借拓展之翼悟英雄之情

2018-08-27 03:16王宏芳
小学教学参考(语文) 2018年7期
关键词:红色经典拓展

王宏芳

[摘 要]目前,对红色经典课文的教学陷入僵化的说教或是简单的贴标签的“泥潭”中。教学《金色的鱼钩》一文,教师巧妙抓住单元主题、言语形式,并利用多媒体进行拓展,使课堂拓展有理有据、有情有味、有声有色。这样,让学生走进英雄,在红色经典中既获得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也获得语文核心素养的提升。

[关键词]战争类文本;红色经典;拓展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8)19-0009-02

【案例背景】

我们通常把描写在革命战争年代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文章称为“红色经典”。虽然,在今天的教材中,因为多元文化的碰撞和阅读视野的开放,这类课文的数量已不如以前那么多了,但仍然保留着相当多的一部分。它能让学生从历史记录和英雄壮歌中汲取正义的力量,淬炼公而忘私的品性,从而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让革命传统代代相传。

《金色的鱼钩》就是一篇红色经典。文章记叙的是红军长征途中经过草地时,一位老班长接受党交给的任务,照顾三个病号过草地而不惜牺牲自己的故事,表现了老红军战士忠于革命和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课文用“金色的鱼钩”做课题,意义深刻。“鱼钩”记录着老班长的英雄历程,闪耀着老班长金子般的思想光辉,象征着老班长崇高的革命精神永垂不朽。

但是,由于年代久远,现在的学生对长征中红军遇到的困难知之甚少,对文本表达的丰富的精神内涵更是难以理解,因此,教学中要引起学生的情感共鸣并不容易。因为这样,课堂需要拓展,拓展故事的背景,拓展草地资料,拓展人物介绍,拓展长征故事,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走进英雄,在红色经典中获得精神的感染和情感的陶冶。下面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简要谈一谈。

【案例描述】

片段一:

(播放《七律·长征》视频片段)

师:同学们,观看了视频让你想起了哪首诗?

生:《七律·长征》。

(学生齐背《七律·长征》)

师:从视频中,同学们看到了长征中的哪些故事?

生:巧渡金沙江、飞夺泸定桥、翻越千里雪山……

师:是呀,在《七律·长征》中我们读出了一个又一个感人的故事。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个也是发生在长征途中的故事,它的题目叫——《金色的鱼钩》。

(学生自由读课文)

师:同学们,这个故事发生的地点在哪里?

生:草地。

师:你们知道那是一片怎样的草地吗?

(PPT呈现有关松潘草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

师:在这样的草地上行军,红军战士们会遇到什么困难呢?

生:陷入沼泽、挨冻、经常生病、饥饿……

师:对炊事班长来说,最大的困难就是寻找食物,让战士们不受饥饿的威胁。接下来,就让我们走进老班长,走进金色的鱼钩。

【教学意图 让学生看长征的视频,是为了唤起学生的记忆,积累长征的知识,进一步了解长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铺垫。同样,拓展有关松潘草地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也是为了让学生对故事发生的地点有较为详细的了解,更好地建构起学生对老班长形象的全面认识。】

片段二:

师:老班长离去了,留下了那枚长满红绣的鱼钩,可是作者为什么说“在这个长满了红锈的鱼钩上,闪烁着灿烂的金色的光芒”呢?

生1:是老班长舍己为人像金子般的思想光辉永垂不朽。

生2:是老班长忠于革命的精神在闪耀着灿烂的光辉。

师:是呀,在过草地的路上,在长征的路上,何止出现我们文中的一个“老班长”。请同学们选择两份补充阅读材料《贺龙钓鱼》和《草地夜行》中的一份,快速默读,想一想文中的人物和老班长有什么相同之处,写法上又有什么共同点。

(学生阅读《贺龙钓鱼》或《草地夜行》)

生1:贺龙总指挥和老班长一样,心里只想着战士,宁愿自己挨饿。

生2:不知名的同志也像老班长,舍己为人,牺牲自己,保全别人,他们都是英雄。

生3:两个故事都是通过描写人物的外貌、语言、动作和神态等,突出人物的特点,把英雄的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师:说得真好!革命先烈用他们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是真正的英雄。有一首名为《过雪山草地》的诗这样赞美他们,让我们带着崇敬的心情一起朗读。

(师生配乐齐读《过雪山草地》)

师:同学们,长征的故事还有很多,除了《贺龙钓鱼》和《草地夜行》外,老师还给大家准备了《倔强的小红军》《马背上的小红军》《飞夺泸定桥》《翻越大雪山》《彭德怀和他的大黑骡子》等十来篇有关长征的故事,并装订成册。希望同学们能利用课余时间将没有阅读的故事继续阅读,并把印象最深的故事与同学分享,让我们一起走进英雄们的世界。

【教学意图 在课堂结尾,拓展《过雪山草地》的诗歌是为了让学生进一步了解红军长征过草地的艰辛,从而激发学生对红军英雄的敬佩之情。课后延伸阅读多篇长征的故事,一方面扩大学生的阅读量,另一方面更是让学生感受英雄形象,产生一种革命豪情。】

