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状况与养老满意度调查
——以山东省L市为例

2018-08-29 10:46吴桂英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18年21期
关键词:空巢状况子女

吴桂英

(北京政法职业学院,北京 102628)

1 引言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大量外流,农村老人空巢率不断上升。全国老龄办《中国老龄事业发展报告(2013)》指出: 我国老年人口数2013年达2.02亿人,老龄化水平达到14.8%,其中空巢老人突破1亿,这1亿人中,有将近一半生活在农村。由此可见,农村空巢老人的晚年是否幸福不仅关系到农村社会的健康发展,也关系到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

王友慧、翁慧卿(2017)指出社会资本对各年龄层群体的幸福感均具有显著影响,其中社会资本对老年族群的影响最大 。此外,贺寨平(2002),赵延东(2008)等人也曾就社会支持网络与老年人身心状况之间的关系这一论题进行了探讨。那么,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状况如何?其社会资本拥有情况是否会影响到其养老状况和现实感受?这一议题值得关注与研究。

2 研究对象与研究方法

2.1 调查对象

本文调查对象是山东省L市年龄在60周岁以上的子女常年不在身边(不在同村)的农村地区的老年人,其中也包括无子女老人、同住的两代60周岁以上的老人以及与年幼的孙子女共同生活的60周岁以上老人。

2.2 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取问卷调查和个案访谈相结合的方法。问卷调查采取多阶段抽样的方法,具体方法如下:首先从全市14个乡(镇)中随机抽出4个乡(镇),再从这四个乡(镇)中各随机抽取一个村,然后从所抽取的4个村中分别随机抽取25个空巢户,入户调查时如果家中有两个以上老人,也要采取随机的形式抽取一位老人进行调查。调查共收回有效问卷86份,有效回收率为86%。论文运用SPSS17.0软件进行单因素交互分析和双变量相关分析。

2.3 变量设置

本研究主要是了解农村空巢老人养老满意度状况和社会资本拥有状况并进一步探讨二者之间的关系。将社会资本状况变量分解为个体层次社会资本、组织层次社会资本、社区层次社会资本等一系列指标。养老满意度反映了一个社会中老年人养老状况的自感程度,是老年人对于自身晚年生活幸福与否的主观评价,直接关系到老年人的晚年幸福感。笔者使用老人经济支持状况满意度、生活照顾状况满意度、健康自评和精神生活自评四个维度来测量。

3 农村空巢老人的社会资本状况与养老满意度

3.1 被调查者的基本情况

本次抽取的样本中,男性占52.3%,女性占47.7%;60-69岁年龄组占52.3%,70-79岁年龄组占38.4%,80岁以上年龄组占9.3%;从受教育程度来看,文盲占到53.5%,小学40.7%,初中以上只有5.8%。从居住方式来看,独居者占19.8%,与配偶共同居住的占64%(不排除与未成年孙子女一起居住的情况),另有12.8%的人或与高龄父母生活在一起,或与未成年孙子女生活在一起,此外,在敬老院和私营养老机构居住的占到3.5%。从子女数目来看,有3个以上子女的占45.4%,有2个子女的占到48.8%,独子户和无子户总计5.8%。调查中称自己的健康状况尚可的人占61.5%,一般占14%,不健康占24.5%;从自理能力来看,称自己基本能够自理的占到88.3%,不能自理者占11.7%。

3.2 空巢老人个体层面社会资本拥有情况

统计数据显示,农村空巢老人整体受教育水平偏低,普遍缺乏用于农闲消遣的知识与技能,难以形成自己的趣缘关系网络,这会在很大程度上限制其异质性社会资本的获得。从居住方式看,有近36%的老人独居亦或与需要照顾的高龄老人或未成年孙子女居住在一起,说明这一群体的日常生活更是缺乏支持与辅助。

调查得知农村空巢老人普遍缺乏安全感,对未来表示担忧,最害怕卧床生病(占到被调查者的97.7%)。虽然农村空巢老人的子女数普遍多于城市空巢老人,但农村家庭规模和结构也在日益呈现小型化、核心化的趋势(见表3-1)。子女数量的减少意味着能够承担起赡养老人责任的家庭成员数量的减少,同样也就意味着每个年轻人身上养老负担的加重。子女是老人养老照顾的第一责任人,也是老人最可靠的养老资源。然而,长期的城乡二元结构发展状况,使得农村青壮年劳动力不断外流,农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留守在家里的基本都是年幼的孩子和年长的老人。老人的养老照顾与年轻人的外出发展产生矛盾,为了不给年轻人拖后腿,空巢老人忍受的不仅仅是孤独寂寞,更有生活上的诸多不便和病床前无人尽孝的境遇。

