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问题研究

2018-08-24 22:24籍艳艳
科学与财富 2018年24期
关键词:民族院校大学生

籍艳艳

摘 要:民族教育是中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搞好民族教育,对于巩固和发展中国平等、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实现各民族共同繁荣,保持国家的长治久安,具有重要战略意义。培养优秀的少数民族大学生是民族教育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方式直接影响"怎样培养"和"培养怎样"的大学生,关系着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的发展。本文主要通过文献法和观察法分析了我国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基本特点,以及在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根据这些特点及问题有针对性地提出相应的改进对策。

关键词:民族院校 大学生 教育管理问题

引言

我国是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都是中华民族必不可少的一部分。我国处理民族关系的基本原则是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在经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高度发展的当今,科教兴国发展战略显得尤为重要和突出。21 世纪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期,正在面临着较为深刻的变化和科学技术的迅猛进步,在这个时代的主题就是创新。世界所有国家之间实力的竞争已越来越多地体现在高品质高素养的新型人才上,谁拥有在 21 世纪更好的高品质高素养的新型人才,而将是在未来的社会,能够竞争占据了有利位置的。我国是一个拥有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自治地区占我国国土面积的 64%,而这些地方普遍尚属于我国的贫困地区,迫切需要高级专门人才去开发和建设,新型人才的培养更多地体现在高等教育的发展方面,而民族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院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培养和管理对民族教育以及高等教育的发展有重大意义,所以发展少数民族院校的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近些年来,在党的民族政策和教育政策指导下,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培养工作有了一定发展,民族院校对于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也在不断改进,但由于民族院校固有的特殊性其在管理方面仍存在一些问题。民族院校的学生来源和民族构成等方面与其他高校不同,再加上经济全球化趋势、市场经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境外民族宗教的影响,研究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促使民族院校对少数民族学生进行科学管理,对正走向社会的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素养、人格养成、专业素质等方面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有利于民族团结和社会稳定,对实现所有民族地区的繁荣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更能将汉族地区与少数民族地区的差距缩短化。

一、民族院校大学生的基本特点

(一)少数民族学生占比大,学生家庭经济条件整体来说相对较差

各民族院校在本科生招生方面对于少数民族生源的比例是有要求的。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的有关政策,中南民族大学面向全国招收各民族考生,其中少数民族考生约占招生总数的65%。根据生源情况,学校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招生主管部门商定调档比例及其中的少数民族考生比例。在湖北省,学校招收办理了少数民族优录的考生比例原则上不低于40%。根据教育部、国家民委有关政策,北方民族大学普通本科类面向全国招收包括汉族在内的各民族考生,其中少数民族考生约占招生总数的65%左右,预科只招收少数民族考生。2017年中央民族大学本科生新生少数民族学生比例超过了55%,民族成分共计47个。中南民族大学2017年少数民族新生比例再创新高,比例达64.13%,创历史新高,录取新生民族成份为51。西北民族大學2017年录取本科生占64.5%,招录了包括高山族在内的46个民族成分的学生。北方民族大学2017年少数民族新生占比达62.9%,比2016年提高4个百分点。大连民族大学2017年向中西部和民族地区倾斜少数民族学生比例为63.59%,民族成分50个。大连民族大学56 个民族学生齐聚校园,少数民族学生占60%以上,来自少数民族、民族地区和西部地区的学生占 80%以上。

由此可见,民族院校学生的学员结构、民族构成等方面与其他高校相比差异较大,少数民族学生占比较大,在民族地区的招生比例远远大于非民族地区,西部地区农村牧区、家庭经济困难的学生较多,这些学生可能会导致他们不乐于和其他同学交往,甚至产生自卑心理,性格内向孤僻。

(二)学生就业压力大

自高校扩招以来,大学毕业生成为一个庞大的群体,大学生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加之,民族院校的专业设置大多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语言、传统等有关,比如藏学、哈萨克语言文学、维吾尔语言文学等,有些传统专业的民族生由于专业所限,人才需求面不宽,就业岗位有限,就业渠道不畅,大多少数民族学生只能回到本民族地区才有与所学专业相对口岗位引发一些学生心理上的不平衡,导致一些学生学习积极性不高,放任自流,自暴自弃。非民族地区在,公务员考录、考取研究生、事业单位招录、国家基层项目考试要求标准相同,这样对一部分学生来讲压力加大,导致一些不平衡心理,从而增加管理上的压力。