【案例透析】

由于“红色经典”具有丰富的思想内涵,因此在教学时为了挖掘精神力量,颂扬英雄行为,我们常常陷入僵化的说教或是简单的贴标签的“泥潭”中。要么过于偏向内容的讲解与分析,容易变成历史课;要么过分重视文本的思想性,成为空洞说教的思品课;要么缺少必要的背景铺垫,一味关注语言形式,缺乏趣味性。因此,恰当地进行拓展,可以拉近学生与文本之间的距离,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从而实现学生纵向多维度的立体感知的目标,引领学生在传统和现代的交叉点上融合汇集,受到心灵的震撼。

(一)聚焦单元主题,让拓展有理有据

教材中的每一篇課文都不是孤立的,应当把它放置于学段之中、单元之中。 现行语文教材多按主题编排单元,因此教学设计更要结合单元主题进行考虑。

《金色的鱼钩》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四组的课文,本组课文在“单元导学”中提出:“本组课文为我们讲述了一些感人的故事。让我们在阅读中了解那可歌可泣的事,体会那令人震撼的情。如果有条件还可以再搜集一些感人的故事,和同学进行交流。”为此,在课尾笔者向学生推荐了十来篇有关长征的文章。这些文章来自各种版本的小学语文教材,有过草地的故事,也有过雪山的故事,有伟人的故事,也有小红军的故事。特别是《贺龙钓鱼》和《草地夜行》兩篇文章,无论是题材还是人物形象,都有很多共性的地方。学生读完这些文章,并交流印象最深的情节,这样他们对红军英雄形象的理解会更丰满、更深刻。这样的拓展,就能达到以情传情、用心灵感动心灵的目标,也让老班长的形象真正在学生心中扎根。

(二)关注言语形式,让拓展有情有味

“红色经典”课文除了具有明显的思想教育意义外,还具有语言学习的价值。在教学中,我们要用心去发现文本的行文特色。大部分红色经典课文往往通过细节化的言行、神态、心理活动描写等来展现人物的思想性格。由于其感人的英雄人物和故事情节,师生往往会过分关注故事中的人物和情节,而忽略对课文言语形式的品赏,淡化语文课理解和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的本色本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努力寻求红色经典课文的言语形式与内在精神力量的密切结合,体现当代的审美需求,使学生在理解内化言语形式中获得审美的超越性,获得心灵的激荡与净化、素养的发展与提升。

《金色的鱼钩》这篇课文生动感人,作者抓住细节进行细致入微的描写,体现了老班长忠于革命、舍己为人的崇高品质。作者语言朴实,像讲故事一样按照事情的发展顺序娓娓道来,表达了对老班长的深切怀念。比如,文中“我”的“三哭”、心理活动和对老班长外貌的描写都让人印象深刻。这些都是教学应当着力的地方。在品读完老班长的故事后,笔者让学生拓展对比阅读《贺龙钓鱼》《草地夜行》,并比较文中人物和老班长有什么相同之处,它们在写法上又有什么共同点,寻找言语表达的秘妙。在对比交流中,学生发现老班长和贺龙总指挥都说“假话”,反映出他们的赤诚之心。和《金色的鱼钩》一样,《草地夜行》一文通过“我”的心理描写,反衬出主人公舍己为人的高贵品质。这种比较式的拓展阅读,能让学生更好地解读文本的行文特色。

(三)辅以媒介手段,让拓展有声有色

红色经典课文离当今年代较远,学生对知识背景、某些特定词句的理解难免存在困难。教学时,教师通过媒介手段给学生提供帮助,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比如,适当地引入经典视频,相关的图片或音乐,能为学生理解与品悟语言提供帮助。

在《金色的鱼钩》开课前,笔者让学生欣赏《七律·长征》的视频,之后又用图文结合的方式介绍松潘草地的相关资料,目的都是为了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增进学生与文本人物之间情感的交流。最后的配乐齐读《过雪山草地》的诗歌,更是借助音乐推动学生情感的迸发,让学生更深地走进文本。这些经过精心筛选的媒介材料,能触动学生的心灵,使学生有“感”、有“悟”,更有“思”。

红色经典课文因其时代背景的特殊性,一般都具有相当丰富的课程资源。在教学中,教师适度利用这些相关资源,进行适当的延伸,不仅有助于学生读懂课文、感受情感,而且还可以开阔视野、丰富知识。但是,这种延伸拓展必须与课文的内容或表达形式相关联。如果只是为了追求新奇和丰富,把与课文指向不相干的资料作为拓展内容,不仅是画蛇添足,而且可能会因性质错位而造成学生认识紊乱,严重影响教育教学的效果。因此,拓展要适合、适时、适度。唯有这样,才能实现语言学习和情感熏陶的比翼齐飞。

(责编 韦 雄)

猜你喜欢
红色经典拓展
浅谈如何上好中学语文期末复习课
高中语文《先秦诸子选读?孟子》课堂拓展
红色经典下的快意江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