国学者劳费尔在《中国伊朗编》中说:“由于一位中国的公主在公元419年(东晋恭帝元熙元年)所介绍,和阗人懂得了养蚕。”法国学者布尔努瓦在《丝绸之路》中把这件事确定“在公元420—440年”。我国的学者有人认为关于蚕种传之于于阗,可能是公元1世纪初的事。于阗“东国”,据研究者认为可能是鄯善国。鄯善国在汉代时已有桑的栽培,鄯善王是汉朝的外甥,先有蚕桑极有可能。东汉明帝时,匈奴大军兵临于阗,迫于阗每年缴纳罽絮。絮即敝绵,说明1世纪初于阗已经知道栽桑养蚕。于阗初传桑蚕,只能漂渍绵纩, 后来才能缫丝织帛。比较谨慎的看法是,至迟在3世纪的汉晋时期,于阗出现蚕桑是有可能的。

有学者估计,这个“丝绸公主”的故事应该发生在公元220年左右,由此扩及西域其他国家,再向西方扩展。斯坦因指出,当时于阗是蚕桑业的中心,也是来自世界两端的商人们的聚散地,于阗的手工业者发明了一种混合性的艺术风格,它不但到处都能行得通,而且还能使各种人都心满意足。

养蚕制丝技术传到西域后,各地都发展起丝绸织造业。西域国家的纺织业是在其毛纺织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所出丝织品以锦类为主,染色、提花、刺绣等一如毛纺。这些织锦传入中国后,人們泛称“胡锦”“西锦”等。西域各地的丝绸产品不断地流入中国,受到中原人士的欢迎和喜爱。

丝绸之路所经西域之地,不仅成为丝绸的国际贸易的中转站和集散市场,而且也成为丝织品的重要产地。西域人谙熟毛纺织的技艺,掌握中原传来的育蚕、缫丝、织造等一系列细致复杂的技艺,也需要一定的时间。但养蚕和制丝技术的西传,更与中原生产技术的西进特别是与大量移民有关。最为典型的是高昌(位于今新疆吐鲁番市),实际上就是一个主要由中原汉族移民所组成的社会,来自中原的汉族构成了高昌社会和统治阶层的主体。他们在移民高昌一带的时候,也必然把在中原的生活和生产技术包括养蚕制丝和丝绸织造技术带过来,并在当地发展起养蚕制丝和丝绸织造产业,满足日常生活的需要以及进行丝绸贸易。

猜你喜欢
制丝桑蚕养蚕
基于责任矩阵的卷烟制丝设备维修管理模式探索
养蚕记
阆中蚕种场桑蚕智能系统研发简报
夏秋用双限性桑蚕品种“蜀芳×川白”的育成
提高桑蚕一代杂交种杂交率的方法和措施
养蚕巢脾 一种新的养蚕用具
烟草制丝车间的除尘技术探究
桑蚕 广西“天虫”占全国半壁江山
在养蚕中成长
制丝工艺中真空渗透的测控与信息化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