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我们和孩子一同成长

2018-08-29 10:17李清
中文信息 2018年6期
关键词:小孩老师孩子

李清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9082(2018)06-00-02

一、理念导航

教师不仅仅是一种职业,更是一份责任和担当;教学不仅仅是一种手段,更是一种智慧和艺术。“教学相长”是指教与学的两方面在教育过程中互相影响和促进,得到共同的进步和提高。为人师者理当如此。陶行知先生曾说过:“我们要跟小孩子学习,不愿向小孩学习的人,不配做小孩的先生。一个人不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如何能救小孩?如何能知道小孩的力量?而让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二、问题呈现

2009年由于工作需要我从高中来到了县实验小学任教,第二年担任毕业班六年级的语文教学并担任班主任,第三年便轮回到了一年级。从高三英语到小学一年级语文,这种较“猛烈的”角色转换,实在让我有些措手不及。高中学生的成熟、自律、稳重实在不是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小屁孩”们所能比拟的,就是六年级的孩子虽成熟不足,稚气未脱,却总也是单纯可爱、积极向上、可塑性强,能让人充分感受到青春年少的力量和对生活热情、向往的精神,时时能为沉闷的课堂生活带来一丝丝清新凉爽的风。

而一年级则是另一个极端。刚从幼儿园出来的孩子,一个个如同刚放出笼的小鸟,睁着圆溜溜、黑漆漆,充满渴望与好奇的眼睛打量着周围所有的一切。对他们而言一切都是新鲜、有趣的,圆圆的眼睛里充满了对未知的好奇与渴望探索的强烈欲望;孩子向来是天真无邪而又百无禁忌的,想到什么就说什么,想到什么就干什么。但“老师”对他们来说却始终是“神圣”的、“权威”的,不可违背的。当然其中也不乏例外,周小伟、王格、刘昊然便是“少数例外”中的突出典型。他们是“初生的小牛犊”敢于“挑战”、“藐视”老师权威的,所谓“出了格”调皮的孩子。别的小孩不敢想、不敢做的却恰恰是他们想挑战、想尝试的;老师严令禁止的,他们却偏偏要去试一试,并似乎以此为乐。不到一年的时间,他们三个的名字在学校里已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任课老师对他们头痛不已,做为班主任的我更是每天都被他们几个弄得不胜其烦。

其中的周小伟更是“无恶不作”。每天不到教室门口,我便会被班里一大群“苦大仇深”的孩子们给围住,纷纷向我“控诉”周小伟的“罪行”。如:他在xx课上当大家都认真听老师讲课或专心写作业时,扯着大嗓门乱喊乱叫了;他又去“滑楼梯”了(既趴在楼梯扶手上以“倒栽葱”的姿势飞快地从高处滑下去……);他又从乒乓球台上往下跳了……此外,他还会不顾一切、面红耳赤地与小女孩抢夺本来不属于他的东西,直到把对方吓哭或打哭为止;还会在体育课上趁警卫不注意偷偷地拿起警棍向“可怜”地小同学们挥动……也许是受到了孩子们“义愤填膺”的表情和态度的感染,每次听到这样的事我都会很气愤。而当我怒气冲冲地把他叫过来询问时,他的第一句话都是:“没有,老师,没有……”或者“不是我,老师,不是我……”。于是,他又多了一项“罪名”——说谎!因为事实很明显,而人证、物证又很丰富。

三、诊断析因

在惊诧、愤怒之余,我不禁纳闷:这孩子怎么会如此地大胆、霸道、无法无天?有时气极了便免不了会粗暴地大声呵斥,在屁股上打两下,或者在他小小的光头上敲两下。可是不管你如何吓唬、恐吓、威胁,情况似乎都没有太大的改变,他依然如故地欺负同学、违规违纪:爬球台、滑楼梯、打人……我也曾和孩子的父亲交流过,看起来很是通情达理的一个人,每次来学校总是陪着笑脸并要求老师对孩子严格要求。他母亲则是一位言语不多、老实巴交的工厂工人。两人看起来很是恩爱,而且对孩子也不错,所以感觉上孩子不该是这样的不懂事!日子一天天的过去,他的行为不但没有多大收敛,有时甚至会变本加厉。而且说谎的毛病愈演愈烈,尤其当他看到我非常生气时……渐渐地我连原有的一点耐心也快失掉了,并开始在心里暗暗说服自己:他是天性如此,无可救药了!

