炼化工程业有望迎来发展新机遇

2018-08-29 09:07张筱琳
中国石油企业 2018年7期
关键词:炼油炼化工程

□ 文/张筱琳

作者单位: 中国石化工程建设公司市场部

2014—2016年,国际油价持续低位运行,全球石油石化企业纷纷大幅压缩投资,不仅油气勘探开发工作量大幅下滑,炼化工程市场整体也处于萎缩态势。自2016年以来,随着全球经济复苏,原油市场供需基本趋于平衡,国际油价企稳回升,炼化工程市场也实现回暖,特别是国内石油石化企业炼油化工业务盈利能力大幅提升,一批新的大型炼油化工项目开工建设,新型煤化工市场投资有望加速,炼化装置的节能环保技改需求大幅增加,“一带一路”战略的实施也给炼化工程企业走出去带来利好。这些都表明国内炼化工程业迎来发展新机遇。

国家全力推进炼化产业集聚发展

集群化、规模化发展是全球炼化产业发展的趋势。集群化方面,美国52%的炼油能力、95%的乙烯能力集中在墨西哥湾沿岸地区;日本85%的炼油能力、89%的乙烯能力分布于太平洋沿岸地区。规模化方面,韩国蔚山炼油能力4200万吨/年、乙烯能力340万吨/年、芳烃能力100万吨/年;新加坡裕廊的炼油能力、乙烯、芳烃产能分别达到6732万吨/年、387万吨/年、87万吨/年。我国目前共有炼油企业240多家,除藏黔晋渝4省市区外,其他各省市区均建有炼厂,平均规模仅为308万吨,远低于742万吨的世界平均水平,且产业布局较为分散,远未形成区域集中优势,迫切需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石化产业,以提升发展质量,实现可持续、安全、高效发展。

目前,我国炼化产业已经认识到大型化、一体化、基地化、园区化发展是增强行业竞争力、提高资源利用效率、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针对炼化产业目前存在的集约化、规模化、一体化水平偏低,高端石化产品发展滞后,供给存在结构性短缺,部分传统领域产能过剩严重等问题,“十三五”期间国家将着力推动产业集聚发展,规划重点建设七大石化产业基地,包括大连长兴岛(西中岛)、河北曹妃甸、江苏连云港、上海漕泾、浙江宁波、广东惠州、福建古雷。预计到2025年,七大石化基地的炼油产能将占全国总产能的40%。

国有石油石化企业正在积极新建、改扩建一批大型炼化一体化项目。比如,中国石化规划投资2000亿元,打造茂湛、镇海、上海和南京四大炼化基地;中国石油启动了揭阳2000万吨/年炼油项目及一批改扩建项目;兵器集团启动了盘锦1500万吨/年炼化项目建设。其中,中国石化四大炼化基地全面优化升级后,将接近或超过目前世界级炼化基地3000万吨/年炼油能力、100万吨/年乙烯能力的规模水平,炼油、乙烯年总产能将分别达到1.3亿吨、900万吨,分别约占国内产能的17%、31%,竞争力显著提升。

国内民营炼化企业也向炼化一体化项目进军。近年来,荣盛、桐昆、恒力、盛虹等聚酯化工民营企业异军突起,纷纷加大炼化项目投资,浙江石化4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恒力石化2000万吨/年炼化一体化项目、盛虹石化1600万吨炼化一体化项目备受业界关注,为炼化工程企业发展提供了更为广阔的空间。

新型煤化工市场投资有望加速

煤化工产业通过多年发展,已具备一定的规模。截至2016年底,煤制烯烃总产能达574万吨/年,产能占全国乙烯和丙烯总产能的11.39%;煤制天然气总产能为31亿立方米/年,产量21.6亿立方米,占全国天然气表观消费量的1.57%;建成11套20万吨级煤制乙二醇装置,产能合计270万吨/年,占全国乙二醇总产能的32.8%。

从目前来看,我国已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煤直接液化、煤间接液化、煤气化、甲醇制烯烃、甲醇制乙二醇、甲醇制芳烃等工艺技术,整体达到世界领先或先进水平。一批已建成的示范项目经过一段时间商业化运行与不断完善,工艺技术、能效、环保等水平不断提高,比如神华宁煤400万吨/年煤炭间接液化项目的吨油水耗已从16吨降至6吨,优秀项目可以基本实现零排放。