表1 空巢老人年龄与子女数的关系

囿于农村社会结构的特点,农村空巢老人的人际关系网络基本限于家人、邻里和亲戚,关键时刻可以动用的资源非常有限。数据显示,被调查者中有近96.5%的人声称自己与邻居曾有过互惠关系,超过与兄弟姐妹有过互惠关系(93%)的比例,而与其他亲戚有过互惠关系的比例则只有33.7%。但对“当您自理能力下降,生活上需要照顾时,您认为可以从下面哪些人那里获得照顾”这一问题的回答,首选是配偶,占89.6%;其次是子女,占75.1%;再次是亲友,占到9.3%,邻居只占到3.5%,村干部占1.2%。可见,邻里之间由于地域上的接近,互动异常频繁,日常生活中经常会出现互惠与合作的情况,但这些互惠与合作均是浅表层次的,对于生病照顾这样的深层次互惠内容,邻里关系并不能发挥关键性作用。

由此可见,在空巢老人本就缺乏个体社会资本的情况下,农村的空心化,特别是子女的长时间远离,必然影响到空巢老人个体社会资本的获得。

3.3 空巢老人组织层面社会资本拥有情况

空巢老人组织层面的社会资本应表现为村落社会中各种类型社会组织的多寡以及老人的参与情况。农村社会中的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社会网络相对城市社会而言都少之又少。在农村社会中,正式组织主要有村民自治组织(村委会)、党组织、合作经济组织、宗教组织、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类组织等 。非正式社会网络则主要是由村民们在长期互动中形成并构建起来的网络关系,此外还有健身或文化娱乐型民众组织等。

调查可知村委会在村庄治理中尤其对于老龄事务的处理中表现乏力,只停留在统计并组织发放60周岁以上老人的社会保障金这一层面,村民普遍缺乏对于村委会工作的认可。

在所调查村落中,合作经济组织、公益组织、志愿服务类组织几乎不存在,文化娱乐型和健身运动型组织形式已有出现,但因缺乏场地设施和相关技能人才的引领,形式过于简单粗糙,缺乏可观赏性,从而使得大多数空巢老人望而却步,参与意识难以被调动起来。有的老人甚至认为,这些活动是城里人的事儿,乡下人做不来,会被人当成笑话。

访谈中发现近年来村民们信仰宗教的人有所增多,有些人会定期不定期的搞一些小型的宗教集会活动,希望通过信教达到强身健体、护佑家人平安的目的。由此,人们希望通过参加一定的组织来寻求一种身份感和认同感,以满足其精神生活的需要。

综上所述,农村空巢老人的组织社会资本是极其缺乏的。农村地区社会组织发展的落后状况使得农村空巢老人难以借助社会组织的潜在资源来获得支持,满足养老所需。

3.4 空巢老人社区层面社会资本拥有情况

社区社会资本主要表现为社区与社区之间、社区与居民之间,居民与居民之间的互动关系网络,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互惠规范和信任关系 。在测量村民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声称自己与村民关系紧密的占38.4%,关系一般的占34.9%,经常合作的占25.6%,偶尔合作的占54.7%。由此可见,在农村村落这样的熟人社会中,人们之间有着较为广泛的联系和互动,在长期的互动与合作关系中建立了一定的强关系网络,同时也发展起了彼此信任的特殊信任关系。数据显示人们对于他人的信任程度取决于与自己关系的远近程度和相互间的熟识程度。信任度由强到弱依次是亲戚、同一村落同一姓氏村民、同一村落不同姓氏村民,对于不认识的陌生人信任度依然比较低,认为多数不可信任的占53.5%。这一统计结果与费孝通先生在《乡土中国生育制度》一文中所论述的乡土中国特色依然保持一致。可见,当前农村社会中依然没有发展起西方社会中所具有的普遍信任关系。在村落社会中,相同姓氏与不同姓氏之间人们之间的差别依然存在,但村民之间的信任程度与熟识程度密切相关,居所的远近会影响到日常生活的互动,而农村社会中聚族而居的现象是普遍存在的,这也是相同姓氏的村民比不同姓氏的村民之间更能获得彼此信任的原因。

