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党的十九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新格局构建

2018-08-28 02:34黄睿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8年1期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黄睿

[摘要]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关于如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提出了“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的全新的培育理念与践行方法,这为思政教育教学提供了新思路和新的理论基础。因此,一方面,高校教师需要运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培育青年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另一方面,广大青年需要满载责任与时代的使命担当,通过师生双方及全社会协同动态调整来直面问题,从而形成思政育人的良好局面。

[关键词]党的十九大;“全民行动”;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中图分类号] G64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8)01-0050-03

党的十九大报告做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是我们国家发展新的历史方位的新论断。新的历史方位,也对思政教育提出了新要求。报告提出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的培育与践行方法,这为思政教育协同育人的方式提供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习近平总书记在去年的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也指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要遵循思政工作规律,教书育人规律,学生成长规律,不断提高工作能力和水平,用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并深刻指出“思想政治理论课要坚持在改进中加强,提升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针对性,满足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和期待”。党的十九大报告与思政会议的讲话都充分表明,对于高校而言,势必要在改善中加强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建设。这不仅需要充分围绕立德树人根本目标,面向学生成长发展需求,用好课堂教学的主渠道;同时还要积极抓好师资队伍的选拔和培训,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灵活运用新媒体新技术,打破高校思政课所处的孤独局面,使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其他各类课程、各个社会系统构成协同育人的格局。

一、新时代思政协同育人的契机与任务

党的十九大报告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部分特别指出,“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的领导权必须进一步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并明确提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这是整个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的机遇,也为思政教育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和任务。

(一)以培养“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关注学生成长发展需求。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全面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高校青年学生作为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主体,作为时代新人的主力军,必然是思政教育的核心与着力点。就学生最直接接触的思政课程建设来说,坚持以“全民行动”为路径指向必须开展高校思政教育一体化建设:其一是专业课和思政课的一体化。除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作为主要内容,还需要哲学社会科学的支撑。其二是校内外的一体化。从学习过程来看需要全方位与全视角的解读,课堂教学要紧密与校外社会实践相结合,目前充分运用校外红色资源也是实现校内外一体化教育的有效手段之一。其三是历史和现实的一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也是一种文化思想传递的过程,在高校思政教育的过程中不仅仅需要培养学生的理想信念,公民人格也是同样需要重视和培育的,此外更重要还包括民族精神的培育,以此培育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二)高校思政教师的育人导向与方式要坚持政治原则。十九大报告指出“意识形态工作,要注意区分政治原则”,并且特别提出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突出政治原则的重要性。而我国高等教育肩负着培养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的重大任务,坚持正确政治方向更是应有之义。对于高校而言,坚持正确的办学导向是十分重要的,学校的建设需要坚持党的领导,教师队伍的建设也要注意严格把关。就教师队伍建设来说主要有两点,首先是引进人才要严,高校教师必须在立场和政治觉悟上坚定,不要端思政课的碗,砸思政课的锅;其次是在思政课程的教学上,可以通过丰富的案例形式授课活跃气氛,但正确的政治方向始终是教师教学引导学生的首要原則。

(三)新媒体高速率时代下,积极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坚持正确育人方向。十九大报告指出:“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网络综合治理体系,营造清朗的网络空间。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强阵地建设和管理,注意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旗帜鲜明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网络的发展推动思政教育进入了“高速对话”阶段,学生群体对它的运用也逐渐广泛。这也为思政教育除了课堂教学以外提供了便利,同时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一方面,高校思政课在建构整体的教育教学模式中既可以将网络传播技术与不同的教育教学主体结合,也可以为不同教学资源、教学内容之间的交流提供便利的平台。但另一方面,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广泛,这种信息也在某种程度上侵袭着大学课堂。为大学生提供开拓眼界、丰富思维、增长知识的好途径毋庸置疑,但是也有不少负面不实信息接踵而至,如何正确引导学生适当处理所接收信息,是思政教师需要面对的任务。这不仅限于价值引导,也需要直面当前社会问题并与学生在探讨中共同发掘真相与事实,让学生能够正确面对社会问题,学会处理自身与整个社会的关系,这也是思政教育的目的。再者,除了线下的课堂教学,教师也可以借助新媒体平台创新教学方法,目前慕课的兴起就是这一资源利用的最积极体现。

二、将“全民行动”作为新时期高校思政协同育人的新发展路径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家庭做起,从娃娃抓起。”这为高校思政协同育人提供了新的更加完善的发展思路。

(一)思政教育需要与各类学科联动。需要把其他课程和思政课衔接起来,其他课程也要有思政教育的功能,而不仅仅是思政课教育。这首先需要高校马院实现“学科反哺”,带动相关学科发展。要努力将马克思主义学科群建设作为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建设的重点,带动马克思主义相关学科诸如政治学、哲学、新闻学、文艺学等实现整体发展。其次,大力发掘红色文化资源也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需要结合的一方面。用恰当的红色文化资源将理论体系传播给学生,是思政教育的重要手段。学生带着问题以感受历史形态的方式思考革命文化教育带来的启示,这种体验式的教学更加提高了思政课本身的实效性和吸引力。