2017年3月,国家发改委、工业和信息化部联合印发了《现代煤化工产业创新发展布局方案》,明确提出“适度发展煤炭深加工产业,既是国家能源战略技术储备和产能储备的需要,也是推进煤炭清洁高效利用和保障国家能源安全的重要举措”,要“将煤炭深加工产业培育成为我国现代能源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国家出台的《煤炭深加工产业升级示范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十三五”期间现代煤化工重点任务,要求重点开展煤制油、煤制天然气、低阶煤分质利用、煤制化学品、煤炭和石油综合利用等模式和通用技术装备的升级示范。通过系统集成、工艺优化、调整产品结构、管理提升等,解决现代煤化工存在的环保和水资源等问题,进一步降低工程造价,提高产业竞争力。

近两年,随着各种化工产品价格不断上涨,特别是国际油价上升到70美元/桶以上,煤化工产业经济性得到提升,预计未来的投资将不断加大,重点发展方向是加强煤制超清洁油品及特种油品的研发与生产,开发煤制烯烃、煤制乙二醇的高端化、差异化新材料产品链,推动煤制天然气在高负荷下连续、稳定和清洁生产,推进低阶煤分质分级利用的新模式等。国家规划2020年煤化工产量将增至9000万吨。

此外,在煤炭去产能的背景下,煤炭企业盈利改善,企业现金流好转,将会进一步加大对现代煤化工的投资力度。

天然气工程市场将保持增长态势

当今世界,绿色发展已成为时代潮流。国家已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将绿色发展列入五大发展理念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指出“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党的十九大不仅对新时代生态文明建设作出了全面部署,更是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重要目标。建设美丽中国迫切需要不断发展壮大清洁能源产业,构建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的能源体系。国家《天然气发展“十三五”规划》确立了力争2020年、2030年天然气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分别达到10%和15%的发展目标。随着国家加强大气污染防治,国内对天然气消费需求大幅上涨,去年冬季甚至一度出现阶段性区域性供气紧张局面。对此,国家高度重视,要求加快天然气产供储销体系建设,保障天然气安全持续稳定供应。这必将有力带动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特别是为满足调峰需求,LNG接收站和储气库的建设力度将不断加大。

国有三大石油公司是天然气基础设施建设的主力军。据了解,未来几年,中国石油将开展唐山、江苏LNG接收站扩建工程,新建深圳等LNG接收站,加快推进已建储气库扩容达容,同时在东北、华北及长三角地区布局建设新的储气库;中国海油将加大长三角、珠三角和环渤海湾等沿海地区LNG接收站建设力度;中国石化将扩建青岛和天津LNG接收站,加快文23、金坛等储气库建设。同时,一些国内有资质的民营企业也纷纷把目光投放到LNG市场,开展LNG接收站建设。

此外,随着国内加大深层天然气勘探开发的力度,一些新发现的油气田含硫化氢和二氧化碳,亟需配套相关装置进行净化处理,将给一些掌握高硫高酸气田净化处理核心技术的炼化工程企业带来发展机遇。

炼化节能环保产业市场需求将显著增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生态环境治理力度不断加大,不仅出台了新环境保护法,还制定实施了“大气十条”“水十条”“土十条”等法规。2018年6月13日,国务院又部署实施蓝天保卫战3年行动计划,明确提出自2019年1月1日起,全国全面供应符合国Ⅵ标准的车用汽柴油;开发推广节能高效技术和产品,培育发展节能绿色环保产业;建立覆盖所有固定污染源的企业排放许可制度,达不到排放标准的坚决依法整治。这一系列政策和要求将推动我国节能环保产业步入发展黄金期。

炼油化工行业是节能减排的重点领域。据中投顾问发布的《2010—2015年中国低碳经济投资分析及前景预测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原油加工、乙烯、合成氨、烧碱、纯碱、电石、黄磷等产品的平均能耗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5%-15%。同时,炼油化工行业也是环保监管的重点对象。近年来,一些炼油化工企业因VOCs排放不达标和废水、废气排放超标等原因,被中央环保督察组通报,或受到地方政府的处罚。

为满足节能环保政策法规的要求,实现企业提质增效、绿色低碳发展,国内炼油化工企业将加快绿色环保、油品质量升级、节能减排等装置的建设和优化升级。同时,为实现污染物稳定达标排放,对VOCs治理、污水处理、污泥减量干化、土壤修复、二氧化碳回收利用、装置工艺流程及换热网络优化、装置间系统热集成优化、关键耗能设备先进技术优化、低温利用等节能环保技术领域提出了更多更高的需求。

在新形势新要求下,炼化工程企业必须加大节能环保技术攻关研发力度,特别是“三废”治理技术研发与应用,重点针对高浓度难降解废水处理、高含盐废水零排放、工艺有组织尾气等VOCs治理、烟气超低排放改造以及危废减量化、资源化利用、无害化处理等方面开展技术攻关,形成成熟适应的配套技术,培育市场竞争新优势。同时也应积极开展合同能源管理和探索合同环保管理新的业务模式,为炼油化工企业提供节能诊断和优化服务,进一步开拓节能环保业务。

