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重大科技新闻的“软”报道

2018-08-29 17:05张贺刘令远
科技传播 2018年16期

张贺 刘令远

摘 要 2016年9月25日,我国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FAST”工程落成启用后,国内主流媒体对其展开了一系列较为出色的报道,使受众对FAST有了更多的认识,知道了更多这一大国工程背后的故事。文章通过分析主流媒体对FAST的相关报道,提出了科技新闻的“软”报道这一概念。希望科技新闻工作者在实际报道中注重科技新闻报道题目的趣味性、报道形式的多样性,以及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

关键词 科技新闻;FAST工程;软报道

中图分类号 G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708(2018)217-0011-02

2016年9月25日,我国国家级重大科技基础设施,被誉为“中国天眼”的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以下统一简称为英文“FAST”)在贵州省黔南布依族苗族自治州平塘县正式落成启用。FAST是具有我国自主知识产权、世界最大单口径、最灵敏的射电望远镜。它的落成启用,对我国在科学前沿实现重大原创突破、加快创新驱动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围绕着FAST工程的立项背景、建造过程、科研成果,以及相关的事件、人物,国内多家主流媒体通过一系列的报道使受众对FAST这一国家重大科技成果有了深入准确的认识,更让受众知道了FAST建造背后许多不为人知的故事。本文尝试从标题、内容、表现手法或叙述方式等方面提出对重大科技新闻进行“软”报道,增强科技新闻的阅读性和趣味性。

1 注重科技新闻报道题目的通俗易懂、趣味性

科技新闻是关于科学技术领域新近发生的事实的报道,它与政治、经济和社会新闻相比有其特殊性,如具有较多抽象的科学概念、深奥的专业术语和复杂的技术问题。正因如此,科技新闻才能够自成一家,在新闻报道中成为一个相对独立的门类,也正因为这一特殊性,使一些受众往往对科技新闻一扫而过或者敬而远之。而一篇科技类新闻报道要避免这样的情况出现,首先要做的就是在标题上下功夫,使报道标题能夠足够吸引人,引发受众的浏览欲望。

在2015年11月22日,标志着FAST工程接近尾声的核心部件馈源舱起舱时,央广网对此事进行了报道。报道题目为《中国“天眼”将要开眼,视野穿越百亿光年》,将馈源舱起舱的过程形象化地比喻为“开眼”。

无独有偶,2016年7月4日,央广网又发布另一篇题为《中国天眼长成记》的图片报道,这篇报道主要通过图片报道的形式将FAST工程建造的过程记录下来。将FAST的建造过程,形象化地描述为“成长”。

这两篇报道的题目都十分生动,拟人化的标题,很具有趣味性,能够充分引发受众的浏览兴趣。

2 科技新闻报道内容也要着眼于“非科技领域”,注重人文关怀

科技的发展是为人类服务,落脚点还是在人。那么科技新闻报道在报道科研成果的同时,也要着眼于“非科技领域”,关注为国家科技发展做出较大贡献的群体,在新闻报道中体现人文关怀。对于科技报道而言,要充分挖掘科学事实背后的相关材料,对科研过程、科研相关人物的报道进行充分挖掘,开掘独家新闻点,独辟蹊径地开辟自己的新闻源。

2016年12月5日,人民日报的副刊刊发了一篇题为《“天眼”下那抹蓝》的文章。文章讲述了天眼所在的贵州省黔南州平塘县公安局克度派出所所长张辉平从动员当地民众搬迁到一直守护着天眼建成的故事。文章的语句优美、感情真挚,近乎散文化的描写方式,使读者感受到作者斐然文采的同时,也真切地感受到当地派出所民警们守卫天眼的艰辛。

此外2017年6月6日,人民日报发布的一篇题为《拼出“天眼”看宇宙》的新闻报道,则主要讲述了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五十四研究所天眼面板总工艺师张万才带领团队攻坚克难的故事。

上述两篇报道,都是在FAST工程的建成这一背景之下,但两篇报道却围绕不同的主题,选取了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展现了他们艰苦的工作,也从侧面展现出我国FAST工程建造的不易。相比于只关注于科技成就本身,这些对科技人物以及为科技成果的完成做出贡献的相关人物的关注,也成为了我国科技新闻报道的一大特色,表现出深厚的人文关怀。

3 增强科技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对于重大科技新闻报道而言,采用多样化的表现手法对于实现新闻的传播效果来说具有重要意义。图文报道、视频采访、文字报道三者的有机融合,可以全方位多角度地展示重大科技成果。

国内媒体对FAST工程的报道自然不只是上文提到的图片和文字类报道,一些视频类的报道同样值得我们的关注。

2017年10月10日,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宣布FAST发现多颗脉冲星。脉冲星由恒星演化和超新星爆发产生,其本质是中子星,具有在地面实验室无法实现的极端物理性质,是理想的天体物理实验室,对其进行研究,有希望得到许多重大物理学问题的答案,搜寻和发现射电脉冲星是FAST核心科学目标。

新京报于此后不久发布的这条名为《“中国天眼”首次发现脉冲星!3D揭秘这是啥星星?》的动新闻以3D动画的形式,对什么是脉冲星以及发现脉冲星的意义所进行的解读应该足以让大家对脉冲星有全面准确的了解。这条动新闻全长1.35秒,视频前半部分配以相关动画对脉冲星的形成和发现它的意义进行了介绍,后半部分又对FAST工程主体进行了解读。

除此之外,新京报另一条关于FAST发现脉冲星过程的解读也很值得关注。这条动新闻的名字为《52秒听到宇宙心跳!3D揭秘天眼如何找到“意中人”脉冲星》,视频以FAST为第一视角,让FAST“自述”其发现脉冲星的过程,非常具有趣味性,使观众在轻松的动画视频中加深了对FAST的认识。

这些新颖的报道形式丰富了当前我国媒体科技新闻报道的样式,既能使受众对我国的重大科技成就有全面的认识,也能使报道适应新传播生态下新闻报道的传播规律,使国家重大科技成就能得到准确全面的报道。

4 结论

在我国的媒体报道中,与科技新闻这些硬新闻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新闻报道的软新闻。软新闻是指富有人情味、纯知识、纯趣味的新闻。它和人们的切身利益并无直接关系,旨在向受众提供娱乐,使其开阔眼界,增长见识,陶冶情操,或作为人们茶余饭后的谈资。软新闻很讲究写作技巧,须用生动活泼的文笔来写,写出情趣来,即人们常说的“散文笔法”。

相比于科技新闻的晦涩难懂,软新闻可能在引发受众的阅读兴趣、吸引读者阅读方面有更多优势,而软新闻中所谓的“散文笔法”在遣词造句中会更加注重文章的色彩,让读者阅读时不觉得乏味无聊。本文尝试提出的科技新闻的“软”报道这一概念,就是想要借用软新闻报道中的特殊写作手法和技巧,来帮助科技新闻工作者处理重大科技新闻。具体而言,就是要首先注重科技新闻报道题目的通俗易懂和趣味性;在报道内容也要着眼于“非科技领域”,注重人文关怀;增强科技新闻报道形式的多样性。

参考文献

[1]熊科伟,李洁,科技报道如何体现人文关怀——以《南方周末》文化版科学栏目为例[J].新闻世界,2010(7).

[2]丁山.贴近性:改进科技新闻报道的着力点[J].科技传播,2009(7).

[3]杜薇薇.电视新闻科技专访知识性结构应用的意义与方法[J].科技传播,2016,8(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