针刺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临床研究*

2018-08-25 02:50任聪林娄宏君
中国中医急症 2018年8期
关键词:根型上肢颈椎病

高 曦 任聪林 娄宏君△

(1.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黑龙江 哈尔滨 150040;2.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黑龙江哈尔滨 150040)

当今社会的生活和工作方式正在逐渐转变,电子信息终端的普及衍生出了低头族、游戏族,颈椎病的发病人群呈现年轻化的趋势。颈椎病的发生发展中,慢性劳损是发病基础[1]。颈椎椎骨体积虽小,但其灵活性最好、日常活动频繁,尤其在低头伏案时,局部肌肉、韧带、关节囊等张力增大,承受的负荷是静息状态下的数倍,长期劳损后可以引起软组织充血和水肿,发生炎症改变,在病变的部位逐渐出现炎性机化,并形成骨质增生,对局部的神经及椎旁组织产生刺激。神经根型颈椎病,中医学称之为“项痹”“肩痹”,常有以下特征:既往曾有颈部外伤史;以颈肩痛或上肢麻木为主诉就诊;查体中Eaton试验及spurling试验多为阳性;颈部影像学检查异常,如颈椎生理曲度变直或反向弯曲、椎体不稳、椎间盘突出等[2]。在本病的治疗上,中医学有着系统的理论和临症方药,《临证指南医案》指出“痛定于肩背,此着痹之类,必用外治之药,以次提之,煎药不能取效也”,表明当时医家已经认识到了外治法的价值,内外兼施方能获得更满意的疗效[3]。为了探讨针刺联合颈舒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作用,笔者收集了60例门诊患者,随机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和治疗组,进行为期2周的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病例选择 诊断标准依据《外科学》[4]中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症状及体征拟定。纳入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18~60岁,上肢受累情况不限(单侧或双侧均可);既往无颈部外伤史,无手术史;既往未曾因颈椎病住院治疗;沟通能力良好,依从性强。排除标准:存在明确脊髓压迫或严重的神经根性症状,宜尽快手术治疗者;消化系统功能较差,不能耐受中药汤剂对胃黏膜的刺激者;因患其他疾病正接受相关药物治疗者;皮肤易过敏或皮肤破损,不能耐受膏药外敷者。

1.2 临床资料 选取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6年9月至2017年9月确诊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6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针刺组、药物组和治疗组。各组间性别、病位(单侧或双侧上肢受累)等临床资料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各组临床资料比较

1.3 治疗方法 针刺组:仅针刺治疗。腧穴定位:落枕穴,后溪,手三里,尺泽,小海,华佗夹脊穴[5]。 选用一次性无菌针灸针(0.35 mm×40 mm,贵州安迪针灸针厂,黔食药监械生产许20110007号),落枕穴直刺或斜刺0.5~0.8 寸[6];后溪直刺 0.5~1 寸;手三里直刺 1-2 寸;尺泽直刺0.5~0.8寸;小海直刺0.3~0.5寸;华佗夹脊穴斜刺0.5~1寸。当患者自觉局部酸胀沉重,针感向腧穴周围扩散时,即为得气;得气后留针20 min,若针刺不当引起患者不适或滞针等异常情况,应及时起针并对症治疗。每日行针1次,连续治疗2周。药物组:仅口服药物治疗。选用颈舒颗粒(安徽精方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国药准字Z20010153,主要成分为三七、当归、川芎、红花、天麻、肉桂、人工牛黄),温开水冲服,每次6 g(1袋),每日3次,连续服用2周。服药期间嘱患者忌酒及辛辣油腻饮食;颈舒颗粒对胃黏膜有一定的刺激性,用药后出现明显反酸、恶心等不适症状者,建议餐后30 min服药。治疗组:予针刺联合颈舒颗粒治疗。针刺的取穴、针法及频次均同针刺组;颈舒颗粒的用法及注意事项同药物组。