(三)民族意识较强,语言、文化习俗、行为习惯相差较大

每个民族都有不同的文化历史传统、心理素质和风土人情,并得到不断传承。所以,民族院校不同民族的学生之间都存在着一定的差异,包括汉族与少数民族以及各少数民族之间。由于各民族之间的语言不同、风俗习惯、饮食习惯不同,宗教信仰各异,各民族学生更愿意与自己有共同语言和行为习惯的本民族学生进行交流,形成了具有民族特征的非正式群体,在一定程度上不利于各民族学生进行沟通交流。

(四)心理健康问题突出,难以融入

少数民族学生大多都来自民族聚居区,生源所在地基本都是和本民族学生一起相处,周边都是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而来到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面对的大多都是汉族和其他少数民族的同学,遇到本民族学生的概率相对来说较小。因此,他们面对相差较大的学校环境,在适应过程中难免会在人际适应、学业方面、生活习惯差距、自卑心理等方面遇到一定的问题。

二、民族院校教育管理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管理观念落后

高等学校包括民族院校在内的高校,其基本功能主要包括三大方面:人才培养、科学研究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大学的核心工作;科学研究是大学的重要职能,也是人才培养的重要载体;服务社会是人才培养和科学研究功能的延伸。大学的这三大功能相互联系、不可分割。培养人才始终是大学的首要功能。但现在民族院校还普遍存在着教育管理者仅仅停留在对学生进行按部就班管理的现象,把学生的管理工作简单看成维护校园稳定、维持良好的校园秩序和保障人身安全,不出事成为学校管理的的主要目标,教育管理观念比较落后,习惯于将学生培养成为循规蹈矩的个体,而忽视了学生作为个体的发展,民族特色不够突出。

(二)教育管理制度不完善,执行过程存在偏差

民族院校的管理制度跟政府部门和普通高校一样都是科层制管理。21世纪以来以人为本的理念不断进入到人们的意识中,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学生的发展,但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仍占据主导地位,一般都是自上而下的集中式管理,尤其在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参与管理渠道比较窄,像评优评奖等涉及学生利益的规则的制定难以做到公平公正。各民族院校各方面的管理制度如辅导员工作制度等基本建立,但存在的不足是相关制度不健全,不精细,在执行过程中难以有效管理。教育管理制度在运行的过程中也会因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结构、涉及相关执行人员利益等因素的影响难以达到预期的效果。

(三)管理队伍参差不齐

自1999年高校扩招以来,民族院校招生计划不断扩大,尤其近十年来学生人数不断增多,然而学生管理队伍没能根据学生人数适时地调整,学生管理队伍缺编,管理起来可能会显得力不从心。有些地方上的民族院校师资整体素质不是很高,像西藏的高职院校专职辅导员少,大多数依靠兼职辅导员。可以说,做好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不仅需要教师具有多学科的知识储备,而且需要有“教育学、心理学、社会学、行为科学和管理科学等专业知识”及“心理咨询、心理辅导、社会工作、团体拓展等专业技能”。而大多数民族院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如辅导员队伍中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毕业的人员是非常少的,专业性总体来说不强,难以对不同民族、不同地区、不同性格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灵活管理,因材施教,从而难以提高管理效率。

三、改进民族院校教育管理工作的对策

(一)认识到民族院校的特殊性,转变教育观念,以人为本

各民族院校肩负着培养各民族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维护民族团结、间接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的重任。民族院校由于其地理位置、民族构成的特殊性、宗教信仰不同,其在教育管理方面更应该更新教育管理观念,转变教育管理方式,提高教育管理水平。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的比例大都在一半以上,管理目标不能仅仅停留在不出事上。各少数民族本来就会因为与其他学生民族不同、语言不同、饮食等风俗习惯不同、家庭经济条件相对较差等因素的影响,心里难免会有孤独困扰、自卑、感觉自己不合群的心理。越是这样的学生,在教育管理的过程中更要树立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尊重各民族习惯,鼓励老师学生参与到管理中去,形成规范管理、民主管理、全员管理的新局面。让学生打破心理障碍,以一种主人翁的意识和态度参与管理,快速地融入到所在集体中,成为集体必不可少的一份子,这才有利于各民族学生的身心发展。