“一带一路”战略助推炼化工程企业走出去

炼化工程行业是“一带一路”战略的优先受益领域。随着“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人口增长及经济发展,对炼油、石化产品的市场需求量较大,将带动该地区炼油化工业的发展,为国内炼化工程企业开拓海外市场带来了良好机遇,也为海外合作项目组织运行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和外部环境,有助于实现项目的稳定接替,达到合作共赢的目的。特别是目前在中东、印度、非洲等地的发展中国家的炼油化工能力依旧不足,发展空间极大。诸如沙特这种过去主要以油气开采为主业的国家,近年来也在大力发展炼油业务,新增了大量炼化投资。

随着经济的发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成品油需求量大幅增加,将带动炼油能力建设的快速增长。除对现有炼厂扩能改造新增炼油产能外,2020年前“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将有多座新建炼油厂建成投产,新建项目主要集中在印度、沙特、马来西亚、伊拉克等国。为满足国民经济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对三大合成材料(合成树脂、合成橡胶和合成纤维)的需求明显上升,将带动乙烯、对二甲苯等基础化工原料工业的快速发展。2020年前乙烯产能增长主要来自印度、沙特、伊朗、马来西亚和越南等国,对二甲苯产能增长主要来自印度、沙特、越南等国。同时,俄罗斯、哈萨克斯坦、伊拉克、埃及等国家炼厂设施建设时间较早,设备设施较为陈旧、工艺水平比较落后、深加工能力不足,亟需升级改造,提升油品质量,发展中高端化学品,提升整体竞争力。

据了解,“一带一路”沿线大部分国家对于外商投资炼化企业持开放态度,许多国家与我国签订了双边贸易保护协定,部分国家与我国已有炼化工业成功合作的先例。沙特、科威特、伊拉克、卡塔尔、哈萨克斯坦、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国政府鼓励外商进入炼油化工领域,并出台了一系列优惠政策;阿联酋和巴林等国政府规定外资与当地企业地位平等,在专属工业区内科享更加优惠的待遇;阿曼、埃及等国在经济特区、工业园区、经济欠发达地区或高失业率地区对外商投资石化或化工项目给予政策优惠。这些都增加了对国内炼化工程企业的吸引力。

未来,随着“一带一路”战略一系列政策措施的推进,沿线国家基础设施项目的发展、能源化工领域建设及投资的落实,国内炼化工程企业将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炼油化工项目的投融资、建设和运营。同时,亚投行、丝路基金、金砖银行及本外币债券等多层次的金融机构合作,能够为项目建设的融资提供重要的资金保障。

一些已走出去的炼化工程企业,应充分发挥技术优势、设计优势、施工优势、工程管理优势,充分发挥在炼化技术改造和质量升级方面的丰富经验,充分发挥在项目实施过程中掌握的法律法规、政策、标准、语言等有利条件,积极拓展海外市场,并加强工程项目风险评估及风险管理,规避高风险的投资项目,实现良性发展。

在看到发展机遇的同时,也应认清国内炼化工程企业依旧面临着传统市场趋于饱和、国内炼油能力过剩、市场竞争日趋激烈、高端技术需求越来越大、国际化经营能力不足等挑战。特别是国内建筑、电力、交通等工程集团以带资建设和股权投资的方式,涉足海外炼油化工和LNG建设业务,成为一支不可忽视的新兴力量,对国内炼化工程行业开拓业务形成巨大挑战。同时,随着工业经济加速向数字经济、信息经济转型,云平台、虚拟资源的使用、模块化建造、自动化生产、专业化分工越来越细等,都将推动炼化工程企业的执行模式和价值创造方式变革。

在新时代新征程中,国内炼化工程企业应结合自身实际,充分把握机遇,积极应对挑战,勇于参与传统炼油化工和现代煤化工市场竞争,大胆开发天然气工程和节能环保等新兴业务市场,着力提升高端市场份额,积极稳妥开拓海外市场,着力提高项目盈利能力,加大科技创新力度,推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和业务单元深度融合,加快形成建设“装置数字化、数据标准化、应用集成化、管理可视化”智能工厂的能力,进一步提高企业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和美誉度,走出一条可持续发展、高质量发展的新路子。

猜你喜欢
炼油炼化工程
探究炼油设备腐蚀与防护技术
镇海炼化一体化基地全面建成
中国石化炼油销售有限公司
压力表在炼化装置上的应用
从小到大,由大走强—40载炼油节节高
“剩”况空前 炼油之踵
子午工程
炼化企业的中国高度
工程
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