1.4 观察指标 1)NRS疼痛数字评分量表。参考NRS疼痛数字评价量表[7],制定评分细则。0分表示无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1~3分表示疼痛程度较轻微或仅有颈肩部的不适,对日常工作和夜间睡眠无影响;4~6分表示中度疼痛,常于劳累后诱发,若保证充足的睡眠和休息可缓解;7~10分表示疼痛程度较重,存在夜间痛醒或失眠的情况,必须借助药物治疗,如止疼药、安眠药等。2)症状体征评分。借鉴《介绍一种神经根型颈椎病的疗效评定方法》[8],制定综合评分量表,其积分由症状与主诉、工作和生活能力、手的功能及体征四个方面组成。每一项的积分范围均是0~3分,患者的病情越重,积分越低。各项目积分累加,总积分高者表示症状较轻,病情稳定,预后良好。

1.5 疗效标准 参考《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9]及第3届全国颈椎病专题座谈会的内容[10],制定疗效标准如下。优: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消失,Eaton试验及Spurling试验无阳性体征,颈部活动范围正常,能正常参加工作和生活。良: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轻微,Eaton试验及Spurling试验(+),颈部活动轻度受限,劳累后易出现不适及酸痛感,尚能坚持工作。好转:颈肩部疼痛及上肢放射痛稍有缓解,Eaton试验及Spurling试验(+),颈前屈及后伸时活动受限明显,患者仍需进一步治疗。无效:系统治疗后病情未见明显缓解,颈肩痛及上肢放射痛较重,Eaton试验及Spurling试验(+),颈椎各方向活动受限。

1.6 统计学处理 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计量资料以(±s)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采用 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各组NRS疼痛数字评分比较 见表2。治疗3 d、1周及2周后各组评分均出现不同程度的下降,组间比较,治疗组较针刺组与药物组下降更为显著 (P<0.05);针刺组与药物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表2 各组NRS疼痛数字评分比较(分,±s)

表2 各组NRS疼痛数字评分比较(分,±s)

与本组治疗前比较,*P<0.05;与治疗组同期比较,△P<0.05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3 d 治疗1周 治疗2周针刺组 20药物组 20 7.40±1.09 7.05±1.11*△ 5.75±0.98*△ 4.70±1.35*△7.25±1.14 6.95±1.24*△ 5.60±1.21*△ 4.65±1.08*△治疗组 207.30±1.16 6.75±1.07*4.45±1.31* 3.05±1.12*

2.2 各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 见表3。随着治疗的深入,患者症状逐渐减轻,治疗组的效果更为理想,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能力得到明显改善,查体时阳性体征率降低。

表3 各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表3 各组症状体征评分比较(分,±s)

组 别 n 治疗前 治疗3 d 治疗1周 治疗2周针刺组 20药物组 20 4.30±1.03 4.75±1.08 5.95±1.03 7.45±1.05 4.25±1.13 4.90±1.20 6.20±0.97 8.05±1.09治疗组 204.35±1.05 5.45±1.19 7.70±0.94 9.60±1.12

2.3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 见表4。与针刺组与药物组比较,治疗组疗效评价为优、良的病例数量明显增多,临床总有效率达95.00%,因样本量有限,未作统计学分析。

表4 各组临床疗效比较(n)

3 讨 论

颈椎病是现代社会中发病人群非常广泛的一个疾病,研究文献发现,从20~80岁的人群中,30%~40%的人都曾经出现过颈椎病的症状;其发病人群在男女比例上,并没有明显差异,但女性患者的临床症状往往更重一些,这可能与女性的肌肉水平强度要比男性稍低、抗疲劳以及耐受力相对弱一些有关;休息不足、体位姿势不正、不适当的体育锻炼[11]等慢性劳损均可诱发本病。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主要表现为典型的神经根刺激症状,疼痛可向肩胛骨区及上肢放射,部分患者将之描述为过电样疼痛,查体时Eaton试验或Spurling试验阳性;影像学检查多可见颈椎生理曲度变直、骨质增生退变、韧带钙化、椎间盘突出及颈椎管狭窄等[12]。除脊髓型颈椎病外,其他分型一般首选保守治疗。牵引、按摩、红光、离子透入等物理治疗是中早期颈椎病较为有效的治疗措施,它能缓解颈肩部的肌肉劳损及肌痉挛[13],消除或减轻局部炎症对神经根的刺激,在一定程度上能恢复颈椎的生理曲度及活动范围。若患者正处于急性期或疼痛等症状较重,可对症使用抗炎镇痛剂、B族维生素等,阻止致痛物质的形成及释放;硫酸软骨素除了能治疗全身各部位的骨关节炎,还能抑制椎间盘髓核细胞产生炎性因子,并促进椎间盘软骨基质成分糖胺聚糖的合成,进而实现抗炎和抗软骨分解的作用[14]。若系统接受保守治疗2个月后病情仍不缓解、严重的神经根性刺激症状或存在明确的脊髓压迫等指征,应及时采取手术治疗,以解除压迫,直接或间接地扩大椎管容积,避免脊髓进一步受损并促进神经功能的修复。