(二)思政理论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紧密结合。思想政治教育队伍力量需要继续加强,就要做好两支队伍的工作,即抓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和抓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专业教师队伍。一要用好宣传阵地平台,组织高校思政理论工作队伍特别是中青年学者通过理论宣传阵地发声。二要用好社会实践平台,思政工作队伍和理论队伍都要深入一线,从实践中进一步提升对学生的认知。三是保证思政理论课教师队伍理论课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成长需求相符合。理论课教师需要与思政工作队伍教师做好配合。从学生工作队伍的老师来说,辅导员是最贴近学生生活的老师,对学生生活社会实践等方面遇到的真实困惑是第一直接了解人。辅导员的角色从提升思政教育的亲和力和针对性来说都有积极的提高,才能够不断满足学生成长发展过程中的需求和期待。所以加强思政理论教学队伍与思政工作队伍实际工作的相互连接与相互配合,是积极解决思政理论课教师理论教学与学生思想实际建立紧密联系的关键,思政工作队伍的教师从某种程度上也就为更好的思政理论课教学提供了较好的人事制度保障,也扩大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队伍规模。

(三)党政干部进高校。十九大报告指出的“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的思政教育模式,为思政教育主体由高校教师向多元主体转换奠定了理论基础。自党的十八届五中、六中全会召开之后,就有各地的党政领导去高校上思政课。随着“大思政”概念的提出,除了强调立德树人這个根本,更要全员思政,即各专业课的老师也要承担起思政教育的责任。除此之外,从全员的角度来看,省市党政一把手上讲台给高校学生上思政课也是一种用好兼职教师的平台的体现,邀请更多理论素养高、实践经验丰富的领导干部走进课堂、走进研究室,这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来讲,创造了一个史无前例的新局面。“一要适时抓住重要的机会,积极营造舆论氛围。二要加强理论联系实际,综合使用多元方法途径。三要积极地组织协调,多方面配合参与,建立长效机制。”这种方式的协同教育是引导大学生政治热情的新途径,也会激发学生的政治责任感,让青年的政治热情也加分不少。

三、以动态与系统性双结合为方法促思政协同协育人新格局构建

思想政治工作从本质上说就是做人的工作,思想和政治可以被理解为对如何安置好个人和社会生活这个基本问题的回答。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对于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来说,需要秉承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在不忘本来的基础上,还需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突破藩篱的态度,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地进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所以以此来看,思想政治教育是动态的、系统性的。

(一)思政教育提供者和接受者通过双方的共同动态调整来解惑。作为教育者直面其困惑,是有效思想政治教育的必经之路,这是一个双方不断互动的过程,是一个需要二者在彼此单动态的基础上建立双动态协同的过程。首先,从教育提供者的单动态角度来看,主要问题在于面对当前思政教育本身面临的复杂且多样的现状下,如何在现有经验上实时调整,并对教育方式与内容做合理的优化。随着各种价值观念与多元思想文化的世界性传播,教育者在坚持传统中国文化根基的同时兼顾世界视野也是必然方式。再者,从接受者角度来看,学生的思考和理想追求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这是思政教育的终极目的。对于普遍的大学生而言,价值观念、理想信念还处在不断变化的过程中,在这个动态的变化过程中一方面是学生智力的增长,另一方面是思想信念的不断形成。面对纷杂的社会现象,学生的思考动向和关注点很大程度会受到各种平台不同声音的影响。将学生个人与社会价值联系在一起并有正确的导向,就需要教育者在这种动态中既培养学生的独立选择能力的形成与发展,又能结合实际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互动在整个系统性的协同育人局面中进行。教育者和接受者的这一互动和共同变动是整个社会体系为了更靠近“理想的个人和社会生活”而不断自我调整的一个部分,它同时涵盖家庭教育以及社会教育等不同群体面向的相互配合。事实上,在整个教育的过程中,其中每个因素本身都是复杂的系统性过程的结果,而我们要探究的不仅是这每个因素,更重要的是掌握他们之间的联系。从小的方面来看,在于将思政自身的组织成分与其他课程的结合,这种系统性的呈现主要在于思政教育本身从课堂教学方法、内容、教材、教师等这些子系统如何与专业课程的衔接。从大的方面来看,这就涉及到除了学校教育还包括社会教育,要实现思政教育的最优化就必须将不同构成要素结构整体优化,彻底将与思政教育相关的各类环境因素整体改造。好比红色资源合理运用问题,目前红色文化资源存在着经济意义大于价值教育意义的现象。为此,要发挥其本身的价值教育意义就必须将社会经济环境优化,才能为社会大环境提供健康发展的基础,这就需要良好的制度保障和政治氛围。只有社会协调发展,才能为红色资源思政教育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这样我们才能真的回答好和落实好习总书记所说的“培养什么样的人、如何培养人”这一问题。

责任编辑:刘捷

猜你喜欢
党的十九大高校思政教育协同育人
党的十九大为中国生态文明建设注入“美丽”力量
党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论创新
一个“新”字贯始终
准确把握初级阶段不断变化的特点
校企合作协同育人在大学生就业工作中的作用研究
从教育价值探寻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载体创新
不良网络舆论对高校思政教育影响探析
专业教师与思想政治教师协同育人机制研究
协同育人视角下高校创新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由“依附”走向“联动”:学校与政府协同育人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