(二)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

一般意义上的学校管理是指学校管理者通过一定的机构和制度采用相应的手段和措施,带领和引导师生员工,充分利用校内外的资源和条件,整体优化学校教育工作,有效实现学校工作目标的组织活动。制度和机制是保证学校管理水平的基石,为了提高管理效率、改进教育管理工作,必须完善相关的管理制度和运行机制。民族院校更应该在党建工作、教务管理体系建设、思想政治教育建设、宣传思想工作、干部和党员的教育管理、工会和教代会工作以及离退休干部工作等方面建章立制,建立管理责任体系以及考核制度与标准,规范各部门各院系职责#统筹调配有关资源、保证学生教育和管理工作的顺利开展,将工作责任具体到人。在教育管理方面要贯彻民主制和全员制,让更多的人参与管理。在管理执行的过程中要进行监督,既要让管理者进行监督同时也需要被管理者的监督,尽可能让最后的效果达到最初的目标,实现管理的有效性。

(三)高度重视宣传思想工作,注重感情投入的工作思路

21世纪是经济全球化不断深入以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的时代,在这种大背景下,西方国家的各种社会思潮,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以及反华势力、敌对势力“西化”、“分化”等各种渗透都会对我国民族高校产生深刻的影響。信息来源多元化以及境外发生的动荡事件如利比亚、叙利亚等问题对民族院校同一宗教信仰的大学生的思想产生一定的影响。宣传思想工作作为推动学校工作必不可少的手段,担负着教育人、引导人、鼓舞人的重任,在统一思想、凝聚力量、促进社会和谐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探索和研究此类院校宣传思想工作,对于加强民族高等教育体系中的思想政治工作和管理工作意义重大。 通过开展相关活动和宣传工作,加强民族院校大学生以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宗教观、民族观、祖国观为主要内容的“六观”教育,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六观”,为国家培养思想合格的优秀人才。

感情投入是民族院校教育管理的重要思路,上文提到过少数民族学生由于各方面的差异心理会更加脆弱,教育管理者必须尊重他们的风俗习惯、宗教信仰,维护他们的利益,定期关注学生的情绪方面的变化、关注他们的生活状况、学习情况、人际关系等细节方面,真诚沟通,耐心教导,让少数民族学生体会到天然的亲切感。

(四)加强教育管理队伍建设

教育管理队伍的政治素养、专业素质、民族及年龄结构对民族院校教育管理水平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影响。努力建设好六支队伍,即职业型的学生管理队伍、专家型的大学生思政理论课教学研究队伍、业务型的学生思政兼职队伍、资深专家型的学生思政咨询队伍、全员参与的“三育人”队伍、职业型高水平化的大学生就业创业指导服务队伍。六支队伍各司其职、齐抓共管、努力营造大学生成长成才的良好环境。 建立一个结构合理、服务到位的辅导员、班主任管理队伍。民族院校的学生工作队伍,要有一定比例熟悉本民族语言的民族干部。学校除了应该选聘素质高、能力强、业务精的教师担任辅导员和班导师之外,还应该扩大育人队伍,努力实现全员育人。首先,按照学生人数及学校需求补全补齐教师数量,招聘一批相关专业及学历的教师,对他们进行政治素养、专业素质的全面考察,筛选优秀人员进入高校。其次,对在职人员进行定期培训,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学习教育学、心理学、管理学、社会学等方面的专业知识,不断更新管理观念、转变管理方式,针对不同的学生采用不同的管理方法。

参考文献:

[1]李东光,民族院校教育管理研究[M].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8,6.1.

[2]王喜春,车琳.民族院校少数民族学生教育管理的新对策[J].科教导刊(下旬),2012017(02):174-175.

[3]陈旭清,郭星延.如何做好民族院校的领导与管理工作——《民族院校教育管理研究》简评[J].民族教育研究,2015,26(01):140-144.

[4]江滔.西藏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初探[J].黑龙江民族丛刊,2014(05):181-185.

[5]杨发玉.民族院校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面临的挑战与对策[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36(04):130-133.

[6]]向薇玮. 民族院校研究生教育管理的问题与对策研究[D].中南民族大学,2012.

[7]鲁显玉.新形势下民族院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思考[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1,17(04):120-121.

[8]韩钰丽,任强,许瑞卓.民族院校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教育教学论坛,2015(26):31-32.

[9]姜英秀.新形势下民族地区高等院校教育管理刍议[J].延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48(06):123-131.

猜你喜欢
民族院校大学生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大学生之歌
新大学生之歌
民族院校大学生党建工作与思想政治教育一体化的探索
内蒙古民族院校幼师双语教育调查与反思
民族院校英语口语预料库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机电类专业实践教学体系建设初探
民族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调查研究
基于就业生态位理论的班导师工作的探索与实践
大学生实习如何落到“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