中医学中历代医家关于颈肩痛等症状有着详尽的阐述,诸如“脉痹”“皮痹”等[15]。《金匮要略·脉证并治第十九》云“病人常以手指臂肿动,身体瞤瞤者,黎芦甘草汤主之”,文中描述的肢体肌肉不自主地跳动,虽然并不是特别准确,但是白蒺藜和白芍两味药对运动过度造成的肌肉拉伤具有良好的疗效。《张氏医通》云“有肾气不循故道,气逆挟脊而上,至肩背痛,或观书对奕久坐而致脊背痛者”,文中描绘的读书、下棋久坐后导致脊背僵直疼痛的场景,和现在年轻人长时间低头操作电脑手机或久坐办公室缺乏户外锻炼的情况一致,说明先辈医家对颈椎病的发病认识不仅局限于五脏精微不足,还注意到了不良生活习惯带来潜在的危害[16]。本病初期可给予推拿 法、通调督脉、间歇拔伸、牵引揉捻等理筋手法帮助恢复;中期治以补肝肾、祛风寒、通经络,内服羌活胜湿汤、黄芪桂枝五物汤或颈舒颗粒等中成药;上述手段无效的可以尝试针灸、小针刀等外治措施。有关针灸作用机制的研究表明[17],针灸能降低神经兴奋性,加速局部血液循环,改善代谢和营养血管神经,促进无菌性炎症的消散吸收,疗效肯定;而小针刀主要利用其锋利的刀刃结构,松解、疏通肌肉韧带及筋膜间的各种粘连,纠正失衡的颈椎力学平衡,延缓颈椎及椎旁结构的退变[18]。

颈舒颗粒具有益气活血、舒筋通络、解筋止痛之功,对于神经根型颈椎病引起的颈肩痛及上肢酸楚麻木等症状具有良好的作用[19],在药理实验中亦证实有较好的生物活性。该药配方中天麻、川芎散风祛湿,驱邪外解;红花、当归、三七皆为活血化瘀之品,可通经开痹,畅行气血;肉桂温补肝肾,强筋健骨,以培其本;人工牛黄具有清热解毒、定惊止痛之效,为本方的佐使药。诸药配伍,调和气血与疏通经络相结合,在增强患者身体素质的前提下,祛除体内湿寒之气,解瘀通络,最终达到内外兼治的目的[20]。

颈椎的退行性改变虽不可避免,但若能在疾病的中早期积极治疗,并配合医生纠正致病因素,多数患者都能收获满意的效果。本研究表明,针刺联合颈舒颗粒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优于单用针刺或药物治疗,不良反应相对较小,安全性高,是中医中药在临床诊疗中的优势体现,值得肯定。

猜你喜欢
根型上肢颈椎病
前臂完全离断再植术后持续康复护理对上肢功能恢复的影响
多功能治疗仪联合颈通颗粒对神经根型颈椎病治疗效果
双上肢训练在脑卒中康复护理中的应用分析
中医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临床探究
脑循环与低频电刺激联合治疗颈椎病导致脑供血不足的效果观察
游泳 赶走颈椎病
上肢康复训练机器人的研究
上肢负重振动训练对偏瘫肩关节半脱位患者上肢功能的影响
针灸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的取穴规律
针刺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38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