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天津市宁河区棉花铃病重发原因及防控措施

2018-08-27 02:40曹玉霞
天津农林科技 2018年4期
关键词:宁河棉株果枝

曹玉霞

(天津市宁河区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天津 301500)

天津地区棉花铃病主要以棉铃疫病为主,占发生种类的60%~70%,其次为红腐病、红粉病、炭疽病、黑果病、曲霉病,个别年份有软腐病和角斑病发生。针对2017年棉花铃病的发生特点和发生种类,分析棉花铃病重发原因,提出对应的防控措施。

1 棉花铃病发生特点

1.1 病害发生时期接近常年

2017年棉花铃病发病始期为8月5日,发生时期接近常年,比早发生的2012年晚10 d,比晚发生的2013年早7 d。

1.2 发生面积大,程度重

2017年宁河区棉花铃病是近年来发生面积最大,程度最严重的一年。8月25日调查,病田率100%,发生面积为2015年同期的4.36倍。平均烂铃率25.2%,最高烂铃率34.1%,2015年同期调查,平均烂铃率1.79%,最高病铃率5.71%。

1.3 病害蔓延速度快

2017年铃病发生盛期为8月中旬—9月上旬,发病较集中。8月5日田间始见病株,田间调查病田率10%,平均烂铃率2.8%;8月15日调查,病田率100%,平均烂铃率12.3%;8月25日调查,烂铃率25.2%。结果表明,短短20 d内田间棉花烂铃率上升了8倍(表1)。

表1 2012—2017年天津市宁河区棉花铃病发生情况及产量损失

2 棉花铃病重发原因

2.1 气候条件适宜

2017年7 月降雨偏少,田间未发现棉花铃病,8月份有10次降雨过程,累计降雨量162.2 mm,比常年增加11.2 mm,特别是8月5日降雨且伴有大风天气,部分地块棉花倒伏,加重了铃病的发生。8月份日照时数208 h,比常年减少17.8 h,降雨多且日照时数少,为棉花铃病的扩散蔓延提供条件,田间烂铃率高于常年。

2.2 栽培管理不当

2.2.1 种植密度过大 近年来由于棉花价格下降,为追求高产,天津市苗庄、板桥、丰台等镇大部分农户采用双株种植,种植密度6万株·hm-2,造成田间郁闭,通风透光差,遇阴雨天气容易引发棉花铃病的发生。

2.2.2 氮肥施用过多,化控不及时 由于氮肥施用过多,化控不及时,造成棉株徒长,棉株抗病能力下降,一旦气候条件适宜,铃病就会发生。

2.3 不注重病虫害防治

2.3.1 棉花铃病防治难度大 由于棉花铃病病菌种类多,发病时间长(8月上旬—9月下旬),此阶段棉株长势茂盛,增加了施药的难度,影响防治效果。

2.3.2 虫害防治不及时 宁河区棉花钻蛀性害虫主要为棉铃虫,由于部分农户防治不及时,导致棉铃虫钻蛀为害,形成的孔洞遇降雨容易造成烂铃。

3 防控措施

3.1 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

根据棉花品种的特性确定适宜的种植密度,推荐宁河区棉花适宜种植密度为4.8万株~5.25万株·hm-2。

3.2 加强田间管理

3.2.1 控制伏前桃比例 对早熟品种,建议摘除第一到第二果枝,控制中下部3个果枝的成铃在3个左右,减少铃病的发生。

3.2.2 适时化控 棉花整个生育期全程化控4次,主要为蕾期、初花期、盛花期和花铃期。在做好蕾期、初花期和盛花期化控的基础上,加强打顶后的化控,防止打顶后上部果枝和赘芽疯长,形成田间郁闭,引发铃病发生。

3.2.3 合理整枝 棉花中后期植株长势茂盛,应及时整枝打叶,推行并垄,改善棉田通风透光条件,降低棉田湿度。

3.2.4 及时排水 雨季来临之前,提前挖好排水沟,雨后如有积水应及时排出,降低田间湿度。对雨后发生倒伏的棉株,应及时扶正培土,减轻铃病发生。

3.2.5 及时摘除黄熟铃 8月底棉花底部出现烂铃苗头时,及时摘除黄熟铃,晒干剥花,这样既可预防棉花铃病的传播蔓延,又可提高棉花产量。

3.3 平衡施肥

底肥使用长效控释肥或氮、磷、钾三元素复合肥。追肥应根据棉花品种耐肥能力、植株长势、天气情况等灵活掌握氮肥施用量,防止棉株徒长,改善田间小气候,提高棉株抗病能力。

3.4 药剂保护

7月下旬—8月上旬喷施代森锰锌、百菌清等保护性杀菌剂,重点喷施棉株中下部。发生严重的棉田5~7 d再喷施1次,连续喷施2~3次,有条件的地块可使用植保无人机防治。

猜你喜欢
宁河棉株果枝
宁河区举办“‘宁’新聚力 合创未来”重点项目集中签约仪式
密植条件下陆地棉不同果枝铃重、衣分及纤维品质差异研究
南疆矮化密植骏枣建园前期空间结构及产量分布初探
于方舟
芒种时节抓好棉田管理
海岛棉不同果枝类型杂交F2代产量品质性状分布规律
雨后棉花应急管理措施和补救方案
棉花早衰原因及防止措施
种棉花防三害
库源比影响纽荷尔脐橙叶片光合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