可是后来的一个电话改变了我。我从电话中得知原来他的父亲和母亲已经离婚,现在的妈妈是后妈!而孩子的奶奶又剝夺了他亲妈看孩子的权利。震惊之余,我有了很深的内疚感,原来孩子还是如此的不幸,而在他需要关心、爱护和帮助的时候我却拒他与千里之外。虽然他的父亲一再强调“他还小,不知道”,但这样的事对于孩子那幼小、敏感的心灵肯定会有影响。而且即使他对这样的事印象不深,但周围人的眼光、议论也会让他有所察觉。

四、运作过程

再次面对他时,望着他有些胆怯、抗拒的眼神,想起自己以前对他凶巴巴的态度,我不仅更加内疚。平日的怒气一扫而光,取而代之的是关爱的神情和平和的语气。起初,他的眼中闪过一丝诧异,而后眼神中便出现了不多见的温顺和乖巧,我心中一阵激动。望着他小小的光头、胖乎乎的圆脸,我突然觉得其实他也是很可爱的。轻轻摸着他的小光头,我俯下身子,看着他的眼睛轻声说:“小伟,你觉得这样做好不好?我们以后不再这样了,好吗?”他忽地抬起头来,“嗯!”望着我的眼睛重重地点了点头。再后来,每当他再犯错的时候,我也不再像以前那样“雷霆大发”,而是尽量轻描淡写、言语温和地指出他的错误。在我的鼓励和暗示下,所有的同学都对他充满了期待和信心,他也感受到了这一点从而更加收敛自己。此外,我还时不时地为他一点小小的进步而进行“大肆”的表扬和奖励。渐渐地,我发现他有了明显的转变:不再“肆意”抢夺别人的东西;不再乱拿东西打人;上课能认真听讲、积极举手回答问题,学习成绩也有了大幅提高。虽然,有时他仍然还会滑滑楼梯、爬爬球台,上课时还会搞搞小动作……但和以前相比已是轻了许多。同时,我也意识到他拿“警棍”打人也许和我以及其他老师平时爱拿教杆吓唬他们有关。因为模仿是孩子们的天性,而他们又没有是非轻重之分,只是一味地盲从。他们模仿他们心目中最有权威、最可信任的人——老师,因为在他们看来老师是不会犯错的,却没想到正是他们最信任的人把他们引入了“歧途”。

我深刻反思了自己的言行,上课也不再用教杆之类的东西。果然,之后他这方面的情况也有了明显的改善。从那以后,我更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一举一动都格外小心,努力不给他们一点从我身上学到不良习惯的机会。