农村社会是一个高度同质性的社会,人们之间的职业分化较少,相互之间可资利用的资源有限。人们之间的互利合作行为主要体现为对他人家庭重大事务的互助性参与(如婚丧嫁娶、房屋建造等)。传统社会中,人们通常以人力的投入来体现亲戚邻里间的互惠互利,且这种人力的投入都是自愿的、无偿的。如今由于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农村劳动力的流失,这些重大事务中也引入了市场化运作,人们之间的互惠互利关系更多的是市场经济互惠互利原则的体现。空巢老人由于自身资源缺乏,支付能力有限,实际上他们可以动员的社区社会资本也在呈减少之势。

3.5 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状况与养老满意度的关系

我们从老人经济支持状况满意度、生活照顾状况满意度、健康自评和精神生活自评四个维度设计五分制调查问卷,然后对结果形成一个综合指数,再生成养老满意度变量,取值为“不满意”、“一般”、“满意”。(见表2)

调查结果显示表示满意的有52.5%,而则持不乐观态度的有47.7%,其中,男性老人养老满意度(62.2%)显著高于女性老人(41.5%),这种差别或许源自受教育程度的性别差异(小学以上文化程度的男性占60%,女性占31.7%);不同年龄组也呈现出一定的差异性,其中60~69岁组和80岁以上组的满意度较高且占比相似,分别是64.4%和62.5%,而70~79岁组的养老满意度只有33.3%,中间年龄组养老满意度低可能主要由于此年龄阶段正处于身体机能快速衰退期,易发疾病,且开始从经济上和生活照顾上日益依赖他人,从而产生心理上的负担和焦虑,易引发对养老状况的不满。而80岁以上的老人往往自身身体状况会比较稳定,对自己的高寿存有乐观心态,较易产生满足感。另外,子女数的多少并不必然影响养老满意度,二者之间不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统计结果显示,2个子女以下的空巢老人的养老满意度整体好于3个以上的老人,这是因为2个以下子女主要是60~69岁组的老年群体,年轻、身体状况好、自理能力强、经济依赖性弱是这一年龄组老人的特点,自然其当前的养老满意度相对要好。

表2 空巢老人养老满意度

我们用空巢老人的社会信任、组织资源拥有、互惠、合作与规范作为社会资本的变量指标,将其与养老满意度变量进行相关性分析后,得出如下结论:社会信任与空巢老人养老满意度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且在0.01水平(双侧)上显著相关(见表3);将合作与规范合并计算一个综合指数,并将其与空巢老人养老满意度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二者在0.01水平(双侧)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见表4)。而组织资源拥有情况及互惠状况与空巢老人的养老满意度关系均不显著,分析其原因,前者主要是因为在农村社会中社会组织尚没有发育起来;后者则主要是空巢老人与其他人的互惠关系仅限于浅表层次,深层次的互惠关系只限于与子女之间或者具有血缘关系的兄弟姐妹之间,因此,虽然在农村地区普遍存在人们之间的互惠关系,但其对空巢老人的养老满意度并没有发挥理想作用。

表3 社会信任与空巢老人养老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

表4 规范、合作与空巢老人养老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

4 结论与讨论

综上所述,农村空巢老人社会资本状况与养老满意度之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关系。社会资本状况越好,养老满意度越高。其贡献主要来自于个体层面社会资本拥有状况和社区层面社会资本的拥有情况,而组织层面社会资本因极其缺乏使其影响无法显现。因此,要想解决农村空巢老人的养老问题,提高空巢老人养老满意度,就应该培育农村社会资本。一方面要设法增强农村空巢老人个体层面社会资本的存量,另一方面加强社区层面社会资本的储备,同时,更不能忽视组织层面社会资本的培育。组织社会资本的培育可以借鉴城市社区的经验,积极培育一些志愿服务组织和各种类型的公益组织,使其在农村地区也可以生根发芽,以激活农村地区剩余劳动力的活力,盘活农村社区社会资本,为广大农村地区的养老事业奠定坚实基础。

猜你喜欢
空巢状况子女
声敏感患者的焦虑抑郁状况调查
为子女无限付出,为何还受累不讨好?
与子女同住如何相处?
农民工子女互助托管能走多远?
2019年中国国际收支状况依然会保持稳健
关爱空巢老人
关爱空巢老人
空巢生日不孤独
第五节 2015年法学专业就业状况
“十五大”前夕的俄共组织状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