后来发生的一件事让我对周小伟的看法有了更大的转变。学校厕所附近有个炭池子,冬天烧完暖气还剩了一些炭没有拉走。学校怕学生进去乱踩,便用一块木板临时挡在出口处。可近来老是发生木板被人踢倒的事情。虽然问题不大,但事关“习惯”培养的问题,而且校长老要去弯腰把它扶起来,固定好,时间长了不免心头火起,决心查出“真凶”。正好炭池上面有个监控器,校长便调出监控,终于发现了“罪魁祸首”之一。为了保险起见校长让我去确认了一下,我一眼便认出那个戴着眼镜的“小光头”正是我班的周小伟。怒不可遏之下我想借这次机会好好教训他一下,便没有直接训斥他,而是当着全班的面问:“这两天又有人违犯纪律还被校长逮到了,是谁干的最好自己站起来承认……”周小伟马上一脸轻松地喊起来:“不是我!”他大概以为别人也犯了错让校长给逮了“现行”,声音里还有一丝幸灾乐祸。我立刻沉下脸来,严厉地问:“是谁把炭池子的挡板给踢倒的?”说完这话,班里恢复了沉寂。我正要严肃地指出周小伟的错误时,一只小手意外地高高地举了起来:“我,老师,是我……”这一次的声音里充满了歉意,小眼睛从眼镜框上望过来——居然正是周小伟。我诧异地愣住了,别的同学也都意外地望着他。要知道他以前干了“坏事”,就是抓住手脖子也会死不认账的呀!这次居然能主动承认错误,我内心一阵激动,可还是装出生气的样子批评了他几句,因为他属于那种“给点阳光就灿烂”类型的,不能让他觉得就此没事了。批评完之后,我又高兴地说:“虽然周小伟这次又犯错了,但是老师很高兴,因为他能主动承认错误,这一点是值得表扬和我们大家学习的!”所有的同学都一起鼓起掌来。他本来有点沮丧的脸上也露出了微笑。我又说:“但是以后要注意不能再犯了!”他立刻重重地点了点头,裂开他的大嘴巴有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望着他有点滑稽的小光头,圆圆的嘴巴和偷偷从眼镜框上忘过来的真诚的眼睛,我抑制住想要去拥抱他的感觉,在心里默默地祈祷:“加油吧,孩子!”果然,那之后他没再碰那块木板一下。

虽然,他以及其他孩子还总是免不了犯这样那样的错误,但我已学会了平心静气地去对待,学会了换个角度去思考,从孩子的角度去看世界、去考虑问题,不再是简单、粗暴地想用老师或大人的“权力”和“威严”令其服从或屈服。

五、反思小语

每个孩子都是与众不同的,又各自拥有不同的家庭背景和成长经历,所以他们都有自己独特的看待世界和处理问题的方法,我们不可能也不应该要求他们完全一致,更不能用简单粗暴的方法去对待他们。要想成为他们的朋友,赢得他们的信任、理解和尊重,就要学会弯下腰去和他们交谈,学会从孩子的视角去看问题,满足他们与大人平等交流的愿望。每个孩子都是渴望成功、赞美、关爱和平等的,俯下身去真诚地与之沟通,你才能真正地“懂小孩的心理,小孩的问题,小孩的困难,小孩的愿望,小孩的脾气”,也才能“救”他,才能“知道他的力量”,从而让他、他们“发挥出小小的创造力”。

在课堂上我教给孩子们文化知识和做人的道理。在课堂之外,孩子们也教会了我许多:孩子们让我看到了生活的美好,让我还学会了宽容、理解、接纳、耐心,还有爱……在与孩子们相处的日子里,我深切地感受到了自己的成长和进步:我懂得了看问题不能光看表面,要学会挖掘它内在的东西,找到根源才是找到了“病根”,从而才能“对症下药”,真正做到“药到病除”。

孩子們还教会了我与人“简单”相处。无论两个孩子前一秒打得多么激烈,而后一秒他们可能又会成了无话不谈、亲密无间的朋友。不像我们成人,吵了架无论多么想和对方复合,往往碍于面子不肯先伸出手去,结果错过了多少美妙的时光……其实有时候最简单的方法往往却是最有效的!

曾以为是我们教育孩子长大,现在明白是孩子让我们再次成长。曾以为教育就是能量的输出,现在领悟到教育其实是能量的交换。“真正的教育永远是相互的,教育孩子的过程也是不断发现自己的过程!”

“教学相长”是句老话,但能真正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我们是孩子们的老师,但在某种程度上孩子们也是我们的老师。教育,发现,感悟,成长,是人生的必修课!

猜你喜欢
小孩老师孩子
六·一放假么